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上节课提到了,劝诫别人有个先决条件,一定要先赢得对方的信任。假如信任不足,可能你劝他的时候,他会误解你看他不顺眼、毁谤他,所以要先有信任。如何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这个信任绝对不是凭空而来,必须通过我们真心的关怀、付出才会建立信任。也有些朋友很热心,喜欢帮助别人,但是别人看到他会赶快跑,觉得他很烦人、很啰唆,然后会跟他说:“拜托你,你不要再照顾我了。”有没有这样子的人?有!做得要死,却被人家嫌得要死,他的关怀跟付出没有针对别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需要,然后去付出,赢得信任之后,我们说的话对方就能够接受。
比方说在父子关系当中,父亲对某一个孩子非常信任,这个孩子应该就是最让他放心,最孝顺他的,常常在父亲需要的时候,他都会去尽他为人子的本分。再来,在君臣关系上,领导最需要我们帮他承担一些工作,每次我们都能够默默地做,而且每次做都能够让他放心,这也是针对他的需要去付出,所以他就很信任我们。再来,夫妇关系也是,太太在家里把家事处理好,然后又把孩子教育好,让先生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先生很信任这个太太,那太太所讲的话自然就有分量。
媳妇嫁到夫家去,什么时候可以进谏?什么时候可以劝诫先生,甚至于先生家里的人?能不能嫁过去第一天就说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能不能这样?假如一过去就指指点点,这里要改进,那里要改进,那会有什么后果?一定会让夫家的人对我们很排斥,因为才刚嫁过去,还没有建立深厚的信任。所以我们要随顺人情,要体会别人的感受。卢叔叔曾经跟我说过,到一个新的环境一定要多看,看别人的需要在哪里,再去付出;多听,听出别人的需要,有时候也会听出一些忌讳,别人不愿意提到的,我们就避开;同时要少讲、少出意见。我们到一个新的公司去,是不是也应该多看、多听、少讲?当你做得多说得少,你的主管、领导就会很信赖你,到时候你的意见他就很重视。所以道理都是相通的。
我们当媳妇的,也要能够观察到,什么时候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个我是从我母亲身上领会到的。我母亲要嫁给我父亲的时候,小姑、小叔都还在念书,所以我的外公极力反对,他分析说:“你看你嫁的是长子,然后他的弟弟、妹妹还在念书,公公又是捕鱼的,收入不稳定,所以你嫁过去一定很累。”我妈妈就说:“我还是要嫁。”为什么?因为她觉得我父亲很孝顺,孝顺的人才有情义,才有道义,所以看了一大堆有钱人都不要,就要一个穷小子。
嫁过去以后,确实很辛苦,教书的钱都拿出来家用,还要给小姑、小叔攒念书的费用。诸位朋友,假如是你的女儿,你嫁不嫁?所以,一来要有眼光,以孝道传家的家庭,往后一定会兴盛。再来,中国人说吃亏就是福,当你舍得吃亏,就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佩服。我母亲家里还算富裕,嫁过去还懂得这样付出,所以小叔跟小姑对她就非常佩服,对我母亲也很好。慢慢地家庭状况就改善过来,因为有孝心的人对家庭一定有责任感。我母亲嫁到我们家差不多二十多年,她才开口。当信任已经达到某种程度,一开口就很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厚积薄发,不要太躁动,否则会欲速则不达。而且给他人建议,不要一下给出五条六条,这样也不好。就偶尔建议一条,他们可能没有照你说的去做,但结果印证你讲得很准,慢慢那个信任度就愈来愈高。
所以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都需要建立在信任、付出当中。再来,兄弟亦复如是,你愈照顾兄弟,兄弟就愈信任你。最后,朋友,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这都是要通过长期的相处,所谓日久见人心,才能真正赢得朋友的信任,进而重视我们给他的规劝。
