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是灵魂中一种正直无私的品质。与真诚比起来,单纯显得更高尚、更纯洁。许多人真挚诚恳,但却不单纯。他们怕遭人误解,唯恐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他们时时关注自己,反躬自省,处处斟辞酌句、谨慎小心。待人接物他们总担心过头,又怕有所不足。这些人真心诚恳,却不单纯。他们难以同人坦然相处,别人对他们也小心拘谨。他们的弱点在于不坦率,不随意,不自然。而我们更宁愿同那些谈不上多么正直、多么完美,但没有虚情矫饰的人结交相处。这几乎已成为世人的一条准则,上帝似乎也以此为标准对人做出判断。上帝不希望我们如对镜整容一般,用太多的心思审视自身。
但是,只是注意他人而放弃自省也是一种盲目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只全神贯注于眼前事物以及个人的感官感受,这正是单纯的反面。下面是两类正好相反的事例:其一是无论效力于同类还是上帝,都是全心地忘我投入;另一类是自以为含蓄聪颖,自我意识强烈,而一旦他得意自满的情绪受到外界干扰,就会魂不守舍,心烦意乱。因此,这是虚假的聪明,乍一看冠冕堂皇,实际上与单纯追求享乐的行为同样愚蠢。前者目光短浅,只陶醉于眼前的事物;后者却过分看重自身,陶醉于内心的占有。这两者都充满虚妄。相比起来,只注重内心的冥思独想比全神贯注于眼前的事物更为有害,因为它貌似聪明实则愚蠢,而且,它常诱人误入歧途,自以为是,它使我们受自然情绪的支配,让我们陷入一种盲目的狂热,自认为体魄强健,实际已病入膏肓。
单纯需要适度,我们自处其中既不过度激动,也不过分沉静。我们的灵魂不会因为过分注意外界事物而无暇做必要的内心自省,也不会时时注重自我,使一心维护个人形象的戒备之心扩张膨胀。要是我们的灵魂能挣脱羁绊,直视伸展的道路,不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权衡研究脚下的步伐上,或者对已逝的岁月频频回头,那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单纯。
自 制奥里森·马登
柏拉图说:“就人本身而言,最重要与最重大的胜利是征服自己,而最可耻和最可鄙的莫过于被自己的私欲所征服。”
自制是一切美德之本,如果一个人屈服于冲动和懒惰,那么他就立刻放弃了道德上的自由。
你有急躁易怒的脾气吗?要是有的话,一时的发作,将会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毁掉长期的积累。有时一场怒言会掀起一场经久不息的风波。仅仅一句怒言,就会失去许多降低声调来抑制怒气和阻止不愉快情绪的发展。不少人在盛怒之下一命呜呼。阵阵愤怒还导致疾病频频发作。韦伯斯特说:“要保持冷静,因为愤怒并不代表有理。”乔治·郝伯特也说:“辩论要心平气和,因为狂怒会使谬误铸成大错,会使真理变成粗鲁。”毕达哥拉斯说:“愤怒始于愚蠢,终于懊悔。”你应当以一个人征服自己感情的能力作为衡量他内在力量的尺度,而不是以感情征服他的力量作为衡量的尺度。
你曾见过受到公然侮辱,却只是脸色变得苍白,咬紧颤抖的嘴唇,然后安详作答的人吗?你曾见过心里极为痛苦,却好像从坚石中凿出的雕像一般控制着他自己的人吗?你见过天天遭受着绝望的折磨,仍然默默不语,从不对人说有人毁坏了他家庭安宁的人吗?这就是力量。他们就是这样的人:“虽然满怀激情,却能洁身自守;虽然满腔怒火,却能随机应变,引而不发;虽受人挑衅,却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人是强者,是精神世界的英雄。”
征服自己是人类最后的和伟大的胜利。
如果一个人失掉自制,他就几乎失去了一切东西。没有自制就没有耐心,就没有管理自己的能力,他就无以自恃,他也就没有脊梁、力量和刚正不阿的胆识。
许多人对感情没有控制,他们放纵欲望,任性而无节制。悲哀与欢乐皆无度。有节制的人不为情绪所左右,他不会失之过多,他的坚定意志会战胜消沉,他不为一时的高兴而使精神失去平衡,因为狂喜与绝望同样使人陷入不幸。脾气应服从于理性和良知。许多人都以性情急躁为借口,原谅自己做的错事或傻事。
但主宰自己的人却控制脾气,变激情为作善而不是作恶的动力。被控制的脾气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对其加以明智的协调,它会成为推动工作的能量,就像蒸汽机的热力转化成推动车轮的力量一样。
责 任
威廉·巴克莱(1907~1978),英国爱尔兰着名圣经注释学家、希腊文专家,曾担任过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神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学院诗班指挥。失聪多年,但仍坚持创作。着名的代表作是《花香满径》。
责任是滋养万物之泉,只要一开始流出来,就源源不断。在奉献的协约上,它是良知的那一章,盖有“责无旁贷”四个字。
对于自己,你别无他物。有人帮你,是你的造化;无人帮你,是别人的本分。没有人应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要为自己负责。这就是人对自己的责任。
责任是认为世界和人生欠我们多少的时候,也感觉到我们欠世界和人生究竟是多少。而对别人的责任,是当你用手按住自己的伤口时,不为自己的生死所限制,在为受伤的别人分担着所有的痛苦。
应该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犯了什么错误,责任就要由他们自己拿出勇气来承担。这样,他长大了,便会慢慢懂得: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他的责任是什么。同时,我们也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尽到了教育的责任。
