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不具人格性的,它确实并不关心你的成功或失败,一切都要靠你自己。这个世界不会为了更美好而去改变你,即使你想让它这么做。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你自己。然而你首先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你自己和你所在的这个世界。
1.先思考,再去改变
许多人问我,一本书、一次讨论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只要这本书或这次讨论的主题具有撼人心弦的思想,这种思想就能在你的意识里生根、开花、结果,就能决定或改变你一生的道路。美国作家霍尔姆斯曾经说过:“人把自己的念头(或者称之为‘想法’)扩展成为一种新的观念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它原来的面目中去了。”我们每个人都天生地具有无与伦比的意志力、判断力和创造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能力却总是被大量的错误感觉和错误观念所淹没,使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上去很适合人们需要的环境中,由此使我们每个人形成了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复杂世界的一定的信念,然而这些信念往往并不都是真实的。
例如,大多数人都相信,海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会有十分丰富的洁净的水。而实际情况是:水是相对短缺的资源。请注意,从地球表面到地球的中心约有三千英里,而海洋的平均深度仅为2×1.6093公里,这就是说,并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来供养全世界的五十多亿人。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如果合理利用,海洋将是全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海洋生产食物的效率远远低于陆地。在海洋,需要投入一千吨草才能生产出一吨金枪鱼;而在陆地,仅仅用十吨草就可以生产出一吨牛肉!
2.积极思考,迎接挑战
人生的道路无论是坎坷还是平坦,是崎岖还是笔直,都必须用一定的思想来照亮。沿着不同的思想路线,你可能陷入深深的困惑和失望,也可能一直攀登到辉煌的顶峰。观察窗外的世界,你既可以看到艰难和险阻,也可以看到希望和机遇。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每一面都有丰富的内容。你集中注意力在其中有意识地选择什么,什么就会与你同在;而且这一存在便会在你的意识中成长壮大。你接受了它,你就会用它来创造你的世界,而它也便成了你解释面临的各种事物的方式。也就是说,它成了你心灵的“眼睛”,你用它来反射客观的事物,进而在你生活的地球上,用它来为你自己制造一个天堂或者地狱。
有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目前还没有被大多数的普通人广泛接受和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们在他生活的旅程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而其中最有可能实现的选择,才是最佳选择。
积极的思维方式,不是帮助你制造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帮助你去创造更为坚实的现实生活;不是促使你畏缩不前,而是促使你具有更高的行为效率和更好的行为表现。它帮助你正确地观察世界,而远离我们这个社会里那种十分流行的悲观论调。它不允许你生活中10%的不完美的东西去影响和控制你100%的思想和现实存在。它认为你的真正的现实,是你所要创造的现实。换言之,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的差别,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行为表现。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彼此各不相同,各具特点。但我们又是相同的:我们出自同一个模式并同样幸运地具有取得高度成就的生活潜力。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独特的组合和天赋的能力,都同样拥有一周七天和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光,只可惜它们常常未被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一连串的选择,而做出怎样的抉择,这是你的权利和自由,也是你的责任和义务。你惟一没有选择余地的,是必须做出选择。
积极思维的过程比人们所了解的要简单得多。积极思维首要的内容是对各种问题的积极方面集中注意力,并用积极的语言、表象和活动来表述自己。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提高运用积极思维的能力。可以从好的甚至坏的事情中学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了解为什么坏,就可以使它不再坏下去。
运用积极思维的方法,还会使你大大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幸福、快乐是人的内心活动的一种表征,也是采用某种心理策略的结果,这种结果使生活更具高效率、更令人满意。当然,我们不能期望,在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能如愿以偿。但是,你只要肯花费力气去开发你本来具有的天赋和才能,你就有可能取得你企盼得到的成就。“我们知道我们是什么人,然而我们却不知道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英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莎士比亚通过敏锐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目的明确的行为可以使你处于自我控制状态,它能帮助你摆脱环境方面的偶然因素对你的影响,摆脱由他人决定你幸福程度的状况。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应当不要。因此,我请你将这本书读下去,如能这样,你定会发现你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的才干和你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什么。通过本书列举的若干实例,你可以尝试着判定一下你的信念是什么,以及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你能发现并确定是什么使你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人,你就有希望加入整个人类发展和繁荣的活动中来。只有在这一领域里,你才能真正发掘和实现你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无限潜力。而若如此,学习他人的经验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你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你的一切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在一家公司的大办公室里,一个重要的会议正在进行,会议的宗旨是为来年确定销售目标。这家公司的市场部主管汤姆想把本年度最好的销售员麦克介绍给出席会议的其他销售代理商。他首先请麦克到前面来,然后向大会介绍麦克取得的成绩。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之后,汤姆向与会的全体成员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希望大家好好想一想,麦克到底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是什么使麦克赢得了如此显赫的成绩,而你们却不能做到?”他继续说道:“麦克的智力比你们高出五倍?不,测验记录表明,他只不过具有普通人的智力;他受到更好的教育?不,他在地区学院获得了商业管理学士学位,那是他花费数年时间坚持不懈上夜校的结果。麦克靠加班加点或放弃假期吗?不,他的出勤报告显示,他的休息时间与大多数人一样多。他的销售区域更大或者主要账户更为集中吗?不,他的销售区域的大小只处于平均水平。他在本公司过去五年的工作经历也很平常。事实上,麦克的一切方面都很普通。”
汤姆继续说:“麦克,你真的把我们难住了。是什么使你今年的销售成绩名列前茅呢?难道是你的命运和时气都比别人更好?”
