如果生命的开始和结束,都是预定好的,那一切挽留都显得无力可笑。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这句话一定深入人心,也是刻到骨子里的理所当然,当然嘛,应该嘛,是这样吗?
把这个话题推到明面儿上,写在纸上,总有人能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是现实呢,依旧不可避免。
我想说是那些父母有着病态思维,把一些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梦想强加给一个新生的小生命,讲起来感觉有些可耻,有些憎恶。
可是实际上,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希望寄托,都渴望得到延续,完成父母的心愿,达到他们不曾达到的高度,过上他们羡慕的生活。
一切初衷都是美好的,同样也应该得到祝福。
近年来新闻上时有发生的未成年人自杀,也许是近千年都有发生,只不过消息闭塞罢了。
也有好多人站出来,说是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关注到呢?大部分的人都是疲于奔命罢了,为的就是糊口生存。
甚至有更可笑的看到这种情况,感觉自己孩子不对,买几本书给他看,放几个视频给他了解。
甚至于宣扬自杀可耻这种理论,但不可否认,以上种种皆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是压抑的火山点燃的话只需要一根火柴。
回归这一章了正题,这两天我听到一个儿童,他的表象是纠结,在上课之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口若悬河,吹牛,遇到困难的话就自暴自弃,如果还被忽视的话就开始发脾气,打东西,砸东西,制造声响,如果有人跟他干,他就打自己,甚至有时候会冒出一句,别以为我不敢自杀。
这个倒还算好的,起码他还说出来,可以让成人有一定的准备,和防范。
可是遇到那种不声不响,他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理由了,他们不知道摔下去有多疼,牵挂也没有那么多,一个成人自杀,起码还要想想父母,孩子,妻子,但是一个儿童他会考虑这么多吗?
儿童不需要那么多的理由,假如有一天他不在质疑你是否怀疑他的胆量,一个转念不过一翻身罢了。
这一类孩子大多智力没有问题,这一切的起因大部分都来源于最亲近的那几个人。
大部分的家长都爱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榜样如果是一种高山,不可翻越,那自暴自弃理所当然。
如果把所有的夸赞,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那失望将转换成无尽的绝望。
那绝望和气馁压迫到一定程度,极度的自卑,将变成狂妄,一个儿童的健忘使他在两种情绪之间转换,狂妄的触点是夸赞,抑郁的触点是批评。
纠结于两种情绪之间,第一个还没办法看清自己,第二个他没办法捕捉父母的爱意以及期盼。
一个完整的生命还需要拥有另一种特质,坚强。
如果有一个,爱他的人在他狂妄的时候泼一盆冷水,让他认清现实。
如果在他极度自卑的时候,自暴自弃的情况下,适当的鼓励引导他去跨越那个困难,去完成那个一加一等于三的话题。
天使特性是飞向有光亮的地方,家长在家里点好一盏明灯即可。
不肯归家的牛才需要一根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