责任是国家让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而公民对国家又负有什么责任呢?不能忘记责任这两个字。对他人不负责任,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人是家庭的一分子,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人如果在这两个方面都尽到了责任,那么当死神倏尔降临时,也就问心无愧而少有遗憾。
责任不会理睬厄运的压力,就是喝下了许多苦汁,它也不会杂乱无章。责任的格言是:“如果某一件事的原状是如此,那就是如此,不容变更。”
生活让人感到美好。创造这种美好生活的就是那有责任感的一类人。由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大自然、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爱,才认识到了自己,而在努力地向社会作出贡献,以尽到自己的责任。
责任的全部意义,就是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要你去做,尽管你不一定喜欢。
现实有许多风险的事,人难保不会有心碎的可能。不想选择担惊受怕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拿出责任感来。
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主要着作有《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全集》、《人生的境界》等。
从社会的观点看,信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在中国的道德哲学中,信是五常之一。所谓常者,即谓永久不变的道德也。一个社会之所以成立,全靠其中的分子的互助。各分子要互助,须先能互信。例如我们不必自己做饭,而即可有饭吃,乃因有厨子替我们做饭也。在此方面说,是厨子助我们。就另一方面说,我们给厨子工资,使其能养身养家,是我们亦助厨子。此即是互助。有此互助,必先有互信。我们在此工作,而不忧虑午饭之有无,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厨子必已为我们预备也;我们的厨子为我们预备午饭,因他相信,我们于月终必给他工资也。此即是互信。若我们与厨子中间,没有此互信,若我们是无信的人,厨子于月终,或不能得到工资,则厨子必不干,若厨子是无信的人,午饭应预备时不预备,则我们必不敢用厨子。互信不立,则互助即不可能,这是显而易见的。
从个人成功的观点看,有信亦是个人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设想一个人,说话向来不当话,向来欺人。他说要赴一约会,但是到时一定不赴;他说要还一笔账,但是到时一定不还。如果他是如此的无信,社会上即没有人敢与他来往、共事,亦没有人能与他来往、共事。如果社会上没有人敢与他来往、共事,没有人能与他来往、共事,他即不能在社会内立足,不能在社会上混了。反过来说,如一个人说话,向来当话,向来不欺人,他说要赴一约会,到时一定到;他说要还一笔账,到时一定还。如果如此,社会上的人一定都愿意同他来往、共事,这就是他做事成功的一个必要的条件。譬如许多商店都要虚价,如有一家,真正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一家虽有时不能占小便宜,但到他家买东西的人,比较别家多。往长处看,他还是合算的。所以西洋人常说:“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给 予埃里希·弗罗姆
在物质方面,给予意味着自己的富有。一个人不是拥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他给予人很多才算富有。生怕丧失什么东西的贮藏者,如果撇开物质财富的多少不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是一个贫穷而濒临崩溃的人。不管是谁,只要能慷慨地给予,他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他把自己的一切给予别人,从而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只有那种连最低生活需要也满足不了的人不能从给予的行动中得到乐趣。然而,日常经验表明:一个人所认为的最低需要,取决于他的性格特征,就像他考虑的最低需要取决于他的实际财产一样。众所周知,穷人要比富人乐于给予,但是贫穷得超过某种限度的人是不可能给予的。同时,要求贫穷者给予是卑劣的。这不仅是因为贫困而给予会直接给贫困者带来痛苦,而且是因为它会使贫困者丧失给予的乐趣。
给予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方面,而在于人性方面。一个人能给予另一个人什么东西呢?他可以把自己的一切给予别人,把自己已有的最珍贵的东西给予别人,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别人。这不一定意味着他为别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指的是他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东西给予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兴趣、同情心、谅解、知识、幽默、忧愁——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东西的表现给予别人。在他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别人的时候,他也增加了别人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别人的生活。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存感,也提高别人的生存感。他不是为了接纳才给予,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快乐!在给予中,他不知不觉地使别人身上的某些东西得到新生,这种新生的东西又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希望。在真诚的给予中,他无意识地得到了别人给他的报答和恩惠。