“不,我不这样看,”麦克回答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不渝地恪守每项销售约定。我及时把握住每个销售时机,对已收到的定单确保落实,热心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确保及时供货。六年来,我一直坚持上夜校,完成了学业并取得了学士学位。从去年起至今我读完了十本有关推销技巧和管理技能的书。因此,我觉得我能做出突出的成绩,并不是靠运气或者是我的命运好,而是我有奋斗不息的精神并对取得丰硕成果充满期望。我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超过平均销售值的五倍,我坚信我能够达到这一目标。为此,我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然后严格按计划行动。实际上,我每天做的只是我计划中的事。”
“这就是差别之所在!”汤姆兴奋地评论道,“这就是麦克干得如此出众的原因。差别就在于麦克的思想质量更高些。他想到要做到平均值的五倍,我认为,这就是他比别人聪明五倍的地方。我们必须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用高质量的思想开发出的才能,远远超出实际拥有的才能的总和。”
4.与赢家对话
下面我们看一看成功者们是怎样说的:
是的,将要发生的一般总会发生。但我绝不守株待兔,更不束手就擒,我总是努力去促进或者去阻止它的发生。
是的,我相信我的命运掌握在我的手中,只有我才是我自己命运的主宰。
是的,我的运气会对我的生活有些影响,但影响程度的大小,我完全有能力控制。
这些成功者认为,他们驾驭着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并且,他们也敢于对他们自己的所做所为负责。
现在,我们来驳斥最后一种观点:运气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让我先来讲一个中国老人的传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证明在现实生活中,运气的作用是很小的。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老人,他看上去很平常,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匹值得夸耀的心爱的马和一些过日子必需的家产。但是有一天,那匹马却撞开马厩独自跑到附近的深山里去了。这突如其来的厄运使他失去了最宝贵的家产。
听到这件事,街坊邻居都来向他表示深切的同情:“你的马跑丢了,真是太不幸了!”同时尽可能地安慰他。可是这位老人却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一定是我的不幸呢?”
果然,没过几天,那匹马回来了,它不但知道了哪儿有充足的食物和水源,还带回来十二匹膘肥体壮的野马。
村子里所有的人听到这件新闻都跑来向老人祝贺:“你一下子有了十三匹马了,真是好运气!”这位智慧老人反问道:“谁能说准这一定是好运气呢?”
人们祝贺的话才说过,第二天,老人的儿子,惟一的儿子,试图去驯服其中的一匹野马,从马上摔了下来,摔断了左腿,终生成了瘸子。
街坊邻居听到这件意外的事,再次跑来探望,说:“你的儿子从此落下残疾,真是太不幸了!”老人又一次反问道:“谁能肯定这一准是坏运气呢?”
