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伏尔泰
德行是什么呢?德行就是对别人好。除了我做好事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东西可以叫做德行吗?我很穷,你便慷慨解囊,在我危难之际,你来鼎力相助,别人欺骗了我,你却把真实情况告诉我,别人怠慢了我,你却来安慰我;我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你来帮助我,给我解答,我自然毫无疑问地称你为有德行之人。
你有节制,这与我有什么相关,这是你奉行的养生之道,你因此会身康体健。
你有信仰和德望,我祝贺你,你因此心身安康。
但谨言慎行只是使自身获得优良的品质,却非对别人的善行。品德端正的人却能造福人类。
但只许有益于他人的品德吗?当然,我们怎么能够承认其他品德呢?我们生活在社会里,只有有益于社会的事才是好的。一个独善其身的人可能饮食有节,信心虔诚,他也许穿的只是一身破衣服,那么,他也许是个圣徒。只有当他做了一些善事,别人受到恩惠之后,我们才可能称他为德高望重。一个孤独的人,既不为害于人,但也不对人有益,他对我们来说是无所谓的。
人间的德行就是彼此为善,没有为善于人的人就不算是有德的人。倘若一个圣徒生活在人间,必定会造福于人的。但是他若远隔人世,人也就有理由不给他德高望重的称呼。只对自己好的人,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好处。
可如果一个人关起门来,大吃大喝,荒淫无度,他便是个无德行的人了,那么反过来,他若有相反的品质,也就是个有德行的人了。这却是我不能同意的。
倘若这个人具有您说的这类缺点,这是个很坏的人,但是这些丑事既然无害于社会,对于社会来说,也就无可非议了。
可是设想一下,若他到社会上胡作非为,则是作恶多端了,但如能说这个荒淫无度的人却很可能是个坏家伙,则不可以说,那个饮食有节、清洁干净的隐士一定是个好人,因为社会上恶德有加无减,美德却日渐稀少。
名誉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主要着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论意志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
由于人性奇特的弱点,我们经常过分地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只要稍加反省就可知道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影响我们可以获得的幸福。
所以我很了解为什么人人都对别人的赞美夸奖感到十分的快乐。如果你打一只猫,它会竖毛发;要是你所赞美的正是他引以为傲的,即使这种赞美是明显的谎言,他仍会欢迎之至。
只要别人赞赏他,即使厄运当头,幸福的希望渺茫,他仍可以安之若素;反过来,当一个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自然、地位,或是环境的伤害,当他被冷淡、轻视和忽略时,每个人都难免要感觉苦恼,甚至极为痛苦。
假使荣誉感便是基于此种“喜褒恶贬”的本性而产生的话,那么荣誉感就可以取代道德律,而有益于大众福利了。可惜荣誉感在心灵安宁和独立等幸福要素上所产生的影响非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所以就幸福的观点着眼,我们应该制止弱点的蔓延。
自己恰当而正确地考虑及衡量某些利益的相对价值,从而减轻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感受性,不管这种意见是谄媚,还是会导致痛苦,它们都是付诸情绪的。如果不照以上的做法,人便会成为别人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的奴才——对于一个贪于赞美的人来说,伤害他和安抚他都很容易。
因此,将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价值和他人眼里的价值加以适当的比较,是有助于我们幸福的。造成他人眼中的价值的,是他人意识,是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连带对此形象的想法。这种价值对我们存在的本身没有直接的影响,可是由于他人对我们的行为是依赖于这种价值的,所以它对我们的存在会有间接而和缓的影响。然而当这种他人眼中的价值促使我们修改“自己心目中的自我”时,它的影响便直接化了。除此之外,他人的意识是与我们漠不相关的,尤其当我们认清了大众的思想是何等无知浅薄,他们的观念是多么的狭隘,情操如何低贱,意见是怎样偏颇,错误是何其多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就更不重要了。
当我们由经验知道人在背后是如何诋毁他的同伴,只要他无须怕对方也相信对方不会听到诋毁的话,他就会尽量诋毁。这样我们便会真正不在乎他人的意见了。只要我们有机会来认清古今多少伟人曾受过蠢虫的蔑视,也就晓得,在乎别人便是太尊重别人了。
严于律己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爱的艺术》。
只有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不在人类身上上演,人类相食相残的悲剧才会谢幕,真正的人的历史才会开始。为了促成这样的变化,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我们同类相食的方法和习惯是多么的罪大恶极。即使充分意识到了,但如果不同时进行公平全面的自责,也仍然是于事无补。