给予暗示着让别人也成为给予者,双方共同分享,从而得到新的快乐。由于在给予的行动中某种东西产生,因此涉及给予行为的双方,对他们看到的新生活非常感激。尤其是就爱而言,这意味着爱是一种能产生爱的力量。软弱无能是难以产生爱的。马克思曾对这种思想作了精辟的论述:“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么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美丽的微笑与爱心
特蕾莎修女(1910~1997),世界着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她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一天晚上,我们外出,从街上带回了四个人,其中一个生命岌岌可危。于是我嘱咐修女们:“你们照料其他三个,这个情况较糟的人就由我来照顾。”就这样,我为她做了我的爱所能做的一切。我将她放在床上,看到她的脸上绽放出如此美丽的微笑。她握着我的手,只说了句“谢谢您”就死了。
我情不自禁地在她面前审视起自己的良知。我问自己,如果我是她的话,我会说些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我会尽量引起旁人对我的关注,我会说我饿,我冷,我疼,我要死了,等等。她给我的却多得多——她给了我她的感激之情,她死时脸上是带着微笑的。我们从污水沟带回的那个男子也是如此。当时,他几乎全身都快被虫子吃掉了,我们把他带回了家。“在街上,我一直像个动物一样活着,但我将像个天使一样死去,有人爱,有人关心。”真是太好了,我看到了他的伟大之处,他竟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就那样死去,不责怪任何人,不诅咒任何人,像天使一样不与任何人攀比。这便是我们的人民的伟大之所在。“我饥肠辘辘,我衣不蔽体,我无家可归,我不为人需要,不为人所爱,也不为人所关心。
然而,你却为我做了这一切。”
我想,我们算不上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在人们的眼中,我们或许是在做社会工作,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只是世界中心的修行者。我想,在我们的大家庭里,不需要枪支和炮弹破坏和平,或带来和平。我们只需要团结起来,彼此相爱,将和平、欢乐以及每一个家庭成员生命的活力都带回世界。这样,我们就能战胜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罪恶。我准备以我所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建设家园,因为我相信,爱源自家庭。如果我们能为穷人建设家园,爱便会传播得越来越广。而且,我们将通过这种宽容、博大的爱而带来和平,并使之成为穷人的福音。首先为我们自己家里的穷人,其次为我们国家,为全世界的穷人。
今天的世界上仍然充满苦难……当我从街上带回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时,给他一碗饭、一片面包,就能使他心满意足,就能驱除他的饥饿。但是,如果一个人露宿街头,感到不为人需要,不为人所爱,被社会抛弃,这样的贫困让人心痛,令人无法忍受。因此,让我们总是微笑相见,因为微笑就是爱的开端,一旦我们开始彼此自然而然地相爱,我们就会想着为对方做点什么。
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在于“善心”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
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电(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都位列于世界500强中。代表作品有《活法》、《干法》。
追溯起来,这已经是40多年前的往事了,当时,我们京瓷公司还是一个中小企业,我在欢迎新员工的典礼上,对新来的大学毕业生作了如下讲话:
“以前,你们一直在父母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的关照下生活。从今以后,你们进入了社会,所以,现在该轮到你们回报社会了。作为社会人,还希望别人为你服务的想法是不对的。必须从‘希望别人为你服务’的观念转变为‘希望为他人服务’。”
之所以说这一番话,是因为当时京瓷公司规模还小,各项福利还不健全,而刚进公司不久的大学生们则抱怨:“我原以为这是一家不错的公司,没想到福利制度不健全,待遇也不好。”
对此,我训斥道:“现在公司规模确实还小,设备、制度都不健全。但是,从今以后,使它成为出色的公司,成为福利待遇丰厚的企业不正是你们的任务吗?不是要求他人去做,而是由你们自己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