真是意想不到。过了一年,一位督军到村上来征兵,所有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打仗。一场战斗结束,士兵们全员战死,只有老人的儿子因为失去了左腿依然留在村里而幸免于难。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你不可能知道某件事的结果是好运气还是坏运气,所以,不要指望命运会带你到你想去的地方。
5.培养现实的思想观念
世界“共同基金会”的成员之一、成就卓著的约翰·马克斯·坦普尔顿,在接受来访者的提问时,曾被问到:“你认为,你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他回答道:
可能是因为,我的思想观念是现实的。多年来,我一直相信,除了上帝之外,再没有什么更强大的了。人们所认识的现实的真实性往往是短暂的,它往往使人误入歧途。例如,一个人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我们往往认为他这时就是静止的。然而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球正在自转,这个静坐着的人也和所有的人一样,正在以每小时一千英里的速度自西向东运行;又由于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于是人们同时还在向另一个方向每小时行进二千英里;而太阳系又在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于是人们还在以每小时一万五千英里的速度“狂飞”。以上所有这些才是完全真实的。由此可见,说一个人正在坐着是静止的,实在是一种误解。
现在请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刚才讨论的“一动不动地坐着是静止的”这样简单的问题,我们都会出错,那么,复杂的问题,例如,关于人们获得成功的潜力问题,将会出现多大的错误呢?有一种说法,粗略地看来,它不可思议,然而却是十分正确的,这就是,一个人用来构成自己基本信念的信息几乎总是不准确的、不充分的或者说是非理性的,这些信息绝大多数都无法通过现实的实际的检验。
6.了解你心理活动的五大规律
有一个压倒一切的根本规律和四个基本规律管理着人的成功系统的运行。你需要了解这些心理规律是如何控制你的行为的,因为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学会控制结果并使你的愿望得以实现。
第一个心理规律称作因果规律。因果规律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因果规律认为,你生活中所有的行为或事件,都有一个预先的原因。这也就是这个世界上每一件事情发生的理由。正如你学习过的物理知识,每一个作用力都存在着与之相等的反作用力。
同一道理,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也都预先存在着起因。在人的系统中,你的思想是起因,而你的实际状况是结果。你的一定的思维方式是决定你目前所处社会地位、财产状况和事业成就的首要原因。如果你想改变你未来的生活,那就必须从现在起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你总是在连续不断地变化和成长着的,而且这种变化和成长又总是按照你持续不断地告诉你的内心你的愿望是什么这一方向进行的。
下面这些心理规律都是因果规律这一首要规律的推论。它们揭示出一种自然的关联关系,这种关系每一分钟、每一天都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控制与人们的实际表现及其取得的实际成果之间。人们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幸福和富足的程度与他们经过努力所取得成功的程度紧密相关。
第二个心理规律是控制律。这一规律是说,只要你首先决定接受责任,你就能进行控制。这就像一名飞机驾驶员或公共汽车司机,只要他们握住了方向盘,他就必须对这一交通工具担负起责任。他知道无论他的行为造成什么后果,他都必须承担全部责任。他也认识到,要真正承担起这份责任,全靠他的双手对机械的正确操作,一旦失去控制,就会使整个飞机或汽车上的人遭受死伤的厄运。人的思想机器如果出了毛病,生活的方向盘失去了控制,也将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甚至不幸。只有系统地用美好的思想充实你的头脑,为达到目标认真负责,尽心尽力,你才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意外事故,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对它们加以控制。严重的事故和死人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你仍然有责任并且有能力掌握和控制你对这些不测事件的反应,并从而控制它对你生活造成影响的程度。掌握了自己的思想、行动和行为表现,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一个人在一生中对自己思想和行为要百分之百地负责,除了全心全意地担负起自己的全部责任外,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了,这就是说,控制和责任必须结伴而行,才能产生积极的思想和行动。控制律是使人保持精力旺盛、心态平稳、充分自信、情绪积极的首要心理规律,它从控制人的思想开始,控制人的行为表现,控制人的一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
第三个心理规律是信念律。信念律是说,一个人一旦接受了某种信念,这种信念就会变为他的现实。许多人都懂得自己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信念。人的每一个信念就是一种选择,如果一个人希望在一生中不断进取,就必须选择一个核心信念。一个人是他的全部信念系统的直接结果,这些信念可以给一个人创造出一个合乎逻辑的或者充满偏见的现实世界。一个人只能让各种信息与自己内心最深层的信念保持一致,而不管这些信念是否与真正的现实保持一致。
