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繁荣与成就,光荣与梦想,都是从艰苦奋斗与努力拼搏中得来!一个人能独上高楼、极目远眺,背后也自有一段不畏艰险、寂寞攀登之旅。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人们往往羡慕别人的功成名就,可是谁又曾去了解过别人的辛酸寂寞?
成功取决于每晚两个小时
成功的方法无数,有人依赖背景,有人依靠天赋,有人借助机遇……而我最想说的是:成功源自于耐得住寂寞。如果一个人有着一股“熬”的韧性,耐得住生活上形形色色的寂寞,数年、数十年做一件事,他终会取得成功。
耐得住寂寞,就是不理会别人的冷嘲热讽;耐得住寂寞,就是不畏惧梦想之路的艰难险阻;耐得住寂寞,就是在困境中依然不改变志向;耐得住寂寞,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无怨无悔地付出几十年的努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因为耐得住寂寞,多少出身贫寒的人,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因为耐得住寂寞,多少资质平庸的人,凭着勤奋刻苦而实现梦想;因为耐得住寂寞,多少失意、失败的人,凭着顽强的意志而卷土重来。
寂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和可能,如果一个人能与寂寞为伴,身处寂寞而不堕其志,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他(她)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
陈茂榜是台湾当代著名企业家,他那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讲演几乎折服了所有听众。他有一个特别的本事——记数字的能力超人一等,世界各国的面积、人口、国民所得贸易额等,他都如数家珍,毫厘不差。
然而,陈茂榜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天资过人,也不是因为他有过高的学历,他只有小学学历,后来才获得了美国圣诺望大学颁发的名誉商学博士学位。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能够荣获一个高等学府的名誉博士,完全来自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因为家庭贫困,陈茂榜15岁就辍学到一家书店当店员,每天从早到晚工作12个小时。下班以后,读书就成了他唯一和最大的享受,书店变成了他的书房,他像一条小鱼一样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获取知识。
在那些孤独寂寞的日子里,他养成了每晚至少读书两小时的习惯,他在书店工作了8年,读了8年书。
陈茂榜说:“学历固然有用,但更有用的是真才实学。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
晚上8点到10点,这个时间,人们都在做什么呢?有些人可能是在大排档里跟朋友喝酒聊天,有些人可能在KTV里纵情歌唱,也有些人可能跟心爱的女友在公园里漫步。有谁愿意在这么好的时间独自一人忍受寂寞与书籍为伍呢?陈茂榜做到了,枯灯黄卷,每晚两小时,他整整坚持了8年。
8年间,他独自一人熬过了多少个寂寞夜晚啊!然而,这正是他成功的理由,因为寂寞,所以成长;因为寂寞,所以成功!
古往今来,但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是耐得住寂寞的人,社交圈里难以产生发明,麻将桌上诞生不了思想。鲁迅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也是因为耐得住寂寞,靠自己的一股熬劲儿而获得了成功。
成名以前,石悦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性格偏内向,不大爱说话,像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上学、读书、玩耍,在平淡的岁月中一点点长大。从小学到大学,他学习成绩不好也不坏,无任何特长,老师、同学甚至父母都认为他资质平庸,将来不可能有多大出息。
如果非要在石悦身上找出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那就是他对历史的痴迷。小时候,当同龄的男孩子整天拿着变形金刚、仿真手枪满大街跑时,石悦却对历史故事情有独钟,常常独自一人在昏暗的灯光里读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史书,一套《上下五千年》历史丛书是他童年、少年时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高考之后,他进入了一所普通的高校。大学的生活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缤纷多彩,一下子松弛下来的心境和大量的业余时间,让一群刚结束高中时囚徒般生活的学生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用恋爱、玩网络游戏来消磨自己的时间,石悦仍然保留了自己那一点与众不同的爱好,他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全都交给了史书。大学四年,他不谈恋爱,不玩游戏,很少和同学一起上街闲逛,一有时间就一头扎进史书中,乐此不疲。
