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所有这些工作的时候,你还应做到主动出击,信息与机会是不会主动来叩击你的门的成功人士都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去行动,而庸庸碌碌的人则常常用消极的心态去思考,总是找借口拖延,限制行动,最后总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分析无边界
整个分析过程中,有了上述的方法还是不够的,仍然需要一个相对长时间的磨合过程,在这段过程中,分析时尽量做到以下几个分析过程。
首先是“对象选取”。就是从数量无穷多的对象中选出一个或几个对象进行分析;与选取相对应的是摈弃。
其次是“属性抽象”。就是从选取的每一对象所具有的无穷多的属性中,抽取出一种或几种属性,经过分析,形成观念和认识;与抽象相对应的是全象。
再次是“动态截取”。就是把无限流变的时间长河截取一小段,把其中的事物加以凝固化来进行分析,即舍弃其过去和未来,而只分析它的当前。
总的来说,即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亦即需要聚合分析。聚合分析是在大量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将对象作为发展、变化、运动的多层次的构成进行分析。
英国医学家哈维曾对血液循环系统作过分析。他先后在40多种不同的动物身上进行血液运行的细致观察。他首先发现:右心室和左心室总是同时进行收缩而又同时舒张;接着又发现:心隔膜也有它自己的血管系统;更重要的是,当他把狗的左心室割去时,根本看不到有血液从右心室通过隔膜流出来。根据这些观察,哈维得出一个结论:左心室的血液不是直接从右心室流过来的。哈维的教师法布利撒斯也发现问题:动物静脉管里每隔一定距离,总有几片像活瓣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哈维又发现了这些活瓣的同向规律并由此得出结论:它们的作用在于让血液流回心脏,而阻止反注倒流。哈维通过对上述各部分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血液是沿着一条封闭线路循环流动的。这一发现,为动物生理学奠定了基础。
试举一个例子:如果走进大厅,看见桌子上摆着两个匣子:一个圆匣子,一个方匣子。圆匣子上写着一句话:“申请表不在此匣中”,方匣子上写着一句话:“这两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如果你想获得会员的资格,那么你是从圆匣子中,还是从方匣子中去取申请表呢?
答案是从圆匣子中取申请表。这道题似乎简单,但在了解了必要的信息之后,分析过程却要经历下列5个步骤:
第一步:设方匣子上写的话(“这两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是真的,推出圆匣子上的话(“申请表不在此匣中”)是假的;
第二步:从“申请表不在此匣中”是假的,推出申请表就在圆匣子中;
第三步:设方匣子上的话(“这两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是假的,推出圆匣子上的话也是假的;
第四步:同第二步;
第五步:如果方匣子上的话是真的,那么申请表在圆匣子中;如果方匣子上的话是假的,那么申请表也在圆匣子中。
或者方匣子上的话是真的,或者方匣子上的话是假的。总之,申请表在圆匣子中。
或许有些读者略一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然而,上述的5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
举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这种聚合分析具有程序性与严密性。它通常是一步一步往下推的,少了一步,思维的链条就衔接不起来;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符合逻辑的规律与规则。
另外,有效的分析也离不开逻辑推理,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地理学家伍德沃德发现,有一种植物在有些地方长得很好,在另一些地方长得不好。经过研究后,他发现这种植物生长良好的地方,土壤中有较丰富的铜离子。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他把这种植物进行人工栽培,控制土壤中铜离子的含量,这种植物只有在铜离子达到相当含量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生长,铜离子浓度过低,则生长不好,甚至死亡。经过这一次研究,伍德沃德把这种草称为铜草,作为地下含铜贫富的指示剂。他到处寻找铜草的踪迹,有一次,他预言赞比亚某个地方有丰富的铜矿,经过地质探查,果然是一个储存量极其巨大的铜矿,这就是赞比亚铜矿,它是世界有名的铜矿之一,这给伍德沃德带来极大的荣誉和财富。
在这个例子中,伍德沃德遵循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原则:
第一,发现铜草只能在铜离子丰富的土壤中生存;
第二,在某处发现铜草茂盛;
第三,推断某处有丰富的铜矿。
逻辑思维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否则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这对于商家来说,往往是灭顶之灾。
1936年4月23日,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戈伊朱埃塔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在世界商业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商业决策能像可口可乐公司的决策那样引起如此巨大的震惊、骚动和争论。
戈伊朱埃塔说:“即使是最好的也可以做得更好。”他宣布:经过50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放弃它那一成不变的传统配方,因为现在的消费者更偏好口味更甜的软饮料。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的变化,可口可乐公司决定要更改配方调整口味,推出新一代可口可乐。
经过广泛的调查和铺天盖地的广告,1936年4月23日,可口可乐上市了,上市第一天,有1.5亿人以上品尝了它,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新产品会在面世当天拥有这么多买主。
但风云突变,“新可乐”上市4小时之内,可口可乐公司接到650个抗议电话。5月中旬,公司每天接到的批评电话多达5000个,而且雪片般飞来无数的抗议信,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开辟83条热线,雇用了更多的公司人员来处理这些抱怨和批评。销量持续下降!抗议继续高涨!到6月底,可口可乐公司坐不住了,7月11日,戈伊朱埃塔率领可口可乐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站在可口可乐标志下向公众道歉,并宣布立即恢复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的生产。