信念是改变人的一生的最积极、最强大的力量。即使一个人所坚持的信念是建立在缺乏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存在着许多错误的、非理性的信息,这个信念仍然指导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信念直接发出信号或命令给人的大脑,大脑则帮助一个人从内心深处释放最丰富的资源。穆勒这位英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曾经谈到:“一个抱有信念的人所具有的力量与九十九个仅有兴趣的人的力量相等。”
一个人持有的虚假信念会对他本身和他的行为表现产生最大的破坏力,因为自我限制的信念只能导致自我拆台的结果。各种自我限制的信念,不论它们是以事实为基础,还是以臆想为基础,都会变成真实,其真实的程度则取决于人们忠诚于自我信念的程度。其最终的结果是一个人的表现水平与他们的信念保持一致,而不是与他们所具有的潜力相一致。正如《圣经》所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这一心理规律并不是今天发现的,早在几个世纪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它。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的人了解它并坚持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近年来,曾被大家广为传诵的一部书,《信念的魔力》中论述了信念的规律。这部书初版于1999年,现在仍是一部畅销书。书中通过富有寓意的短小故事和实际生活经验,说明信念对信仰者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不断奋进,也可以使人裹足不前。
信念的树立必然影响一个人的期望,特别是对个人业绩和未来归宿的期望。如果一个人期望得到积极的成果,他就会倾心于为实现这一结果而积极地去行动。如果一个人的期望是消极的,他的结局也必然是消极的。这就意味着,你如果抱定自我实现的信念,你就必然会促其实现。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们在他们与自己或者与别人交谈时,总是说他们如何努力使希望成真,于是他们也便真地会成功地完成他们预定的事业。
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研究人员通过一项“顶尖能力表现”的智力测验发现,一个人的知觉良好(不论男人或女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在一项测验中,研究人员先向志愿受试者提出了十个完全相同的智力测验题,但是给受试者的分数是虚拟的。一半受试者被告知,他们的成绩很好,十个题目答对了七个;而另一半则被告知成绩很差,十个题答错了七个。此后在进行下一项智力测验时,被告知第一项测验成绩很好的那一半人,在完成第二项测验时,实际成绩比第一项测验后的虚拟成绩更好;而另一半的实际成绩则比第一项测验时的虚拟成绩更差。
这一实验表明,过去的成功与对未来取得好成绩的积极期望相结合是获得进一步成绩的首要的激励因素。要注意,个人的期望并不是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它只是一种原发的和认可的信念,不管它是真是假,同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四个心理规律是专心律。专心律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你第一次就对它专心致志,长此以往,它就会常驻在你的经验记忆里。于是,你就可以控制你专心干任何一件事。你可以用专心于成功的结果来发展一种成功意识。你首先必须创造出这样的心态,即你总是真心实意地去干,有了这一心态,无论干什么,你都不会半途而废。
我们知道,自觉地思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只能思考一件事,或者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永远不可能同时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一种消极的、非建设性的思想,特别是一种病态的畏缩心理在发展,你就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消除它。方法之一是面对你的思想屏幕,坚决按下“取消”按钮,把它从屏幕上抹掉,使它再也看不见。方法之二是反复在内心对自己说“停止”,或者大声喊出,一次又一次不停地进行。上述两种停止思考的技术必须紧跟上积极的思维,将思想转向集中于期望的目标和欲达到的结果。
7.挑战两大对手
大多数人都有两种畏惧感:一是怕失败,一是怕被人拒绝。这两种畏惧都来自童年,是童年时期受到否定或伤害而造成的缺乏自尊心理的结果。这两种畏惧感是后天习得的情绪反应,它们对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造成的阻力,比个性的其他方面对一个人造成的影响更大。
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普遍犯有一个错误,即对孩子做粗暴无理的批评和专横武断的惩罚。这种行为传达给孩子们的信息是,他的自尊心和行为是同一回事。从此以后,这个孩子便开始把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与他的父母的意见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的标准一致。当这种粗暴无理的批评和专横武断的处罚不断重复,成为一种平常的行为反应的时候,这个孩子所遭受的精神上的不安甚至伤害的痛苦,就可能在他一生中都形成不利的影响。因为这种教育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剥夺一个孩子的个性,削弱他的内在力量并减少他发挥个人潜力的机会。