大学毕业后,石悦考取了公务员,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生活。但他从来不会像办公室的其他同事那样,用一张报纸一杯茶来消磨一天的时光,他依旧躲进史书中与各朝各代的历史人物交友为伴。石悦是同事眼中的异类,人人都觉得他有点孤僻。
下班之后,他也从不参加什么娱乐、应酬活动,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泡吧,也不爱交朋友。他常常将自己关在狭窄的房间里,独自沉浸在那些刀光剑影、帝王将相的历史往事中,或者奋笔疾书记录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也许就在这孤独中的某一天,他下决心要写一本书,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一段古老的历史。沉寂于读书写作中的生活是充实的,但无疑也是寂寞的,巨大而无形的孤独感有时也会令他感到窒息。许多次,他放下手中的笔和书,骑着自行车在城市中闲逛,在人群中排遣胸中的孤独——尽管他知道这样做也是徒然。
直到有一天,一本名叫《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在天涯论坛、新浪网站风起云涌,掀起一阵阵热潮,受到广大网民和历史爱好者热烈追捧,每月的阅读点击量超过百万。当许多出版商赶到石悦的单位争相要和他签订出版合约时,同事们才知道,身边这个毫不起眼、木讷内向的同事就是目前网络中大名鼎鼎的当红作者“当年明月”,这使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大跌眼镜。
有记者曾向石悦讨取成功经验,他调侃地说道:“比我有才华的人,没有我努力;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有才华;既比我有才华又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能熬。在他们消磨时间的时候,我却在不停地努力着。”
这话回答得十分精彩,石悦的成功确实是熬出来的,正因为他二十年如一日地耐得住寂寞、迷恋历史,才会换来今天的辉煌成就。
【人生感悟】
时间无穷无尽,而人生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所谓消磨时间,不过是时间消磨你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在平淡琐碎的时光中根植梦想,耐得住困境穷途时的寂寞,向着梦想艰难前进,才能收获成功。
用嘴画出美丽人生
如果没有了双臂,你的生活将会怎样?如果再失去一条腿,你还有勇气活下去吗?如果又失去了一只眼睛,你将怎样去面对人生?
当然,这些不幸对你来说只是假设,然而对于台湾画家谢坤山来讲,却是他不得不承受的人生之惨。16岁那年,他因触高压电而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后来又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一只眼睛。然而,他没有躲在家里靠着轮椅和父母的照顾度过一生;他没有像很多残疾人那样蜷缩在闹市街头,靠别人的施舍度日。他用一张嘴和一颗坚强的心画画、写书、演讲,他成了全台湾家喻户晓的快乐明星,他的故事被拍成了电视剧,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也用十几种语言向全世界的人们介绍他的事迹。
现在,谢坤山除了作画,还不时应邀到学校、社区甚至监狱义务演讲,激励更多的人扬起生命的风帆。他说:“残疾从来没有妨碍我成为一个自在的人。我的衣袖或许空空如也,但我依然能够掌握幸福的生活!”
谢坤山出生于台湾岛台东县的一个贫穷家庭。从童年起,他就必须帮父母做生意、打工补贴家用。国小毕业后,贫困的家庭无法供他继续读书,他就进了工厂去打工。
1974年,谢坤山16岁,已有4年工龄了。那时的他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小伙子,有着一副强壮的身体。然而,悲剧却悄悄地向他靠近了。有一天,在工厂干活的谢坤山意外碰触到高压电线,当场被电成了“碳人”。
医生告诉闻讯赶到医院的家人:必须立即做截肢手术。灾难骤降,昂贵的医药费像大山一样压在一家人的心上。亲朋好友都劝谢坤山的父母放弃,但母亲坚定地说:“无论如何也要救,救活了,哪怕坤山再叫我一声‘妈’,也就够了!”