在这场灾难中,可口可乐公司是挺过来了,但是其思维错误却值得探讨。
戈伊朱埃塔作出生产“新可乐”停产老可乐的决定的推理过程如下:
第一,消费者更偏爱甜的软饮料;
第二,老可乐不够甜,导致老可乐可能竞争不过新可乐;
第三,停产老可乐,生产新可乐。
戈伊朱埃塔在这里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推理规则错误,在第二点里,他认为老可乐不够甜,所以竞争不过百事可乐。其实一个拥有50年历史且广为传播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了,它应该形成了某种文化,成为某种象征,这种文化内涵和象征价值是深眠于顾客内心深处的,必须有外界刺激才能表现。戈伊朱埃塔忽略了可口可乐作为美国文化的象征的力量。
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相关的知识背景,掌握逻辑推理规则,并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逻辑思维是创造的源泉之一,古希腊的几何学,本来是从埃及尼罗河经常泛滥,淹没田园,反复治理尼罗河水泛滥的需要中发源,但直到它传入古希腊,才获得辉煌发展,形成一门科学,希腊人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善于运用逻辑推理,他们抽象地提出了“点”、“线”、“面”、“角”等概念,并进而引发了能计算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运算公式,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几何学体系,逻辑思维的创造性力量在这里显现无疑。
另外,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检验真伪不仅是教育成就的基础,而且是最持久的娱乐形式之一——竞赛表演的主题。因此,对“真理”有如此之多的混乱概念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即使是在知识界以外,我们也常常可以听到有关“真理”的各种说法,例如,“人人有自己的真理”,“一个人的真理是另一个人的谬论”,“真理是相对的”,“真理是不断变化的”,如此等等。这些见解对思维有着不良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独特的真理,那么,人们的各种见解、观点和意见就没有对错之分了。不同见解也就彼此彼此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任何研究的论点又从何而来呢?为什么考古学家还要搞实地挖掘和考察呢?为什么还要研究中东紧张局势的历史渊源?为什么要研究癌症疗法?有什么必要去探索太空奥秘呢?如果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之间无所谓对错,如果真理是独立于个人观点的,那么上面提到的研究活动便没有意义。
让我们提出一个虽然普通但很有意思的问题:美国最有名的大街是哪条?假如真理是完全相对的,任何一个答案都与其他答案一样。有人说是“马普尔大街”,有人说是“罗斯福大街”,还有人说是“格罗夫大街”,如此等等。认为“百老汇大街”最有名的人也肯定不少。假如每一种答案同样是正确的,就不会有多少人对问题感兴趣。但是,社会进步有赖于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有赖于人们对正确答案的追求,有赖于获得真理的渴望。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描述,是对现实的贴切解释。它区别于人们的愿望、信念或主观判断。从另一角度看,用哈佛大学哲学教授斯科福勒的话说,真理就是“注定被所有研究者最终同意的”观点。这里,“最终”一词很重要。调查研究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答案,而且其影响可能持续多年甚至几个世纪。《戴金头盔的人》是17世纪出版的著名小说,再版次数很多。过去,这本书一直被认为是伦勃朗的作品。虽然艺术家们长久以来一直宣称这部作品属于伦勃朗,但真理并没有改变。
在不同年代,在许多地方,往往有些很奇怪的想法被广泛接受。例如,英国过去有许多人认为马鬃落入水中就会变成蛇(连莎士比亚也相信这个传闻)。其实,这些人之所以受蒙骗,显然是因为水面上的折射光线使人感到水中的物体在运动。
与此相似,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小昆虫能长成大昆虫,比如,小苍蝇变成大苍蝇,小蜜蜂变成大马蜂,小蛾子变成大蛾子等等。医学发展史上,曾有过许多稀奇古怪的疗法,例如,把碗扣在头上,沿着碗边将头发剪下来烧掉,可治头痛;将烟叶嚼碎,把汁液涂在耳朵上,可治耳痛;将一只活生生的小鸡砍成两半,放在病人的胸前,可治肺炎等等。
今天看来,我们对这类想法只是付之一笑,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我们的发笑说明了一个事实,即:真理是不能人造的。如果真理能被创造出来,科学家们还怎么检验理论的真伪?一套理论的创建,实际上只是为一系列观点的成立提供说明。因此,每一种理论的可接受性是一样的。常识告诉我们,有些理论要比其他理论更精确、更贴切,这是没问题的。但应当注意,对理论的成立与否作检验,必须在理论本身之外进行。
如果说人们不能创造真理,他们能做些什么呢?他们能努力领悟真理,尽可能忠实地表达真理。他们有时做得比较成功,有时则失败。小说家韦尔斯对这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打了一个比喻:“我们的头脑像是笨拙的钳子,丝毫无法损伤真理。”
另外,真理是不会随着人们看法的改变而改变的。有时,真理看起来似乎是可以改变的,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其实不然。例如,有人在1981年11月初偶然发现,太平洋深海处有一种从未见过的鱼。有人可能认为,过去这种鱼不存在是真理。现在发现了这种鱼,真理就改变了。这种观点实在是荒谬。它似乎让我们相信海里没有那种鱼,而潜水员又看到了那种鱼。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种鱼早就存在,只是过去我们不知道,换句话说,无论是发现之前还是之后,真理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对它的了解改变了。
下面再来看一下关于圣经《旧约全书》第一卷《创世纪》的作者问题。基督徒和犹太人都认为,这部圣典的作者是单独的一个人。这种观点后来受到挑战。现在许多人相信其作者达5人之多。然而近年来又有人对《创世纪》进行了长达5年的语言学研究,认为该书是一个人创作的概率为82%,与传统看法相一致。《创世纪》作者之谜的真理改变了吗?没有。只是我们的看法改变了。或许有一天我们最终能得到彻底的证明;也可能会像某些无头案那样永远得不到最终答案。但无论我们是否能得到最后答案,都无法改变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