这两种后天获得的畏惧总会成为一种语言信息并时常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复出现。怕失败的畏惧表现在语言上的特点,就是他们经常说:“那没有用”或者“我不行”。如果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对一个孩子说:“不”,“不行”,“一边呆着去”,或者“别动它”,就会带来上述后果。孩子们对各种事物都有好奇和爱刨根问底的天性,他们不理解父母会有这种反应,他们仅仅能知道的是无论他们试着做什么事,他们的父母都做出否定的反应,父母总是批评、威胁和处罚。孩子们只能认为他所以遭到这种对待,是因为他或者是无能或者是不值得称赞。
孩子在他们还小的时候,没有可能去区分什么是正确的批评,什么是不正确的批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这种习惯性的消极的思维方式会在他们的内心扎根,使得他们在后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新的挑战或机遇,都会反复地对自己说:“我不行”,“我会失败”,“那太冒险了”,或者“我只会挨批评并陷入困境”。这种失败的畏惧感会导致他形成一种称作思维压抑型消极习惯思维模式。这种心态是大多数成年人面对生活去争取成功的最大障碍。
粗暴无理的批评和专横武断的处罚总会降低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两者对一个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具备的各种能力都起破坏作用。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总是遭受粗暴无理批评的孩子们,在成年后就会成为神经过敏的人,他们会完全丧失很好地接受他人批评的能力,不管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美国语言学家、原参议员S·I·早川在其所著《思想与行动的语言》一书中引述了一项在实验室内完成的老鼠行为的实验结果。这一实验显示了专断性处罚和破坏性批评会怎样使这些老鼠永久地稳定地拒绝做出新的选择。
密执安大学N·R·F迈耶尔教授主持完成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他诱使被实验的老鼠发“神经病”。他最初训练这些老鼠从实验平台的边缘向下跳入两个入口中的一个。如果这个老鼠跳向右边的入口,这个入口的门紧闭着,老鼠在碰到鼻子之后落入网中。如果它跳入左边的入口,门开着,里面还有一盘食物等着它享用。当这些老鼠经过训练形成这种反映之后,改变条件,把食物放在右门的后面,如果它们想得到食物,就得跳进右边的门,而不是左边的门(另外一种变化方法是,在门上做上不同的标志,也可以进行同类实验)。如果一个老鼠经过多次跳跃后,每一次都没有判断出哪个入口碰鼻子,哪个入口有食物的话,它最后就不再跳了。对这一状态,迈耶尔教授说:“许多老鼠宁肯饿死,也再不做选择了。”
许多父母的另一个错误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的爱规定一些条件。这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抑制自己的感情而以不再喜欢他(她)来威胁恫吓孩子,以达到控制孩子行为的目的。这些父母没有认识到,这样做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损害。如果经常采用叫子女服从或叫子女迎合父母的意思作为父母向子女表示爱的感情的交换条件,这种做法在子女心理上造成的损害可能是永久性的。孩子们非常需要爱,他们可能为了得到爱而不顾一切。如果一个孩子只能得到有条件的爱,那他(她)很快就会失去天真、自主的秉性。虽然这种操纵手段十分有效,但是会产生破坏性的作用,它给人留下的心理上的深刻伤痕,可能一生都抹不掉。它在当时不能使孩子理解,在孩子成年后又会变成他们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
怕被拒绝的自我表现特点是常说:“我必须”或“我不得不”。这是孩子从只能得到有条件的爱和承认的经验中学到的。这种情况是由孩子的父母造成的。他们向自己的孩子们表示,只有他们按照父母所承认的方式行动,才能得到他们的爱。当孩子们总是被告诫:“照我说的去做,否则……”,“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不许那么干!”或者“现在你会得到了……”的时候,孩子们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对待,他们只能想,他们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并因此感到不安,感到没有安全感。他们开始相信,除非他们老老实实地按父母说的和批准的方式去做,否则,他们就得不到父母的爱。孩子们懂得了:他们只有按父母的愿望行事,才能博得父母的欢心。
怕被拒绝心理导致一种强制型消极习惯思维模式的形成。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处于有条件的爱中,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中就会表现出这样的心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考虑别人怎样看待他,然后才去想自己应该怎样做,并以此来控制自己的生活。
这两个消极思维模式——抑压型和强迫型,可能在一个人一生中拖这个人的后腿。最糟糕的情况是,这两种消极思维模式一块儿起作用反对你:“我不能,但我知道,我不得不这样做”,或者“我不得不干,但我干不了”。你被强迫去干,但又害怕去尝试。你所面对的是你认为根本做不成的事。这两种畏惧感只能暗中破坏一个人的积极的自我感觉。我们知道,缺乏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人经历不幸和失败的主要原因。消极的自我意象和浅薄的自我概念,比任何单一的因素对成年人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所造成的阻碍都要大。
8.与畏惧告别
消极习惯思维模式反映出一个人在生活的早期阶段所形成的许多畏惧。所有这些畏惧对人的心理来说都是不正常的,因为所有的消极思想必然导致消极情绪,进而损害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行为表现的低落。积极的情绪会使你感受到无限的快乐,这是你在生活中全力以赴所得到的结果,是打开幸福和成功之门的钥匙。正如海伦·凯勒所指出的,生活中的所有的享受和快乐,不是你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而是你感觉到了什么。
