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身为傀儡皇帝的杨侑已然在李渊的命令下将科举选士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江南、巴蜀、中原、河北甚至是幽州的士子都纷纷赶至长安参加科举。
这一次科举和杨广当年举办的科举大有不同,这一次科举选士的主要目的是军中的中下层人员和学校中教师的空缺现象,人员安排一定会比前几次杨广举办的要好。
而录取人数破天荒地达到了八百人之多,其中文科占三百人,武科占五百人,而且不中的人也有机会进入长安学宫就读。
这样的科举毫无疑问是唯一的一次,所以很多怀揣着梦想的士子都不顾千难万阻,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赶到了长安。
短短三个月内,长安城内云集了近三万士子,长安城内的客栈一时之间爆满,不少眼光毒辣的商人早在三个月前就做了准备,这个时候是盆满钵溢,晚上睡觉都笑的合不拢嘴。
原本科举是要经过“乡试”、“县试”和“院试”层层选拔,最后有机会到京城参加“会试”的不超过千人,但这次情况特殊,根本来不及准备层层选拔。
但是此时杨侑在李渊的影响下便破例下令,每一个来长安的士子都有机会参加会试,当然也仅此一次而已。
而录取人数明面上虽然说要录取八百人,但是李渊还下了一道一个命令,告诫各个考官宁缺毋滥,不要为了凑人数而把一些才能不足之人也选进去。
……
文科考场设在长安城西外的一座军营内,分设了四百个考场,每个考场可容五十名考生参加考试,考场外都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考生则手持昨日刚刚拿到的号牌寻找到自己的考场,经过外围管理人员确认后进入考场进行考试。
由于是初次实行这种制度,考生人数有比较多,所以大约过了快一个时辰,所有考生才入座完毕。
“咚!咚!咚!”
三通鼓响,考场内的监考官纷纷起身,迅速地将手中的试卷一张张分发到每个考生的桌案上,考生拿到卷子后也不敢迟疑,纷纷提笔埋头苦思,奋笔疾书。
考试一共分为三场,贴经、作诗、策问,其中贴经是基本功,主要看考生平时的阅读量,而作诗和策问则是考验考生的真实水平和应变能力。
李世民为这三场考试设置了百分比,其中策问占50%,作诗占30%,而贴经则占20%,最后综合算出总成绩择优录取。
考试进行到一半时,新型科举的创始人李世民便在十几名护卫的护送下前来巡查考场。
巡查了一圈之后,李世民便拿起了本次进行科考的花名册,希望能找到几个自己熟悉的。
果不其然,才翻了三四页,李世民便看到了一个熟人,那就是编号346的李百药,祖籍安平。
这个李百药是隋唐时期大臣、史学家、诗人,隋朝内史令李德林之子,博学好文,初仕隋朝,拜太子舍人,辅佐太子杨勇。
隋炀帝即位,贬为桂州司马,迁建安郡丞,卷入农民起义,曾辅佐过李子通和沈法兴。
武德年间,归顺唐朝,流放泾州,贞观二年,征为中书舍人,参与修订五礼律令,迁礼部侍郎,转太子右庶子,辅佐太子李承乾。
人品耿直,直言上谏,作《封建论》,撰写《北齐书》,以修史之功,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转宗正卿,封安平县公。
而这次前来进行科考自然是因为李世民的蝴蝶效应,导致李百药这一生没有受到李子通的重用,这才弃官来到长安进行科考。
李世民随后又翻了翻花名册,随后又与到了两个熟人,那就是被张仪携带出世的苏秦和公孙衍。
这两个李世民可是等了很久很久都没遇到,本来李世民还以为自己被系统坑了,没想到他们是想靠科举考试来进入自己的视野。
之后李世民又看到了几个名气不高,但是在隋唐时期都有过记在的人物,如被排进凌烟阁的唐俭和刘政会,刘文静的弟弟刘文起,还有本该在瓦岗当谋士的房彦藻。
不过也有些遗憾的是李世民最想要的三个谋士一个都没来。
而李世民最想要的谋士,自然是被后世称之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以及在正史中协助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马周。
不过能得到这几个也是不错了,毕竟现在他们的人才还真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