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坚持和执拗等于无知,不思变通的执著只会让人走进死胡同。执著需要变通的意识,适当的时候,知难而退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经过努力和认真思考后做出的明智选择。
学会突破思维方式,让大脑多“走些路”很重要。
1.在变化中寻找人生的突破口
在变化中寻找,在创造中发现,只要你决心够大,眼光够准,那么,你就能找到人生的突破口,因为变化时时发生在你的身边。
无论谁都不能否认,有了变化才有事业转折的机遇,失去变化,差不能变好,好也不能变成更好。没有变化,贫的仍贫,富的不会更富。变化是永恒的,世界是个不断变化的万花筒,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个想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其实不应害怕变化,因为变化意味着机会,真正要做的是顺应变化,创造变化,然后在变化中寻找人生的突破口,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1979年,李嘉诚成功收购英资集团和记黄埔,轰动香港,也引起了国际注目。
和记黄埔是由和记企业与黄埔船坞合并而成,合并之前,和记企业经历了1973年股灾和1974年石油危机,业务一落千丈,李嘉诚经由汇丰银行注资,成为和记的大股东。
1977年和记与黄埔合并,1979年汇丰银行不把和黄股份卖给英资集团,而卖给华资的李嘉诚,固然由于长江实业发展蓬勃,李嘉诚的企业才华深受赞赏,但政治形势的微妙变化,也是促成汇丰银行董事局决定的重要因素。
《李嘉诚成功之路》一书写道:
“这种现象决非偶然,仍是香港新的过渡时期的产物。汇丰银行此举进一步改善了它与华资集团甚至与中国的关系。汇丰银行董事局的主席沈弼……不会不注意到李嘉诚是北京中国政府所信赖的爱国者,可以在汇丰银行与中国政府的沟通中起着某种特殊作用。”
该书又引述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助理的话说:“香港目前的政治与经济因素是促使上海汇丰银行决定不将和记股权转让与其他英籍人士控制的公司……银行方面是乐意见到该公司由华籍人士控制的。”
毋庸置疑,李嘉诚的这次成功就是变化的环境带来的,但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还需要你主动去把握,否则就算天上掉馅饼,也不会掉在你的头上,所以,为了获得成功,一个男人应当在变化的环境中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出手一定要出对,缘木求鱼是无结果的。在关键的历史变化时刻,如果选错方向,后果将不可想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革命风潮席卷神州大地。革命胜利的消息也传到了偏僻的山乡,这使刘伯承回想起任贤书先生极力倡导武功的教诲,他第一次强烈地感到武力的神圣和强大。于是,辍学务工的他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参加反对清政府的学生军,以自己的武力投入到打倒封建统治、拯救民族的伟大斗争中去。
有朋友劝他去经商,他却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男子汉大丈夫应仗剑拯民于水火,而不能只顾个人的富贵与安逸。从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武力救亡的革命事业中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面对历史巨变所产生的伟大机遇,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刘伯承则一眼看破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勇敢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从而把自己的命运与历史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一代伟人。
人生不如意时,与其整天哀怨,不如自己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外界变化之时,正是机会降临之时。这里所谓的“变化”,有时得靠自己创造,有时则是对方突然丢给你的变化球。
不论情形如何,重要的是,不要害怕变化,也不要放弃努力的决心。
即使处境令你难堪,也要当作是“给你一次经验的机会,有益无害”,“这正是激发自己的潜能的好时机”。那么原以为是“祸”的事情必能化解为“福”了。如果你认为事业的最终目的在于自我实现而不仅是赚钱,那么对你来说选择自己想做的、自己喜欢的工作,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作为一名胸怀有大志的人,不要老是等待机会来临,而要在变化中寻找人生的突破口。
2.不思变通的执著就是无知
对一个不思变通的人而言,执著意味着死路、意味着偏执、意味着走极端。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顿曾说过:“一个好的研究者知道该发挥哪些构想,而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否则,会浪费许多时间。”牛顿早些时候曾是一个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取证后才放弃了这一构想。在失败面前,他感到失望,但他明智地选择退出对永动机的研究,这成为了他日后成功的一块基石。
如果牛顿当初执迷不悟,别说他会取得惊人的成就,恐怕连取得一点进步,甚至想继续从事科学研究都会变得很困难。所以,任何事情,只有先做对,才可能进一步做好。就如同你要到一个地方,必须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一样。对生活、工作,并不是说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如果你一开始就把事情做错了,那么你付出的越多,损失就会越大。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不思变通的执著就是无知。没有理性的支配,任何事物都不会持久。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狗与心理学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批狗在一个很简单的任务上全都失败了。
实验中,有一个很大的笼子,底由铁皮做成。笼子中间用一个铁栅栏,把笼子分为两半。把狗放进笼子的一边,在笼子底上通电,狗受到电击会感觉到剧烈的刺痛。一些狗受到电击后,会很快地跳到笼子的另外一边去,从而躲避了电击。在另一边受到电击时,这些狗又会很轻松地跳回来,到没有通电的一边去。这个实验是很简单的,随着通电部位的变化,狗就在这个箱子中间穿梭跳动以躲避电击。因此这个箱子也被形象地称为“穿梭箱”。
但是,有另外一批同样的狗,它们在穿梭箱中受到电击时,不做任何跳跃和挣扎的动作,只会浑身发抖,低声哀鸣。为什么这些狗会表现出这种任人宰割的惨相呢?