我们已经了解,消极习惯的思维模式可以从一个人的生活中消除。现存的消极情绪,不应把它们看做是一成不变的,你应该通过学习以新换旧,用积极的情绪说:“是的,我能”来取代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其方法与一个人最初产生消极情绪的过程一样,要专心致志地不断重复“是的,我行”这种积极的情绪。
人们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消除各种消极的思想情绪,是人的大脑的第四个伟大的奇迹。这是一个接受责任、进行控制、并一次又一次进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一个人就能够为了产生他所希望的情感,选择他所希望拥有的思想。
通过多次的重复,你可以培养出新的、更加积极的思维方式,并最后变成一种习惯。人的大脑惯于使用大量的现成的思想素材,或者说用已经编好的思想程序来指挥人的日常生活。一个人对自己的思维模式了解得越清楚,就越能帮助他断定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这些思维模式既可以在日常事物中对人的简单的知觉起作用,也可以对人的全部生活产生影响,在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方式上则更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你怎样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交往、和解和争执?你惯于使人际间的冲突扩大还是缩小?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品质是人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你必须认识到,外部事件在它的构成中极少有情绪成分。所有外部事件其固有的特性是中性的,只有你对它们产生的心理反应并赋予情绪意境时,它们才具有了情绪上的色彩。大约90%的畏惧都是想象出来的,它们是人的思想的产物,而不是现实的存在。不幸的是,人们总是强迫自己去想象它们。正如英国短篇小说家吉卜林所写:“与世界上到处都有说谎的人比较起来,有时最糟糕的事倒是自己的各种畏惧。”
人的一生中,要消除不必要的畏惧的关键,在于从现在起就开始创造并坚持一种积极的意向。把全部精力用于当前,是为了从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纠缠中解脱出来,不要去想象将来会不会再发生这种事。
如果从今天起控制住你的思想并集中精力于现时发生的事,你就不会再有畏惧心理。否则你就会在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时候都去体验畏惧。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理由产生畏惧感的。人的畏惧感的确是由他自己在头脑中制造出来并用心去感受到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沉湎于往事,那他只能轻视现在并抱怨未来。
9.积极把握暗示的力量:是的,我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你过去的“程序编制”,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要了解暗示究竟在起什么主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你所见到的、听到的和读到的,以及你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受到暗示的影响。严格地说,人们是在被暗示包围着的环境中生活:朋友、家庭、住宅、工作地点、电视、收音机、报纸和杂志,每个人周围所有的一切都对他的自我感觉和想法产生极大的影响。
所有这些来自外界的具有诱导性的影响因素就是暗示,这些因素影响着并决定着一个人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对暗示可以做以下定义:
(1)通过某种发生刺激的媒介,对一种思想、信念、决策产生诱导或企图产生诱导,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别的什么形式,但不包括说服;
(2)暗示刺激都有听觉和视觉的性质,一种媒介的暗示刺激要求以迂回包围的方式发挥其关键性的和整体性的功能来引发行为。
人们不断地从自己的周围环境接受到各种暗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把这些暗示当作是一种有效的自学内容加以接受。因为,十分遗憾的是,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对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每一件事进行深层的分析和认真的评价。所以,人们被迫接受除了“说服”以外的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许多“事实”,并盲目地认为它们都是真实可靠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便接受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信念的暗示。
暗示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被人们自觉接受:一、暗示可以从意识流入到自己的下意识,这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还可以从下意识流回自己的意识,这是先前学习的东西的结果构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无论是哪种情况,自我暗示对个人的态度都有深刻的影响,随后对个人的行为和表现也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