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看做自然历史过程,认为社会所有组织和制度,都具有历史的暂时的性质,并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从远古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和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延续约数百万年之久。人们以石器、棍棒为工具,采集天然食物和渔猎为生,生产能力极低,生活毫无保障,必须通过集体劳动才能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产品共有,共同消费,没有剩余,也就没有剥削和等级。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社会生活,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的全体会议决定,社会秩序依据氏族组织的权力和全体成员的习惯来维持。初为原始群,后到氏族公社,为母权制到父权制。婚配由杂交、群婚、对偶婚(夫在妻方)过度到一夫一妻制。原始社会的人淳朴,但性情野蛮,冲突后血缘复仇心理强烈,甚至食人。人们以血缘为纽带建立关系有集体主义精神,平等、团结、互助和勇敢,崇拜神灵。
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社会有了分工,畜牧业与农业为社会生产的两大部分。氏族公社产品有了少许剩余。在分工不同的原始部落之间出现了产品交换,公社内部慢慢地萌生了私有化,奴役和等级关系。随着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产品生产兴起,私有化、奴役的现象日益突出。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渐渐解体,奴隶制形成。中国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代为原始社会后期。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是有阶级(等级)、有国家的社会,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社会,奴隶主为部落首领(包括贵族、大商人)。奴隶主阶级为适应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便建立了国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君主,君主个人专制,他的意志就是法律。奴隶社会利用奴隶来劳动,比原始社会前进了一大步(原始社会把战俘、罪犯视为仇人都杀掉)。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奴隶),对奴隶残酷剥削和压迫,对平民百姓多施以苛捐杂税和放高利贷盘剥。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对立的,国家维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对奴隶的占有。社会有宗法等级,奴隶主阶级对君主忠诚,作战勇敢,人们有尚武精神。男主女从,贵族鄙视劳苦的人,对下人残酷、粗野、贪婪;奴隶、平民之间团结互助,勇敢顽强,向往自由和解放;人们迷信神灵宗教。
奴隶源于战俘,无力还债的部落成员,犯罪服刑者,他们没有任何自由权利。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就是“会说话的工具”,任意奴役、买卖和屠杀。奴隶在强迫下劳动,对劳动不感兴趣,有时破坏工具甚至逃亡。有压迫就有反抗,奴隶的抗争由小到大,不断发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动摇,多次爆发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奴隶社会被摧毁,新兴的封建主势力形成。中国从夏代的奴隶社会过渡到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
胜者王侯,败者奴,得胜的首领就是社会的统治者,国主是最大的封建主。封建当朝的君主把战争获得的土地(包括百姓财产)分给家族的子弟、功臣,让他们在分封的土地上建诸侯国,诸侯(臣子)听候君主的调遣。诸侯为最大的地主,他们再行分封(或多层分封),就形成了相互依附的封建等级。
封建社会的经济很长时期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封建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奴和农民,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相比,农民有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收成的好坏同本身利益相联系,对生产感兴趣,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
地主以地租的形式剥削农民,迫使农民缴地租,纳贡税,服劳役。地主阶级荣华富贵,广大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或没有土地,遭受剥削和奴役。
社会有等级依附关系,依附者对被依附者忠诚,等级尊卑和等级荣誉。人们重男轻女,推崇忠君和孝亲。百姓不满等级压迫,渴望社会平等,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团结互助,人们自私保守、迷信、信奉宗教。
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劳动农民,社会矛盾有时激化,农民被迫进行斗争,武装反抗发展到农民战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农民战争多次大规模爆发,打击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生产者从落后的手工业发展到先进的机器化,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势力的统治,借助工农群众的力量,领导了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使封建社会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中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群众性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制度。资本家积有大量的货币资本,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技术,加强生产,以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人们把它称为利润,在各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它演变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土地租用金等形态。雇佣工人不仅要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还要受剥削阶级各个集团剥削。资本家包括产业资本家、手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财富集中在他们手里,社会两级分化。
资本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政权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君主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实行议会制、普选制、两(多)党制,它排除了专制性,口号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和人道主义、合理利己主义;现代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等;反对封建和宗教神学道德,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和金钱,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转化为追求利益,无节制的生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况。商品生产量增长加速与群众购买力相对萎缩的矛盾日益加深,致使产品积压、物价下跌、企业倒闭、失业者增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迈进就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大公司独霸市场,国家对外侵略扩张。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垄断统治,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为一体,形成金融资本,控制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大部分世界分割和瓜分完毕。帝国主义的野心就是称霸整个世界。