我们中国古代很多圣贤都做了很好的表演。隋朝末年,李渊带着军队南征北讨,李世民都跟在身旁。有一次李渊决定好了行军路线,李世民一看,这个路线很可能会遇到敌军的埋伏,全军覆没。所以,李世民就一直劝他的父亲不可以走这一条路,但是他的父亲不听。那天早上就要出发了,突然帐外有人放声大哭,李渊很奇怪,出来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李世民就说:“父亲,这样去铁定会全军覆没。”他愈说哭得愈大声。《弟子规》说“号泣随,挞无怨”,这个“号泣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演。他父亲一看,这个儿子还真难得,坚持劝诫他,后来真的就改了路线。
一个孩子的孝心拯救了一个军队。假如李渊的部队全军覆没了,那中国历史会怎么样?诸位朋友,有没有感觉到人生确实要很谨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你现在回想一下,这几十年,假如在某一个关键时刻你抉择错了,现在我们可能就没有这个福分在这里听闻圣贤的教诲。所以,人要时时谨慎,还要时时感恩,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亲友给予我们很重要的提醒、引导、规劝。
刚才这个例子是儿子规劝父亲,当然也有父亲劝儿子。不过如果儿子已经成年了,就不方便对他像小时候一样大吼大叫了,否则他可能不接受之外还会怨恨在心。有一位年轻人十六岁,开着车带他父亲到一个游乐的地方,把他父亲放下来,跟他父亲相约下午四点在这里碰头,然后他就开着车去加油。去了加油站,他觉得还有几个小时,所以就想先到旁边的电影院去看电影,然后再到加油站,加完油再开回去接他父亲。结果电影一看忘了时间,回过神来,已经耽搁一个多小时了。他赶快跑到加油站加完油,把车开到要跟他父亲会合的地方。
一路他心里就想,父亲一定会骂他,就想了一个理由,车子抛锚去修理,所以耽误了时间。我们不能怪他,因为他没有学过《弟子规》,“无心非,名为错”,现在是“有心非”就“名为恶”了。他以为自己很聪明,看到父亲就说:“父亲,因为车子抛锚去修理了,所以才这么晚回来。”他父亲说:“你为什么要欺骗我?”他还不放弃,说:“父亲,我讲的都是实话。”他父亲接着说:“我已经打电话到加油站,他们告诉我,你的车子一直都放在那里。”他看自己的谎言被揭穿了,很惭愧。
他父亲接着说:“我很生气,我不是生你的气,我是生我自己的气。我教了十六年的儿子,居然会为了怕我责备而欺骗我,这是我教子无方,所以我应该好好检讨我自己,这一段旅途我自己走回去。”那里离他们家二十多公里,他父亲真的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回去。儿子开着车在后面跟着老爸,后来这个儿子说这是他一生走过的最煎熬的路,但也是他这一生上过最好的一堂课。从那时候起,他再没有撒过谎。所以,这个父亲是用他的德行、用他的惭愧心唤醒了孩子的惭愧心。
这是父子之间的规劝。君臣之间,当臣子的有责任劝诫他的君王。提到劝诫,我们一定会想到哪个大臣?唐朝的魏征。魏征给我的感觉应该是个很可爱的人。他刚开始辅佐唐太宗,就把话讲在前头。他就跟唐太宗说:“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听了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做忠臣要做良臣?魏征接着说:“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唐太宗一听就在那边哈哈大笑。其实唐太宗是个聪明人,他在那里哈哈大笑的时候会想:“忠臣都是被谁杀的?被暴君杀的。假如我把他杀了,那我不就变成暴君了!”所以,魏征这段话其实已经把自己这条命保住了。
魏征常常在唐太宗有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关心人民,人民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治理国家也是兢兢业业。有一次魏征进谏时态度很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气冲冲地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杀了他。”皇后一看就明白了,马上就去换了非常端庄的礼服,然后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对皇后这个举动觉得莫名其妙。