原来,心理学家在把这些狗装进穿梭箱前,对它们进行了如下的操作:把这些狗拴在一根铁柱子上,时不时地用电刺激他们,狗受到电击后会挣扎、跳跃、咆哮,但是无论它们怎么挣扎,都摆脱不了电击的折磨,经过几天数十次的电击和无效的挣扎后,这些狗都放弃了努力,在受到电击时,只是趴在地上,瑟瑟发抖,低声哀鸣,再也不挣扎了。这时,再把这些狗放进穿梭箱中,对这种轻轻一跃就能摆脱的电击刺痛,它们也认了。
这虽然是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实验的对象是狗,但是如果我们这样设想,把这个笼子比作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把那只狗比作自己,在受到外界种种“刺激时”,人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条件反射”呢?可以准确地说,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
(1)只想着改变环境,不想着改变自己
现实中,这是大多数人持有的一种心理特征。他们想做成一件事情,或是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在面对各种外在变化时,却不善于改变自己,只善于遵守规矩做事,或是执著于改变一些无法改变的“潜规则”。
“我在这儿已经勤勤恳恳地工作了30年,”一位员工向老板抱怨道,“但你为什么一定要提拔许多比我少20年工作经验的人呢?”
“不对,”老板说:“你只有一年的经验,不可否认你做事努力,但是你没有任何长进,直到现在你仍在犯第一年刚做事时的错误。”
这是许多职场人士惯有的一种心态。在他们眼中,“执著就是一生只干一件事”,“执著就是屡败屡战”,但他们却很少去思考:一生如何做好一件事?同样的错误与失败为什么屡禁不止?
要知道,效率不是忙出来的,执著也不是简单地坚持。
(2)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
改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除非你什么都不做,否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这不应成为一个人故步自封、维持现状的理由。错误对一个人造成的损失,原因往往不在错误本身,而在于犯错人的态度。
“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一位年轻的助手对爱迪生说:“我们已经试了2万次了,仍然没找到可以做白炽灯丝的物质!”
“不!”爱迪生回答说,“我们的工作已经有了重大的进展。至少我们已知道有2万种不能当白炽灯丝的东西。”
这种精神使得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钨丝,发明了电灯,改变了历史。的确,许多材料不能做灯丝,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对于一个不思变通的人而言,每一次这种材料的发现都意味着一种失败。但如果变换一种方式看问题,那也是一种发现、一种成功。
执著就需要这种变通的意识与精神。在一个人的人生与事业成长过程中,各种外在变化时刻存在,与此同时,如果你不能做到内在的变通,而一贯坚执著于的观点、思维方式、做事风格等,那其实就是无知,你只能面对这样的命运: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3.因循守旧是思想的沼泽地
因循守旧只会使人在思想上形成一种惰性,而思想的惰性容易造成人精神上的麻痹,从而失去进取的动机。
成功之路上,因循守旧是必须克服的一大障碍。不要指望未来某个不确切的时候“情况将会好转”,而将就着过日子。如果不改变因循守旧的习惯,那些转机将永远不会有。事物有一个可悲的趋势,那就是它们永远不会自我转变。靠一个精神上的“延期计划”过活,总是期待和希望,这是无益的,它将永远不会把你带到某一个目的地。
你可以检测一下,看是否常常对自己说:
我希望一切都将朝最有利的方面转变;
我愿自己能在这件或那件事上做些什么。
你承认你正用这些想法在自己周围建立封锁线吗?你意识到“希望”和“祝愿”这两个词实际上使得你什么也不干吗?坐等不会给你带来什么,事实上,你的惰性可能引起了一种情感上的麻痹,使你不能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
要对你自己说“我已经明白”,并且动手干起来。除非你去促成事物的转变,否则,未来的情况将是依然如故。
的确,要干,就需付出代价和担当风险,努力也可能会遭到失败;如果避免干任何事情,也可免遭风险和失败。但是,结果会怎样呢?避免可能的失败,同时也就避免了可能的成功。
要找出因循守旧的原因,可试着问自己:
过多地依赖自己的朋友吗?过于沉湎已厌倦的职业吗?过于依靠那些对自己厌烦的亲戚吗?或者过于留恋那已不再令人满意的住房吗?
