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青
2003年夏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市县文物部门对盂县县城北部的北关东周墓地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发掘。发现墓地东西约300米,南北约10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共清理东周墓葬45座,出土了大量东周时期遗物。通过这次考古发掘,揭示了历史上真实的仇犹臣民生存痕迹,对研究晋东地区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全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证据。
东周墓地位于北关村北的一个台地上。墓葬分为北南向和东西向,以北向和东向为多。北南向的墓葬大致东西并列,南北成排。有对子墓,此类墓葬多东西向且规模较大。墓葬形制均为平面长方形的斗状竖穴土坑墓,墓口大于墓底,墓壁自上而下呈坡状向内斜收,斜收程度因墓主身份和时代早晚而异,部分墓葬的墓壁在墓底1米处变为直壁或略向外斜张,墓口大于墓底。墓土填土为五花土,经夯打,夯层厚薄不匀,薄者仅数厘米,厚者达十多厘米。墓壁有明显加工,平整光滑,局部有工具痕迹,足见营造之时的认真与虔诚。
葬具大部分均有棺椁1椁1棺,棺椁为木结构。椁的大小依墓底空间面积而定,椁由底板、立板和盖板组成,在底板下有2—3道垫木,立板的四角结合构造因塌陷朽烂不详,盖板也因塌陷朽坏只可依稀辨认当时用料的多少和尺寸。葬式绝大多数是仰身直肢葬,仅数座墓是仰身屈肢,小腿与大腿间为直角。绝大多数墓有随葬品,少者两件,多者达二十余件。随葬品种类有陶器、青铜兵器、车马器、货币、装饰品、小饰件等。饰品、钱币和青铜剑随墓主人在棺内,陶器等在头端或脚端的棺椁之间。陶器总体制作较精良,分泥质和夹砂两种,泥质陶器大部分磨光,部分有彩绘,较好的陶器有暗纹,暗纹图案有网格纹、云纹、禽兽等内容。纹饰有绳纹、凹凸旋纹等。种类有鼎、豆、壶、鬲、高柄小壶、甗、盆、罐、小罐、双耳罐、舟、盘、匜、带流盆、三足钵、钵、筒形器、鸟柱盘、灶等。青铜兵器有剑、戈、镞等。青铜剑出土8把,分别出自8座墓,有的剑鞘可见,剑由剑首、剑身组成,有的剑首是空管形,有三把最为精美。出土玉石器有石圭、口晗、握玉等。M42出土五鼎,是为该墓地目前见到的最高级别墓葬,当为大夫一级的墓地。
八柄沉睡了至少2300年的青铜宝剑破土而出,500多件陶器和精美青铜器重见天日。这在阳泉市乃至整个晋东地区的文物考古史上,均属第一次。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山西省考古所考古专家吉琨璋,对出土器物进行分析鉴定并对这次考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盂县北关东周墓地的时代约在战国早期到中期。这次墓地从早到晚具有相同的文化因素,属于同一文化系统,从墓地布局、墓葬形制、葬俗及随葬品等诸多因素看,该墓地属于以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系统,同时有少量非中原文化的因素,遗存的内涵揭示了这个地区在东周时期的仇犹臣民文化面貌,对研究当时仇犹国灭亡后的文化、经济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更是盂县历史悠久的实物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