然后皇后就说:“皇上,一定有明君圣主出现才有臣子敢这样直言不讳。 ”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那我是明主!”假如这个时候皇后又进了魏征几句谗言,我看“贞观之治”可能就要改写了。
所以一个家的兴旺,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都要有非常多人的付出,非常多人的参与才可以。我们明白这一点,在人生当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劳回馈给所有的人,一定是众志才可以成城。你看,唐太宗不只有魏征,还有身旁的皇后,有这么多贤德之人的辅助。
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他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了,从此他少了一面镜子。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大臣对他的信任。
治理国家如是,现在做企业亦如是。所以诸位朋友,现在企业界很强调管理,其实我们的《四书》里面有没有管理学问?有!而且都是非常精辟的管理学问,都是纲举目张。《中庸》里面提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治理天下有九个好方法,“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九个方法,用在现代绝对可以让你的企业蓬勃发展。
第一个,一定要“修身”,自己真有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的人跟你一起共事,只要有人就不怕事情做不好,所以《大学》里面也提醒我们“有德此有人”。有钱的人不一定找得到人才,现在暴发户很多,但是他要请人都请不到优秀的人。但是只要自己有德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而然德行就会感召一些有志之士过来,所以根本还在修身。
第二个,“尊贤”,尊敬贤能的人,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贤哲来投靠,真正贤能的人不是用钱可以请得到的,用什么请?孔明是“三顾茅庐”请出来的,我们恭敬对待贤德的人,他就很愿意与你共事。除了真诚心、恭敬心,还要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心,才能请得出贤能的人。刚刚讲到唐太宗这样珍惜魏征,一定会带动更多读书人来效忠他,这是“尊贤”的效果。假如今天当老板的不尊贤,还会嫉妒很有工作能力的部属,甚至于他还好女色,纵使他当下如日中天,迟早也会衰败下来。
第三个,“亲亲也”,这个“亲”是指父母、亲人。当一个领导者首先把孝道做出来,一定可以以德感化他的员工。我知道有个企业,已经亏损了七八亿,亏了那么多,很多企业可能都爬不起来,但是它还是坚持继续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每到重要的节日,董事长一定带着他自己的孩子、孙子一起拜他的妈妈,所以这个家里有孝道之风。然后他对员工的培训也很用心,把员工当亲人看待,用《弟子规》来培训他们。
用《弟子规》培训员工,这一点很难得!一般的企业培训员工都培训什么?怎么把东西卖出去,是不是?但是他却是用《弟子规》,说明他希望员工在这里能够成长,能真正学会做人做事。哪天纵使员工离开了,他也觉得对得起这个员工。有他的这一份孝道,也有这一份对下属的关怀、栽培之意,从亏损七八亿人民币,到现在企业发展得很快速,也很成功。所以确确实实我们老祖宗讲的这些道理,绝对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现在很多的企业为什么不能长久?因为他们都没有回归到根本的做人态度,很多人是倒下来了,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倒下来。
我们刚刚是从唐太宗懂得接纳臣子对他的进谏,知道他尊贤。我们从一个圣主的言行举止,也能够学到他为什么能这么成功!当我们知道了,就应该怎么做?人生这场戏的主角是谁?是自己!所以我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谁是唐太宗?我就是唐太宗。要有去学习故事中主角优点的态度,不然闵子骞是闵子骞,子路是子路,那不就白听了吗?
