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雪飞
游牧民族突进中原建立弹丸小国
服饰尚白,士兵如同“白色旋风”
立国百余年,却因一口大铁钟覆灭
“仇犹人是游牧民族,留下的遗存甚少,但仇犹国肯定存在,就在今天的盂县县城附近,这毋庸置疑。”6月2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吉琨璋接受采访时说。
提起曾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仇犹国”,盂县人至今引以为豪:“我们是仇犹国的后人呢,要是在两千多年前,你到了我们这里,就等于‘出国’啦”。
修路挖出45座古墓
2003年夏秋之交,盂县县城北的金龙大街建设工地。施工过程中,工人们不断在北关附近挖掘出一些奇怪的物件。“挖到宝贝了!”十里八乡的百姓闻讯赶到现场看热闹,很快,一群拿着洛阳铲的人走进警方层层把守的现场,他们是省考古研究所和阳泉、盂县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
从7月17日至8月26日,考古人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这处北关墓地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清理墓葬45座,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陶器、青铜器和车马器。陶器组合为典型的战国随葬品组合,主要有鼎、豆、壶;车马器有马镳、马軎、马辖。此外,还出土了8把战国青铜短剑。“8柄沉睡了2000多年的青铜剑破土而出,500多件陶器和精美的青铜器重见天日,这在阳泉乃至晋东地区的文物考古史上均属第一次。”虽然已过去8年,盂县文管所所长赵培青回忆起那次挖掘仍激动不已。
根据考古发掘的结果,结合文献材料,文物专家认为,北关墓地是战国早中期的墓地。其中一个编号“M42”的墓地出土5个鼎,是该墓地的最高级别墓葬。“应当是大夫一级的墓地,出土文物是古仇犹的遗存。”考古发掘领队吉琨璋判断。之后,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对出土文物分析鉴定后,对此也给予肯定。
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古仇犹国文化和晋文化都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后来,吉琨璋就此撰写论文《盂县东周遗存及相关问题研究》,并在省考古年会上发表。
迎接大钟仇犹国灭
千百年来,有关仇犹国语焉不详的记载,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加之仇犹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留下的历史遗存少之又少,更为其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仇犹国仅仅存在了百余年,最早记录是《史记·樗里子传》:“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地括志》中记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在先秦和两汉的一些重要史籍《战国策》《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中,都有关于仇犹的记载。
仇犹国是何人所建?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出现大国争霸局面。公元前七世纪前后,以畜牧为业、长于攻战的狄族日益强盛,不断侵入中原,并散居于现在的长治、临汾等地。公元前569年,狄族中的一支——白狄,迁到今盂县城东的古城坪附近定居,建立了仇犹国。因地僻路险,交通不便,加之当时晋国与仇犹国有盟约,所以百余年间,倒也相安无事。
传说该支狄人爱穿白衣服,故名白狄。据记载,仇犹军身着银白服饰骑于马上,勇猛善战,有“白色旋风”之称。最初,白狄尚属于原始部落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立国后农耕广泛推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公元前457年,晋国的实权人物智瑶率晋军出兵中山国。中山国在今天的河北正定一带,而仇犹国在中山国和晋国之间。智瑶想“搂草打兔子”,顺便灭了仇犹国,但当时仇犹国四面环山,林木茂盛,不好攻打。智瑶苦思冥想,想出一条妙计:铸一口大铁钟,谎称要敬送给仇犹国国君。仇犹国君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高兴,立即调集人马劈山斩崖修路,准备迎接大钟。这时,一位名叫赤章曼枝的大臣怀疑有诈,向国君进谏:晋国疆土广阔,富饶强大,为什么要用大钟这样贵重的礼物来敬送我们仅有弹丸之地的小国呢?其中必有阴谋。此时仇犹国君满脑子都是大铁钟,哪能听得进逆耳忠言。时隔不久,仇犹国君看到的是随大钟开来的浩浩荡荡的晋军,但为时已晚。为此,明代诗人陈灏曾写过一首《过仇犹有感》,诗曰:“凿道曾迎智伯钟,雄藩从此霸图空。孤臣雪涕随流水,双鹤闲谭话故宫。”相传,仇犹国灭后,当地百姓为纪念仇犹国君,也为了牢记这个悲剧,把智瑶送的大铁钟深埋于古仇犹城的西南,使这口钟永远镇在仇犹国的土地上,至今,盂县有条街名曰“钟镇街”。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回望仇犹国短暂的百余年,一位盂县当地人的总结颇为客观:“作为僻处深山密林中的小国寡君,对春秋末期诸侯兼并的时代大局缺乏了解,盲目轻信又刚愎拒谏,与当时采用青铜乃至铁制工具和武器的秦晋齐楚等大国比,这个弹丸小国的灭亡是必然的。”
山河地名犹存古风
仇犹国的历史伴随仇犹国君战死而落幕,但仇犹国的后人们依旧怀念着他们。
如在盂县城北两公里处有一山,名高神山,古名仇犹山,山顶有庙。《大明一统志》中记载:“仇犹国君既灭,后人立庙此山”以祭祀。盂县县城西北有一条河绕城而过,名叫香河,古名腥河,相传是仇犹国君爱妃殉难的地方。后因“腥”字不雅,改为香河。盂县清城傅家垴村有将军岭,相传是仇犹将军殉国后葬此。在盂县北庄村附近有几个地名,都与当年那场大战有关:“折将坪”在仇犹古城正北三四里,这里牺牲了仇犹国一员大将;“披头崖”在村中,是一处约两三丈高的土崖,经过激战,仇犹君“披头散发”,故称其地为“披头崖”;“围巷”在村北二里处,在这里,仇犹国君及其卫队被晋军包围,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天灵盖”在高神山山麓,这是仇犹国君战死之地。
至于赤章曼枝的事迹更是为后人所传颂,被载入《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以及历代编纂的《盂县志》等史籍中。上世纪90年代,阳泉市教育部门还以此为题材摄制了电视片《钟》,并在全国获奖。
1988年,文物部门曾对仇犹城址进行过试掘,发现城墙是用土夯筑而成,说明当时的筑城工具还比较落后。考古人员在北村砖场遗址内,见灰坑遍布,从中可以想见当时仇犹人口集中和繁衍较快,古城的经济相当活跃。同时还有大量的马、牛、羊、狗骨架,说明那时仇犹人还维持着耕作和牧猎结合的生产方式。
精彩点评
盂县北关东周墓地的时代相当于战国早、中期,墓地文化内涵属以晋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系统,同时有少量非中原文化因素。此次发掘,是阳泉乃至晋东地区东周时期遗存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揭示了这个地区在东周时期的部分文化面貌。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历史考古研究室主任、仇犹国墓地发掘领队 吉琨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