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具有美感的物体中打动人心的地方用比例的准则或标尺简化为数学公式,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功。真正的美总是不屑于这种笨拙的分析。但不论有多大可能,比例之美是艺术家细致感觉的产物,比例的标尺,例如人体比例的标尺,总有可能帮助艺术家在一定标准的基础上更好地施展艺术天性。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雕塑家运用了一些这样的规则。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也表现出对这一课题的兴趣,列奥纳多·达·芬奇就在他的书中对此描述甚多。
与艺术中的所有科学知识一样,有关比例的知识也解释不了艺术中某些难以捉摸的东西,而难以捉摸正是艺术的重要本质。但这些科学知识能帮助一个人的作品达到较高的机械完美度,在这里,一个人的艺术天性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比最初构图时没有利用科学准则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然而,不论你对规则的应用有多完美,不要忘了你仍需要讲述生命,那些“震颤空间”,而在这点上科学帮不了你。
我们称之为美的现象下隐藏着某些数学比例或关系,这种观念自古已有,由于太过深奥,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但毫无疑问,比例——不同部分间的定量关系以及与整体的关系,在艺术作品和事物留给我们的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应该成为设计作品时最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些数学定量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的兴趣所在,他们经过煞费苦心的精确测量,发现了古代雕塑美的秘密。科学,通过揭示不同声音及不同颜色是由光波和音波不同的波长所产生,因此可用数字量化地表示不同颜色及声音,这无疑为思考美的话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与数学相关的角度。这种探询,不论正在进行或已经进行,结果都将非常有趣。
但对艺术家来说,一串冷冰冰的数字有点吓人,因为他们知道,整个画作的生命力永远不能用这种机械方法去表达。
这里我们很感兴趣的问题是:不同的定量关系,它们的比例大小是否与特定的情感相关联,如同我们所知的线条和块面的不同布局与特定的情感相关联一样?抽象的比例对艺术来说是否有意义,就像我们所知的线条和块面的布局对艺术来说有意义一样?这些问题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我只能给出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有那样的意义。
可以从我们关于统一与变化的两种观点来考虑比例。如果任何一幅画或一个物体的所有比例关系能被分解成一种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统一关系,宁静和庄严的感觉就产生了。如果不同部分的比例变化是能明显感觉到的,并且避免了眼睛将整个布局看成一个简单的整体,充满活力的不安顿感就产生了。换句话说,就像我们在线条布局中所知的那样,统一代表着庄严,而变化代表着生命力的表达。当然物体的规模也与这点相关。也就是说,具有最庄严比例的狗窝永远不能给我们宏伟寺庙的庄严感。在绘画中,作品的规模并没有如此重要,一幅油画或素描画能够以很小的尺寸给人很大规模的印象。
最容易理解的比例是对半分——两等分。这是最缺少变化,因而也是缺少生机的比例,只在需要表达宁静、远离生活的效果时使用。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总是在次要部分中加入变化,以便呈现活力。实际上三等分和四等分和所有的等分比例,都同样容易理解,并在较低程度上具有与半分(两等分)相同的特性。所以除非在需要远离自然与生活的效果的极少场合下,否则应该避免比例的均等。自然界似乎厌恶均等,只要有可能,从不产生两件一样的东西或是同一的比例。所有建立在均等上的体制(比如许多现代社会的体制)是人类的创造物,是机器制造时代的产品。这也体现出自然与机器的区别:自然从不产生两件相同的东西,机器从不生产两件不同的东西。
如果能够生产出相同的个人元件,人类第二天就可以解决社会问题。但如果所有人都一模一样,那么存在的生机与乐趣又何在?生机与乐趣只存在于变化之中。在比例中,与在生活中一样,变化是活力的秘密。只有当需要静态的效果时,才抑制变化。建筑中比例的均等更为常见,因为宁静的静态特性在这里比在绘画中更为重要。在所有圆柱排列一致的精美建筑、大小和间隔距离相同的窗户或不断重复的同样装饰线条中,都能见到比例的均等。但即使这样,最好的作品也允许一些变化,以免效果太过死气沉沉。希腊山形墙外面的圆柱越来越靠近彼此、并稍稍向内倾斜;不断重复的窗户、圆柱、装饰线条的样式本身也在进行无穷的变化。但是尽管建筑中经常出现相同样式的等距重复,大块面主要结构的分布中却很少能观察到比例的均等。
让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构图,如图28(1)所示,用一条水平线穿过中心,再用一根垂直的柱子从画面中间切分水平线。然后我们引入两个点,可用来表示左右两边上层空间里鸟的位置。
这里我们有了最大程度的均等,得到最静态、呆板的结果。
为了正确地看待这些图,我们有必要用便笺覆盖要考虑的图外的其余图,因为一起看时这些图相互影响,不容易观察到它们比例的特性。
B和C展示了三等分和四等分的比例,产生了与两等分相同的静态效果,尽管没那么彻底。