有位老师的成长特别快,有一天他就跟其他的老师说:“我觉得蔡老师讲课时,每句话都在骂我。”他为什么进步得特别快?他这句话就已经点出来,他时时听到好的就提醒自己要效法,听到不好的马上“见人恶,即内省”,就好像句句都在说自己一样,这叫善学。所以,同样听课听那么多,每个人学到的都不一样,善于学习很重要。
汉武帝的时候,也是文治武功相当兴盛的一个朝代。但是汉武帝晚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叫“巫蛊之乱”。有人诬告太子、皇后,说他们用了些巫术要去陷害别人,太子很生气,就起兵杀了这些蛊惑的人,杀了这些欺骗皇帝的江湖术士。但是由于这个动作,汉武帝以为太子要造反,所以把太子全家统统都关起来,搞得整个宫内一片混乱。汉武帝那时候在气头上,就说只要在监狱里面的统统杀掉。
有个孩子才刚出生,是汉武帝的曾孙,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有个大臣叫丙吉,他负责审判这个巫蛊之事,但是他不愿意把宣帝交出去。汉武帝已经派人来要人,丙吉虽然知道汉武帝正在气头上,但是他非常有正气,就回答说:“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皇上的亲人。”来人就把这个话带回去给汉武帝。汉武帝突然醒过来了,大赦了那些还没杀的人。当时皇帝在气头上,言行稍有不慎则可能受到株连,但丙吉以死来进谏,才把汉武帝唤醒。
后来汉宣帝即位,丙吉没有再提这件事。所以,以前读书人的所为,比方说“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为了什么?绝对不是为了自己以后有没有什么好处,而是看有没有遵循圣贤人的教诲,服务人民、国家,还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我们在唐朝、汉朝看到的臣子对于君主的劝诫。
再来,夫妇之间也要劝诫。刚刚也提到,唐太宗的皇后很善巧地劝诫了他,我们要学习她这种善巧劝谏的智慧。比如,怎么劝先生戒烟?有位女士叫先生不要抽烟,但有一次跟一些朋友一起吃饭,朋友递给她先生一支烟,她马上把烟抢过来,这么做会不会戒烟成功?一定会造成反效果。所以我们劝的时候要看存心,不能是那种控制性的,“你就是得听我的”。存心一定要想着让对方得利益,再来时机要抓对,你这么一抢,先生的面子都挂不住了。
另外一个劝先生戒烟就不是这样,她跟她先生说:“老公,你看我们的孩子还小,还都这么可爱,你的健康才是我们一生的依靠。”不是男人讲甜言蜜语有效,女人讲也很有效,先生会突然觉得“我很重要”。不只是劝,还买了很多瓜子,跟她先生说:“你只要很想抽烟就赶快嗑瓜子。 ” 先生嗑了一阵子瓜子,遇到一些境界来了,又抽起来,所以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不惜重金,换巧克力,想抽烟的时候吃巧克力,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颇有效果。
突然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找她先生,一坐下来,朋友马上拿一支烟递给她先生。这时候假如你是他太太怎么办?情急之下,这位太太就走过来,也是“怡吾色,柔吾声”,就对这位朋友说:“你要多体谅我,我已经让我先生戒烟了,第一次给他买瓜子,嗑了很久,但失败了,又给他买很多巧克力,我已经花了那么多钱,接下来再戒不掉,那我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多少精神,拜托!拜托!”假如你是他先生的朋友,你还会递烟过去吗?所以用柔和的言语把人家劝退了,她先生的面子也保住了。所以确确实实,我们除了要有一颗心,也要能够人情练达,用些好的方法去规劝。不能别人不听,我们就恼羞成怒、意气用事,那样人生愈走会愈多后悔跟埋怨。
历史上的郑庄公,因为他的母亲对他的弟弟比较宠爱,甚至于还支持他弟弟积蓄力量跟他作对,郑庄公对他母亲非常生气,气头之下就讲了一句话,说跟他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意思是什么?这辈子死都不再见他母亲。郑庄公这句话讲完,你觉得他会怎么样?会觉得很痛快吗?其实人讲气话,讲完以后都很后悔,因为收不回来了。而且他又是一国之君,一言九鼎,说话要算话,所以后来真的不再跟他母亲相见。
有句话说“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疏远了最亲的亲人,不要因为新的摩擦就忘记了几十年的恩德,这样做非常折自己的福分,害了自己,也伤了亲人的心。人不要那么傻,我们不要尽干一些损人又不利己的事!