现代资本主义,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进展,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到来。垄断资本主义在集中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出现了大量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形式多样化,以私人集团资本(股份资本)所有制为主,同时有国家所有制、中小资本所有制、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以及资本的多国所有制等种类。大公司以中长期利润的极大化为目标,将产品的种类、质量、花色、广告、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作为竞争的主要形式。跨部门、跨国界经营,在占有支配权力的条件下与中小企业结成广泛的生产技术协作关系。跨国公司对外私人投资增长,生产和资本日益国际化,发达国家力图维护国际经济的原有秩序。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和资本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变化,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各种不稳定现象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
“后工业社会”和“工业体系”
西方社会学家研究的,继工业社会之后社会性质的理论。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经济形式,大多数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大幅度增长。技术的重大发展主要靠科学家进行研究探索,而不是靠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认为科学知识正在代替私有制而成为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基础,“脑力劳动”的优秀人才正在代替资本家。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决定社会面貌的唯一直接因素。
脑力劳动的科学家有了资本,开始参与经济活动就是资本家,这无可非议。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所谓的“新工业国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大垄断企业组成的“工业体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专门知识和技能已代替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因而资本主义大企业的权力,已从资本家手里转移到所谓的“技术结构阶层”(包括经理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手中,这一阶层的收入来源不是股息而是薪金。管理企业不再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的,而是为了保持企业的稳定增长,满足于适度的利润,对开发技术有兴趣。由于“技术结构阶层”掌权,从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来说,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变为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矛盾。“工业体系”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个人被巨大的工业组织力量所掌握,个人自由受到限制等,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多难题和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根本不触及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变革”。如通过立法限制大公司的权力,让政府增加社会福利(教育、卫生等)款项的支出。
资本主义大垄断企业,无论组成什么“工业体系”本质都是企业的垄断,垄断就是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所在。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建立的新型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无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无产阶级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就要进行革命斗争。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镇压国内阶级敌人的反抗,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外要维护国家主权,防御国外敌人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和颠覆活动,反对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基础,全部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所有,商品货币关系已消亡,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被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代替,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一般采取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同时存在着个体所有制补充形式。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继续存在和发展,国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和流通。物质利益原则要求兼顾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利益,把集体(企业)经济利益同经济效益挂钩,把劳动者个人利益同集体(企业)效益和个人劳动贡献挂钩,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无产阶级民主就是树立主人翁精神,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政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各个环节都应做到立法、执法与守法,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与民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法制是民主的体现与保障,法制代表国家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与意志,集中反映政党的政策与主张。法制的根本任务是打击敌人,保护人民,保障社会秩序,巩固政权。
肯定人们在分配方法的合理差别,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精神,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让人们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社会风尚,各行各业加强职业道德,发扬人道主义,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破除迷信讲科学。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的人,每个劳动者最关心的是他的收入,都想过上好日子,如社会一味地搞什么“穷过渡”就不能发展生产力,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得不到很好的实行,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分配不合理,生产力就会降低,人民主人翁的地位变成一句空话,不能充分发扬民主,领导和被领导,搞强迫命令,瞎指挥,弄虚作假,公仆变成霸道,生产力就会遭到破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求及时变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当剥削阶级(地主、富农和资本家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政治思想领域内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向现代化迈进的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力,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如实行私人投资和市场经济)。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并无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中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运用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即马克思唯物主义),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