拒绝做任何对自己也许是一种挑战的事情吗?例如控制饮食,戒烟,或者选修一门大学的课程。
推迟做那些费力的或令人厌烦的事情吗?如清扫房间,修车,修剪草坪,或者写信。
计划着做一些令人激动的事情,但从来不实行这些计划吗?例如去休假,或者观光旅游等。
一旦面临困难的任务或者某个将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场合时,便立即变得忧心忡忡吗?
克服因循守旧的坏习惯并不困难,但必须立刻行动,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下个星期:关掉正在看着的电视连续剧,立即着手写学期论文;放下正在读的杂志,去打那些令人担惊受怕的电话;放下那一片送到嘴边的饼干,开始饮食控制;现在从钱包里取出十美元,开辟一个特别储蓄,以备一直期待着的某次休假之用。
让我们举罗斯为例。
罗斯一直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她在读高中时,便节省钱以备上大学时用。高中毕业不久,她的父亲得了重病,她的母亲由于要照顾她的弟弟妹妹,只能部分时间出去工作,而她父亲的伤病补助费也是极有限的,她必须放弃上大学的梦想。她把自己的储蓄用来学习打字和速写技术,很快便找到了一个秘书职业。罗斯曾经多次产生过读夜大学的念头,但由于一个又一个的原因,她推迟了入学。就这样一学期又一学期地过去了。罗斯始终未能入学。“我真不明白,贝特丝”,她对自己最好的朋友吐露心事说,“我真的愿意学习某些大学课程,但我要想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路途是如此遥远。首先,我得在大学文科熬四年,然后在研究生院再熬两年多。贝特丝,因为我只能在晚上去上课,我要到80岁才能取得硕士学位。”
这里,罗斯的思维方式犯了一个错误,她眼前看到的是6年全日制学习,并可能把6年看成12年甚至15年,因为她只能在晚间学习。然而,如果罗斯把她的总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的目标,她最终将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罗斯应当说:“贝特丝,我知道要取得学位需走很长的路,但这没关系。我将不管它大学文科四年的时间,而直接考虑在一个公共大学里学习两年,首先解决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问题。”
贝特丝应该回答说:“甚至这两年也可以忘掉它,而集中考虑在每一学期里你将要修的一两门课。把你的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初级目标,然后又把这些初级目标分解成一些易于实现的小段落。这时,你可以为实现你的初级目标采取第一个行动了。一旦你形成了‘实干’的习惯,你将会不断地有所建树,把一个成功建立在另一个成功之上,你将能比你所想象的要更快而又更容易地实现那遥远的、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而也是被不断延误了的愿望。”
贝特丝的话一点不错。有时我们因循守旧,是因为我们被生活的潮流拽着走,我们的生活陡然地由一处不知道的地方到另一处不知道的地方恶性循环着。随着我们的理想在期望和等待的尘埃里埋葬,我们对自己的命运也失去了控制。然而,我们文过饰非地借口说是别人使我们不能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环境使得我们如此之忙,以至于不可能去改变自己的方向,以此来为自己的惰性辩护,这是何等的自欺欺人。
记住,因循守旧是思想的沼泽地,你必须从中走出来,才可能达到成功。
4.突破思维定式,让大脑“多走些路”
一个人如果踏着别人的脚步,就永远不能发现新的思路。要创造,就不能墨守成规、踩着别人的脚印走。
让你的大脑“多走些路”,首要的任务是突破思维定式。
所谓思维定式,就是“过去的思维影响当前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进程会自然地按照头脑中已有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模式进行。
思维定式对人们思考问题显然有很多好处。它能使思考者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思维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大大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思维的效率;还能使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感到驾轻就熟、轻松愉快。
思维定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有人曾估计说,思维定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所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
但思维定式却不利于我们创新思考,不利于我们在发展的世界中前进,不利于我们面对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分析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突破思维定式”是创新的前提。
一切成功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思考,才能解决在运动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才能对旧有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式。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培养创新意识,实际上是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即便是拥有了最新的知识,也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在新的时代,由于新旧事物更替速度倍增,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顺应形势的需要,对各种事物多用另一种眼光来审视它,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