郑庄公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臣子看到了,这个人是个孝子,叫颍考叔。诸位朋友,一个孝子看到君王这样对待母亲,他会想着一定要劝。一个孝子一定可以体会母亲的辛劳,当别人的母亲不能够得到孩子的奉养,他的内心也会很难过,他能够感同身受。《孝经》里面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会尊敬全天下人的父母。而且我在想,这个颍考叔不只考虑到郑庄公的母亲,他还考虑到一个更深远的影响,就是当一国的国君都不孝母亲,结果会怎样?全国的子民会说:“君王都不孝母亲,干吗叫我孝!”那全国的风气很有可能瞬间就变坏。所以一个为人臣者,碰到这种情况要赶快劝。
有一天颍考叔拿着礼物送给郑庄公,按照当时的礼仪,臣子送国君东西,国君一定要回礼,一定要请他吃饭。吃饭时,颍考叔把很多美味的食物都放到一边。郑庄公愈看愈觉得好奇,他说:“我赐给你的食物,你为什么不吃?”颍考叔说:“我从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一定是我母亲先吃,我才吃。我的母亲从没有吃过君王您赏赐的食物,所以我要把它包回去,我母亲吃剩了我再吃。”他这么几句话把郑庄公的孝心唤醒,郑庄公听了很感动,就说:“唉!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现在都没有母亲可以孝敬。”颍考叔借机就说:“您绝对可以孝敬您的母亲,因为我已经找到一个地方,它有个山洞通往地底下,那个地名就叫‘黄泉’。您跟您的母亲只要相约在那里相见,您再把她接回来,那就统统都圆满了。”所以,郑庄公就跟他母亲在“黄泉”相见了,然后用很隆重的礼仪把他母亲接回来。我们可以想象,人民看了这一幕也会欢欣鼓舞。你看,颍考叔一个劝诫影响的面还是很大的。
再来,兄弟之间也要相互规劝。这个难度很高,因为兄弟的年龄差不多,要产生很深的敬意,除非你的德行让他很佩服。不然你劝到一半,他会说:“你是五十步笑百步,你也差不多,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假如我们的兄弟这么讲,我们要怎么样?“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一默如万雷,你沉默的时候,他讲些刻薄的话会愈讲愈心虚,因为毕竟你是好意相劝。
明朝有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游手好闲,常常半夜才回来。陈世恩的哥哥看了就很气,每次看到弟弟就骂他,甚至于要处罚他。他弟弟都这么大的人,这样骂有没有用?愈骂愈不回来,起反效果了。所以我们做事要看结果如何,假如效果不好,要赶快修正方法、态度。陈世恩一看效果不好,就跟他哥哥说:“哥哥,您让我来试试!”那天陈世恩就站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结果十点过去了,十一点过去了,人还没有回来,这个时候我们要沉得住气。假如沉不住气,可能你一看到弟弟火气就上来了。
等到十二点,终于看到弟弟了,陈世恩不等弟弟走到门口,就赶紧跑过去抓着他弟弟的手说:“弟弟,外面天气很凉,你冷不冷?”然后就牵着弟弟的手,一边走一边又说:“你一定肚子饿了,我叫大嫂帮你煮碗面。 ”把弟弟牵进来,又亲手把门闩好。他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天,他弟弟慢慢地回家就愈来愈早。当然当他弟弟已经生活正常,这个时候哥哥更要进一步把很多圣贤的教诲教给他,因为弟弟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他才可以把人生经营好。而最重要的是,陈世恩用他的真心,用他的关怀,不用言教,用身教,赢回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
汉朝有位读书人叫郑均,他的哥哥在当县令,他看到哥哥常常接受别人的贿赂,心里很急,担心这样下去,迟早会东窗事发。那怎么劝?他又是哥哥。诸位朋友,你们想一想,看能不能想出跟郑均一样的方法,我们下一节课再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