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华
王国维先生提到:“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见于商周之间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猃狁,入春秋后则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蒙文通先生又说:“狄者,于西周属猃狁,于汉属匈奴,自昔处谿谷,各有君长,往往而聚种族散殊于转徙无常处。”晋国始封于唐叔,周王室赐之以怀姓九宗,所谓怀姓即戎、狄之民,所以周公嘱咐唐叔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主要便是针对戎狄而言。自此,戎狄便与晋国相与为邻,“戎狄之民实环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晋国是个夷、夏参半的国家。这就使得春秋以来,晋国成为戎狄集中侵扰的国家。
终春秋一世,晋国不断受到狄人的侵扰。但“狄人”只是众狄部落的总称,春秋初期,狄人尚未分裂,相从战伐,史书只称狄人。《史记·匈奴列传》载:晋文公攘戎翟,自晋城蒲、屈,西狄东窜,主要是赤狄,来到晋东,厄太行,而白狄则独有河西之地,至赤狄灭亡,渡河而南,于鲁襄公、昭公时期,再沿赤狄的故道绕到晋东即太行山一带,具体是今山西省东北部盂县至河北省石家庄周围地区。
《山西通志》记载:
山西“春秋时为晋、霍、魏、耿、杨、芮、虞、荀、贾、冀、黎、韩、沈、姒、蓐、黄各国地,又为赤狄、白狄、潞氏、甲氏、留吁、铎氏、皋落、廧咎如、仇犹诸国地,后皆入晋,始分置县郡。”
赤狄、白狄、潞氏、甲氏、留吁、铎氏、皋落、廧咎如、仇犹都是狄人在山西境内建立的国家。其中潞氏、甲氏、留吁、铎氏、皋落、廧咎如属于赤狄,主要活动于今晋南一带;仇犹则属于白狄,活动于今山西东部,太行山东麓。赤狄潞氏还在春秋初期成为了群狄的共主,创立了狄人的霸业,晋景公六年晋“灭赤狄潞氏”;他的分支也相继被灭,晋景公七年“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十二年“郤克及卫师伐廧咎如”。至廧咎如灭亡,赤狄彻底灭亡,白狄就逐渐强大起来,代替赤狄建立了狄人的霸业,先后有鲜虞、中山成为共主。
《西周策》高注“仇由,狄国”,“仇”或作“厹”、“夙”“犹”或作“由”、“繇”。“则仇由者,中山之与国,亦肥鼓之伦也。”此时属于白狄的中山国已取代鲜虞成为狄人的共主,而赤狄已经灭亡,可见仇由是白狄的分支。鼓在晋州,肥在藁城,皆是白狄建立的国家,附属于鲜虞,鲜虞在赤狄灭亡之后,代潞氏,继无终的霸业,进一步可知仇由与肥、鼓一样是属于白狄。
仇由国作为狄人在山西境内建立的众国家之一,建立于周灵王三年晋卿智伯灭之。它的大概地理位置则在太行山东麓一带,中山国因势弱而退入太行山内,作为与国的仇犹国随之。从史书记载我们可以得知。
《韩非子》记载:
“智伯欲伐仇犹,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犹之君除道将内之,赤璋蔓枝曰:‘不可,卒必随之,不可内之。’不听,遂内之。赤璋蔓枝因断毂而驱至齐,七月而仇由亡。”
《吕氏春秋》也同样记载了此事,
“中山之国有夙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而轨以遗之。夙繇之君将斩岸埋谿以迎钟……”
春秋时代太行山地区尚未开发,山路崎岖,交通自然不发达,而且这也正符合狄人善居山林之间的习惯。那么它的具体地理位置,据史书上记载则在今山西盂县境内。《括地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程恩泽在《国策地名考》中云:“方以智云:‘春秋仇犹国,今之太原盂县也,智伯欲伐厹由,即此。’盂县,今属山西平定州,东北半里有仇犹城。”《山西古方志辑佚》亦有记载:“盂县,本春秋时仇犹之国,智伯灭之,地入于晋,后三晋既分,为赵地,谓之原仇城,属上艾之北界。仇犹国君庙,在县东北五十步,古有庙貌存焉。图经云:仇犹既亡,国人怜而祀之。”《山西通志》中亦有明示“盂县治东里许,春秋仇犹国故墟,周九里;又智氏灭仇犹,置原仇城;又县东桃园村北有仇犹君钓鱼台;又相传牧民街太湖石下有智伯钟。”史书的明确记载告诉世人春秋古仇犹国旧址就是今山西盂县,这与今盂县即在太行山中的考证互相补充。相信太行山中的盂县以后还会有地下实物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仇犹国的来源与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