D、E、F与A、B、C有相同数量的线条和点,但长度与位置各不相同,所以看不出明显的机械关系,结果就表达出了更多的生机与个性。
G、H和I加入了更多的线条和点。G图中,它们是等距的,由于缺少变化而显得呆板,而H和I图中,它们产生了变化,使得眼睛抓不住它们之间任何明显的关系,结果它们呈现出一种和A、B、C或G截然不同的充满生机的活泼画面。可以观察到,随着变化的增加,活泼与充满生机的印象也在增加。
在这些图中,有种自始至终的静态效果,这是由于我们只有垂直和水平两种线条,如我们在更早一章所知的,这些线条是最宁静的形式。但是除此以外,我认为在这些图中,由于比例的变化而产生的活力已足够证明我们的主张。
在许多圣母玛利亚的画作中,当需要表现安静与敬畏,而非活泼的生命时,她的肖像常被置于画布的中心,两边的空间得到均等的比例。但是除了这种集中带来的宁静效果外,画作的其余部分都在努力隐藏均等,两边的轮廓及其中的人物都精心地绘制出变化。存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拉斐尔[ 拉斐尔·圣齐奥,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至1520年4月6日,意大利杰出的画家,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的《安西帝圣母》(Ansidei Madonna)就是这样一个范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于王位上的圣母玛利亚,正好位于画面中央。王位不仅在画面中心,宽度还刚好等于两边空间的宽度,将画面分为三等分。接下来是后面拱门的圆形弧线,这一弧线尽可能的最少变化,因而是最为宁静安详的形式;而台阶的水平线条和王位、建筑及下垂珠链的垂直线条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限的宁静。但当视线集中到人物时,这种对称则各不相同。所有人物的头都偏向右边,而布帘的褶线则自由地摆向许多不同的方向。头朝右的偏向以及画面中人物的视线都被右边重笔强调的圣尼古拉斯的权杖所平衡。某种程度上有必要用来平衡线条的圣约翰的权杖,几乎不被强调,显得如玻璃般透明。
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会加重头朝右的偏向。有趣的是,“最后一刻”在右下角被引入的水果,仿佛是被拖进画面,为了恢复耶稣在左边造成的失衡。以笔者浅见,这种用来平衡线条的极端明显的策略,以及这种构图惯例的严谨朴素的特点,与自然主义的细节、尤其是对人物及其配饰的固态化处理大体上不相协调。早期作品中只允许少量真实注入描述自然的画面中,倒与如此构图的一贯要求更为相符。在它们对真实自然的处理中,有生机的变化如此之少,观众也不会在布局上要求更多有生机的变化。正是早期意大利流派作品的这种避免表现全部真实自然的朴素与疏离,使得他们的绘画成为表达宗教题材的便利媒介。线条和色彩的韵律感未被任何真实事物的入侵所打扰,这种来世气氛是表达宗教观念和情感更好的传统手法。
作为与拉斐尔的《安西帝圣母》中的无限宁静的对照,我们复制了米兰布雷拉画廊(Brera Gallery)的丁托莱托(Tintoretto)[ 译者注:丁托莱托,Tintoretto,1518年~1594年,提香的第二个重要子弟,也是十六世纪威尼斯画派中最后一位大师,原名雅各布·罗布斯其,因他出身染坊,丁托莱托即是染匠之子的意思。
]的《圣马可遗体的发现》(Finding of the Body of St.Mark)。这幅画充满了活力与运动感,比例展现出无穷的不同,没有一处,眼睛能抓住明显的机械关系。这里有与拉斐尔的画中相同的半圆形拱廊,但不是对称地位于画面中。它们的线条也处处不同,宁静的效果被闪烁变幻的光线所破坏。注意到左边是阿波斯尔的有力形象,他伸出的手臂被强调得十分显眼,这是因为建筑的线条与画面中心跪着的人物手臂的线条会聚于这只手,立即将视线引领至此。这里没有静态的对称,相反,全是活力与力量。
由这只引人注目的手臂开始,视线向下移到圣马可的壮美形象上——地上躺着的已经过世的人,并且通过地面上的光带,被引向右边很重要的一群受到惊吓的人,从他们再移到正把一具尸体从墓穴中放下来的人身上。或者,沿着圣马可伸出手臂的方向,视线被建筑的线条直接引向右边的这群人物,然后又被这群人物及地面上的光带引领回来。所有份量在画布上并没有如拉斐尔的画中那样,置于平稳的对称中,而是明显地随意放置于画面中,由线条指引视线环顾整个画面。注意光线和阴影的强烈对比造成的戏剧性强度,以及丁托莱托如何享受这种奇异的效果:在房间较远的另一头,两个人举着一盏灯往墓穴里瞧,影子映在他们打开的棺木盖上。这一定是那一时期令人惊奇的现实主义新手法,被运用得十分精彩,给昏暗的房间另一端增添了一丝怪诞的色彩。丁托莱托以他无穷的精力和对生命的充分享受,在作品中自然地展现了对于变化的强烈爱好。他的精彩构图是关于画板能以无数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填充的开放式美术教育的典范,学生们应该仔细地加以研究。
在自然和艺术中常常出现的令人愉悦的比例可以大概用5到8之间的数字来表示,这样一个比例中,我们看不到数学关系。如果比5要小,就太接近4与8的比例(或全长的三分之一)——一个沉闷的比例;如果比5要大,就太接近均等比例,也不太令人满意。
我曾看过一个从德国进口的比例分规,提供了与此相似的关系算式,并且据说包含了良好比例的秘密。这其中当然有些不同寻常,在附录里,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与此有关的有趣事实。
除非需要缺乏宁静或渲染暴力的效果,否则一幢建筑、一幅画或一块雕塑中比例的变化总会受到一些简单、主导分量的控制,这样能简化外观,并赋予它一种易于理解的统一性。比例越简单,印象就越庄严;比例越复杂,效果则越生动活泼。领略过精心选择的大的比例后,视线就能更好地欣赏小的变化。但是在良好的比例中,较小的部分不能喧宾夺主,而要从属于主要布局,这也是整体效果所依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