医生动了一连串手术,将谢坤山的左臂从肩关节处截去,右臂从肩膀以下二十公分处截去,右腿从膝盖以下截去。谢坤山终于顽强地活下来了,妈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但他那一双强壮有力的手和一条腿,却永远不能再长出来了。他答应妈妈:“我无权轻生,也不会放弃。”
出院后,母亲像照料新生婴儿一般照料谢坤山,一日三餐,先喂饱他,再去吃一点残饭剩汤。为了减少母亲的操劳,也为了自己今后的生活,谢坤山发明了一套能够自己进食的用具。那是一个螺旋状的中空铁环,在铁环尾端缠上活动的套子,再将一把汤匙的末稍焊弯成L型的锥状物。等到要吃饭时,他将螺旋状的铁环套在右手残存的短臂上,再把特制的汤匙插进铁环末端的套子里,这就成了他的专用的餐具。他风趣地将之命名为“坤山”牌自助餐具。他陆续发明了许多这类用具,解决自己的吃喝拉撒问题。
谢坤山虽然活了下来,但如何养他却成了一个大问题。邻居们劝他母亲:“坤山只要到夜市一蹲或到庙前一躺,定能挣到不少钱。”谢坤山却根本不愿听这些话,他说:“四肢我已经失去其三,不想连做人的尊严也失去了。”
他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路,他想当作家,但他的小学文化水平距离作家之梦遥不可及。最重要的是,失去双手的他必须要先学会写字。
没有了手,他就用嘴巴!于是,谢坤山用牙咬着笔费劲地去写自己的名字,三个字写了很长时间,弄得口水直流,写出来的字却东倒西歪,除了他谁也认不清。
尽管如此,谢坤山还是很高兴。以后的日子,他不断地练习,嘴里被铅笔戳出一个个血泡,但他决不放弃。终于,当字越写越小,越写越周正时,他大声地对自己说:“原来天底下最棘手的事,都不是用手完成的!”
手术后的最初7年里,谢坤山很少出门,这2500多个日夜,他是在寂寞和孤独中度过的。
从小,谢坤山对绘画就很感兴趣,经常乱涂乱画。受伤之后,虽然灾难夺走了他完好的四肢,却也留给了他完整的时间,他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只是,已经极度贫困的家没有财力支持他学画。没有条件,谢坤山就自己想办法。他把自己的生活需求降到最低,又把哥哥偶尔给他的零钱积攒下来,买来铅笔和几张白纸,认真地画,认真地描。嘴里的笔,成了他最亲密的知己。他只管埋着头,一笔一笔地画,一步一步地走。
没有手,他就用嘴作画,先用牙齿咬住画笔,再用舌头搅动,嘴角时常渗出鲜血。嘴巴变成了自己最得力的“手”;而他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口腔从此溃疡不断,没有一天是完好的——区别只在于血泡是十多个还是五六个而已。
后来,他听说台湾著名画家吴炫三先生在美术学院开课,就千方百计找到吴炫三,要求跟老师学画。吴先生被他的诚意感动,同意他来听课。谢坤山欣喜若狂。
从此,他每天拖着几公斤重的义肢花两个多小时赶到学校,风雨无阻。
为了补上文化基础薄弱这一环,谢坤山24岁时选择了去读“国中”补习学校。谢坤山十分珍惜能再度重返课堂学习的机会,并砥励自己终日埋首在书桌与画架前。由于肢体上的不便,他要比别人多耗许多时间,为此,他要求自己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并生发出一套“少睡就是多活”的哲理。
三年一晃而过,毕业那年,谢坤山与所有升高中的考生一样,走进高中联考的考场,并以优异成绩,被台北最好的中学——建中补校录取。他的绘画也有了长足进步,开始在国际上连连获奖,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1994年,他创作的《金池塘》以八万元新台币卖出;他的作品先后六次入选大型画展,1997年荣获国际特殊才艺协会视觉艺术奖。
人生如棋,车、马、炮被纷纷拿掉后,又该怎样去做?谢坤山说:“就算战到一兵一卒,我都要坚持下去。”
谢坤山的脸上每天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因为他每天都为自己寻找快乐的理由。由于没有佩戴义肢,孩子们在路上看到他时,都会对着妈妈惊呼:“妈妈快看,他没有手。”年轻的妈妈们常会一把搂住孩子说:“不要这样讲,否则人家听到会很难过。”这时,谢坤山都会转身对孩子们微笑:“小朋友,对不起啊,叔叔今天出来的时候,忘记把手带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