突破定势作为一种创新,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的思考路径,独辟蹊径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别出心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别出心裁的例子。
日本川崎市有一家叫做“冈田屋”的百货商店,在其他商店只能勉强维持的时候,它却长期保持生意兴隆发达、业务不断扩展、商店的销售额和利润年年增加的良好态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家商店的老板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善于观察、动脑筋想办法,创造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经营策略和行销战术。
在商业零售中,常常有因零钱不足而找不开钱的问题。冈田屋百货公司早在1961年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既解决了零钱不足的问题,又招来了顾客。这个办法就是在百货公司门口营业厅的收款台设立一个“抽奖处”,顾客每支付一日元就可获得一次抽奖的机会。顾客购物时往往要求不用找零,而用零钱抽奖。这种别出心裁的手法,既满足了顾客用小钱获大奖的投机心理,又为商店增加了一笔收入。关键问题还在于顾客都乐于到这个商店来“购物”和“碰运气”。
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创富路径,是一种智力创富。它表明,每一个成功者都不应贪便宜,而应该让自己的脑子“多走些路”。
在人类创新、创造的过程中,一个成功的创造者总是想别人所没有想,做别人所未做的事,常常能够突破人们的常规思维,做出他人所不能做到的事。
“拍立得相机”的发明人兰德就是一位突破常规思维的代表人物。他平常很喜欢为女儿拍照,可是每一次拍完照,女儿都希望能立刻看到照片。对于女儿的要求,他无法满足,于是他就告诉女儿:“照片一定要全部拍完后,卷回底片,然后从照相机里取出,再送到暗房用特殊的药品显影。并且,等到完成副片以后,还要照射强光使它映在别的像纸上面,同时还要再经过药品处理,一张照片才算完成。”他向女儿解释的同时,脑子里却在不停地思索:“难道就没有一个好办法能立刻看到照片吗?难道就没有‘同时显影’的照相机吗?”于是他就向对摄影稍有经验的人请教,他们听了他的想法后都认为这是一个不现实的想法,异口同声地说不可能制造出这样的照相机,并阐述了许多不可能的理由。但兰德却没有因此而退缩,女儿的要求成了他发明“拍立得相机”的契机。他经过不断的研究、试验,终于不畏艰难地完成了发明,兰德企业也由此诞生了。
如果兰德依照他人的想法,决不会发明出同时显影的照相机,正是因为他打破了他人的常规思维,开辟出了自己的新路子,才走上了创新之路。
有一家牙膏厂,它在头10年里效益很好,可是到了第11年,业绩开始下滑,往后是一年不如一年。公司总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为了鼓励大家出谋划策,总裁向大家承诺,谁能想出解决的办法,提高企业效益,就重奖10万元。有位年轻经理听后递给总裁一张纸条。总裁看完后,立刻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给他。原来,这位年轻的经理在纸条上写的是把牙膏的口径扩大1毫米。虽然只是小小的1毫米,消费者每天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每个消费者就多用1毫米宽的牙膏,这样算来,每天的消费量会大大增加。公司立即更改包装。几年后,公司业绩提高了许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若要有所创新,就要打破常规,不能沿着以前的老路走。
那是在1996年的冬天,有一位业务主管去参加一个产品推广展览会。当时参加展览会的企业非常多,整个会场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他所在的企业是生产厨房用具,但当时他们的企业是一家新兴的不为人知的小企业,所以在整个展销的过程中很少有人问津,让人十分失望,这可急坏了他们的企业老总。正在他们焦虑的时候,突然老总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在推广会开始的第二天,会场正中央出现了一块每一个参观者都会看到的醒目招牌,上面写着一行大字:“凡是到我公司购物的顾客,都可以得到精美的纪念品一份。”不久,他们的柜台前便挤满了顾客,购物者争先恐后,盛况空前,一直到会场结束。不用说,正是这一突发奇想使他们扭转了被动局面,转败为胜。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不断地发明创造,打破常规思路,只有跳出传统模式才能领先一步,走到别人的前面。
5.愚蠢的坚持和执拗毫无用处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有许多事情都是不值得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的,在这种时候,适时地放手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做事千万不能过于呆板和执拗,一定要学会放弃和重新选择,因为过于执拗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对人没有好处。
每个人的人生,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些路上,有时我们完全看不到希望。这个时候,你就应当仔细地想一想,是要继续坚持下去,还是该考虑知难而退,改换方式,重新选择另一条路。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有时会碰到一种需要知难而退的情况。这时该怎么办?如果你已经以相当的精力长期进行了努力,但仍旧看不到一点进步,一点成功的希望时,是否还要继续坚持下去呢?