自责绝不是抱歉所能代替的,它要远远超出抱歉所能表达的内涵。真正的自责和随之而来的耻辱感是可以防止旧的罪行一次次重复的唯一的人的情感。哪里缺少了自责,哪里就会出现没有犯罪的幻觉。但是,人类历史上有哪些地方出现过这种自责呢?以色列人为他们对迦南部落施行的灭绝种族的屠杀自责了吗?美国人为几乎彻底消灭了印第安人自责了吗?几千年以来,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体制中,它准许取得胜利的人无须自责,因为权力有时是可以取代权利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坦白承认,由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同代人或我们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无论是我们直接去干的,还是其他人干的,我们都曾对这些罪行冷眼旁观。
这些罪行应该在公开的典礼上宣告出来。罗马天主教堂给个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他忏悔自己的过错,以便听到良心的呼唤。但我们应该明白,个人的忏悔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因为它不需讲出由一个团体、一个阶级、一个民族,或最为重要的是一个不听从于个人良心指示的主权国家所犯下的罪行。如果我们不愿做“民族罪行的忏悔”,我们就不能依然采用我们的老办法,敏锐地注视着我们的敌人所犯的罪行,而对我们自己的人民所犯的罪行视而不见。当一些自称道德卫士的民族丝毫不考虑到良心时,个人怎么能认真地开始遵从良心的指示呢?这样唯一的结局是,每个人心中的良知都被长期尘封起来,因为良心并不比真理更难被分割。
如果我们的言行受我们理智的支配,那我们就可以避免不健康理智对我们行动的影响。智力仍然是智力,即使它被用于罪恶的目的。然而,我们对本来面目的现实而不是对我们想要看到以便能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的现实的认识——在这种意义上,理智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它可以驱除我们不理智的情感,也就是说可以使作为人的我们成为真正的人,并把以往驱动我们的不理智动力替代掉。
品格与个性的力量
奥里森·马登(1848~1924),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和伟大的成功励志导师。《成功》杂志的创办人。马登撰写了大量鼓舞人心的着作,包括《一生的资本》、《思考与成功》、《伟大的励志书》、《成功的品质》、《高贵的个性》、《奋力向前》、《真确思考的奇迹》、《成功学原理》等。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狂热追逐金钱的时代,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却是虽然身处这样的时代,那些衣衫褴褛、身无分文的作家、艺术家和衣着朴素的大学校长,他们在社会上反而更有声望,报纸也更愿意不惜篇幅来报道他们的行踪或活动。
之所以有这种反差,也许要归因于追求知识和追求财富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有很多积极的影响,而后者存在着很大的负面作用。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以金钱为标准的世界里,凡有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必定是以成百上千竞争者的失败为代价的,而在知识和品格的世界里,一个人的成功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规律。
个性是我们刻在事物上的标志,正是这种无法涂抹的标记,决定了所有人、所有劳动的全部价值。我们都相信个性成熟的人。一个伟大的名字意味着怎样的一种魔力啊!西奥多·帕克过去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苏格拉底的价值远远要超过像南卡罗来纳这样一个州的价值。
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政治家约翰·罗素说:“在英国,所有的政党都有一种天然的倾向,他们都试图寻求天才人物的帮助,但他们只会接受那些具有伟大品格的人的指导。”
“通过培养品格与个性,最后我获得了真正的力量,”英国着名政治家坎宁在1801年写道,“我并没有尝试过其他的途径。我也相信,这条路也许不是最便捷的,却是最稳妥的,对这点我十分乐观。”
对一台机器,我们可以根据它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来检测它的性能,但房间的温度也许就决定它的性能。然而,对一种伟大的品格与个性来说,谁又能估价得出其内在的力量呢?谁又能够料到,一两个小孩可能会对一所学校的品性产生影响呢?一所学校的传统、风俗和行为方式,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几个具有非凡个性的学生,再经过几届学生的变动,就完全得以改变。这些学生就像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那种力量,作用有些类似于拖拽着一长列货车的火车头,而他们正是以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却和那些风俗传统同样重要的——方式,改造了这一切,成了校园英雄。几乎每一个学校的老师都可以告诉你一些诸如此类的故事:
几个具有巨大感染力的学生,如何带动了学校的进步,或是破坏了它的发展。
良心的微笑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人生除了有烦恼、丑恶、无奈等之外,还有人类使自己面对上帝的能力和良心。良心在我们烦恼和对死亡的不安之中,在残酷和罪恶之中引导我们,把我们从寂寞、无情的世界中带出来。良心和道德或法律之间是不存在任何关系的。良心比怠惰、利己心、虚荣心更强,即使在悲惨的谷底、迷惘的尽头,也能显示出其内在巨大的力量,那不是回返死的世界,而是超越它,从而与上帝相会。
无论是谁,都常在烦恼和绝望的对岸开辟一条让生有意义、死也容易的静谧之道。有人把自己的良心尘封,恶事做绝,全身沾满血迹。结果深深叹息悔悟自己的迷误,而体验了蜕变之期。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就和自己的良心保持亲密的关系而成长,他们是少数幸福的圣人。不管发生什么事,对他们来说只是外部受到侵袭,内心却一直完好无损,经常保持清明,他们脸上带着永恒的微笑。
忍耐就是一切
里尔克(1875~1926),着名的德语诗人,还撰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其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对19世纪末的诗歌体裁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只靠批评是无法使艺术上的作品达到艺术境界的,它是孤独的,而爱能抓住它并留住它,而且也只有爱才能公平地对它。
你在任何时候对于议论、批评及介绍都必须确立自己,确定自己的感情。这样,即使你有错误,你内心生活的自然生长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地将你导入其他的知识中。
你要使你的判断理性化,因为,它必须与一切的进步一样发自内心深处。发展不会被排挤,更急不得。
维持到满月,并由此而生,那就是一切。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分时间和年月。十年并不等于什么。所谓的艺术家不用计算也不用数,他就像树木一样成熟。当树木沐浴在春风中悠然耸立时,根本不用去担心接下来的夏天会不会如期到来。如约而至的夏天只到忍耐力强的人身边,就像永远横卧在眼前,但它只到不担心且安静和缓的人身边去。
我每天都学习这件事,在痛苦中学习这件事,所以痛苦是我要感谢的对象。
勇者无畏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代表作品有《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
不惊慌的人可称之为有胆识的人,而临危不惧的人则称之为勇者。在危险中仍能保持勇气的人是勇敢的;轻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知道危险而敢于去冒险的人是胆大的;在成功率不到一半时去冒最大的风险,这是胆大包天。土耳其人把勇士与亡命鬼等同起来,而怯懦则是不名誉的气馁。
惊慌并不代表容易陷入恐惧,导致容易陷入恐惧的是胆怯。胆怯是一种状态、一种偶然因素,多半是由于依附于身体上的原因,在一个突然遇到的危险面前觉得不够镇定。当一位统帅身穿睡衣仓促之间得知敌人已经逼近时,他也许会在刹那间让血液凝在心房里;但假若医生查出某位将军胃里存有酸水,则将军会被认定为胆怯之人。但是,胆识总是一种气质特点,而勇气是建立在原则上,并且是一种美德。这样理性可以给一个坚毅的人连大自然都没有能力所给予的力量。战斗中的惊慌甚至让人产生有益的排便,这使一个讽刺性的西方成语得以产生。然而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在战斗口令发出时慌忙跑进厕所的那些水手,后来在战斗中却是勇敢的。这一情况甚至在苍鹭迎战猎鹰时也能够表现出来。
忍耐绝不是勇敢。忍耐属于女人的美德,因为它拿不出力量来反抗。而是希望通过习惯来使受苦变得不明显。因此在外科手术刀下或在痛风病和胆结石发作时呻吟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怯懦或软弱,这就好像人们行走时磕碰到一块当街横着的路石一样,人们对它的咒骂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而已,自然本能在这种发泄中尽力用喊叫将堵在心头的血液分散开来。然而,美洲的印第安人表现出的忍耐却别具风格。当他们被包围的时候,他们扔下手中的武器,平静地任人宰割,而不请求饶恕。在这里,比起欧洲人在这种情况下一直抵抗到最后一个人死去,勇气是不是得到更多的体现?而我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野蛮人的虚荣,据说因为他们的敌人不能强迫他们以啼哭或叹息来表明他们的失败,他们便把保全自己的种族荣誉通过此种忍耐表现出来。
单纯
弗朗索瓦·费奈隆(1651~1715),法国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他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的家庭,当过路易十四的孙子德布高涅公爵的教师和冈布雷教区的大主教。着有《寓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