人们常常形容一些顽固不化的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难道我们也是真的要撞得头破血流才愿意放弃吗?这时人们应该反思一下:以自己的目标、能力来说,自己是否走错了路?如果走错了路,就应该及早回头,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更有希望的路。
杜邦家族之所以能保持辉煌,就在于他们懂得知难而退的道理。一战时,杜邦家族一直是军火生产的大型供应商。然而,杜邦并没有被暂时的超额利润迷惑,因为他深知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为此,他并不执著于军火工业,而是积极地寻求其他领域。几经斟酌,杜邦第六任总裁皮埃尔选定了化学工业作为杜邦新的发展方向。杜邦之所以选择化学工业,一方面是因为化学工业与军工生产关系密切,转产容易;另一方面是其他行业大多被各财团瓜分完毕,唯有化学工业比较薄弱,且潜力极大。事实证明,杜邦家族的决定是很正确的。在20世纪50年代其他家族相继衰败时,杜邦家族以经营化工用品而发迹的家族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一个人所从事的事情一直没有成功的希望时,那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了,无谓地消耗自己的力量了,而应该尽早放弃,转而从事别的事情。
当然,在我们重新选定方向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千万不可以三心二意、没有经过任何努力就放弃了。知难而退并不是懦弱地退却,而是经过努力和认真思考后所做出的决定,那种没有经过任何努力就轻易放弃的行为是不值得赞赏的。
6.灵活变通、游刃有余地成就完美人生
八面玲珑的人是不会死守教条的,他们的特点就是善于变通。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只有学会了灵活变通,才能使事情进展得游刃有余。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乔治·占纳教授,在讲授秘书学时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天,一家公司的经理突然收到了一封非常无礼的信,信是一位与公司交往很深的代理商写来的。
经理怒气冲冲地把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向秘书口述了这样一封信:“我没有想到你会这样给我写信,你的做法深深伤害了我的感情。尽管我们之间存在一些交易,但是按照惯例,我还是要把这件事情公布出来。”
经理叫秘书立即将信打印出来并马上寄出。
对于经理的命令,这位秘书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照办法”。也就是秘书按照老板的指示,遵命执行,马上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把信打印出来并寄出去。
第二种是“建议法”。如果秘书认为把信寄走对公司和经理本人都非常不利,那么秘书应该想到自己是经理的助手,有责任提醒经理,为了公司的利益,哪怕是得罪了经理也值得。于是秘书可以这样对经理说:“经理,这封信别理他,撕了算了。何必生这样的气呢?”
第三种是“批评法”。秘书不仅没有按照经理的意见办理,反面向经理提出批评说:“经理,请您冷静一点,回一封这样的信,后果会怎样呢?在这件事情上,难道我们不应该反省反省么?”
第四种是“缓冲法”。就在事情发生的当天下班时,秘书把打印出来的信递给已经心平气和的经理,说:“经理,您看是不是可以把信寄走了?”
乔治·古纳教授在教学中选择了第四种“缓冲法”。
他的理由是:第一种“照办法”,对于经理的命令忠实地执行,作为秘书确实需要这种品质,但是“忠实照办”,仍然可能是失职;第二种“建议法”,这是从整个公司利益出发的,对于秘书来说,这种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难能可贵,可是,这种行为超越了秘书应有的权限;第三种“批评法”,这种方法的结果是秘书干预经理的最后决定,是一种越权行为;而第四种“缓冲法”,则是一种最折中的、于经理于该秘书都无不利的方法,这是善于变通在工作中的体现,反映了一个下属机敏灵活的处事头脑和审时度势的工作能力。
灵活变通有时还可表现在细分工作上,懂得如何选择工作,统筹兼顾。
有人认为,既然计划的实现要靠勤奋的工作,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好了。结果工作一件接一件,也来不及分辨,整天埋没到工作中,出不了头。
假如你觉得某件事很复杂,你可以把它分开来做,假如你一点儿一点儿去做,你会做得更多;假如你把它分得很好,那么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一个细节或严格部分,你会发觉完成它的速度,超出了你预计的速度很多,你也会发觉,这样比你原来所想象的容易多了。
在你逐步做完这些细分工作之后,你会有更多的热忱加快速度完成工作,而且你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假如你走到了一个死巷子,就别再走下去,你可以先做别的部分,直到这个障碍消除后再去做。当你往别处想,做别的部分时,你的心智就会有一个休息的机会,等你再回头去做时,你可能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假如你钻牛角尖死守那个桩,你就会一直被忧虑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