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于海洋。
其实未必。
说不定哪天,我就会进入某个超出常识的世界,驾驭着基因组与海洋无关的躯体来执行任务。
但此处不是。
历经过千年的再认知之后,如今的废墟之民们认定,在他们睁开双眼、行走灰白之前,世界上发生了一场大动荡。
那场动荡导致全域网崩溃,信息社会被分割成无数彼此互不相通的区域。在新旧世代的过渡阶段,旧居民们尝试着将尽可能多的文明成果保存在电子海之中。
于是在几个世纪后,当新人类重连云端,他们仅存的硕果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
何为星球、宇宙。
何为天空、何为大地、何为海洋。
从四元素论到万素转化,从刀耕火种到基因任设。
他们宛若神明。
却在短短七日中消失,片影不留。
死去了吗?离开了吗?不知道。
但活着的、留下来的、一无所知的,是我们。
他们掌握世界,创造出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的理想乡。在繁盛的顶端,是一段肆意妄为的美好时光。
然而苦果由我们承担。生物、资源和元素的多样性——至少在探索过的范围内——已然丧失。
唯一的生物是人类。至于那些微不可查的物种,很遗憾还没掌握可用于求证其存在性的指令;
唯一的资源是人类。可惜也不知道从这些包蕴甚广的肉身之中提纯物质的指令;
唯一的元素,还是人类。因为组成整个无限废墟世界的基底,已经以神一般的“万素”之名被古人定义到了元素范畴之外。
于是再次苏醒的我们失去一切发展的基础。
只依靠前人“无所不能”的废墟苟延残喘。
指令、指令、指令。
指令是一切。
指令创造一切。
没有指令就没有一切。
看似美好又方便的东西,如死亡一样,牢牢钳制着我们。
仿佛——只要在这条看不到尽头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可最后他们消失了。
绝不能忽视这个事实。
是好事,就弄清楚;是坏事,要避免重蹈覆辙。
辩论、争吵、反复。
最终由贤明的一代奠基,达成共识,得出了题解。
我们想——
延续的过去,死去的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必须改变。
好,那就开始思考吧。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星球是一个球体。
它很大。
旧人类没有把它挖空。
这里曾经存在海洋。
我们的一切——就是从海洋中生发。
那就回到那里去。
让一切回归原本。
拉动进度条,一个千年、两个千年……无论几个千年都得倒转回去。
历史也好现实也好,获取轨迹,逐帧分析,找到先代消失的那个关键点。
也许很难,也许要花费另外无数个千年。
但必须去做。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改变的机会。
才有——建造属于我们的世界的机会。
……
这就是我记忆之中,废墟之民的思考与决定。
在灰白世界中生活了千年怎么办?
当然是走出去。
不同于很久以前漫无目的、只为生存的迁移,这次是锁定方向、坚定不移的求索。
而且,一般人的逻辑都是往上走吧?
废墟总不可能真是无止境的,一直向上,总有一天能出去。
可是这里的人想的却是,出去了又能怎么样呢?
拥有的一切都建立在指令之上,离开了这些,便什么都做不到。
于是他们打算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局面。
往下走。
寻找海洋。
生命的温床,细胞的降生地。
如果没有海洋,就寻找海洋的痕迹,寻找比海洋更古老的地生环境。
以其为基础——
建立自己的农业工业。
发展自己的科技。
推导自己的世界观理论。
把握自己的现实。
全部的全部,都从海洋开始。
从这层意义上说,“衔火者”是最狂热的海洋信徒,也是最忠实的海洋考古学家。
事实上,此次考察,也抵达了以往从未到过的深度。
※
“这世界的人类从没接触过海,怎么想怎么奇怪吧?”
白垩的话语还萦绕在我的耳畔。
“你生活的地方,离海很近吗?”
我则思考着别的内容,不带深意地回问道。
“这是什么废话?我是鱼类考古学家。鱼、类、考古学家啊!不接近海还能接近哪里?”
“嗯……”
“不过有一点你倒是问对了。我那里的海陆面积比可是93:7,越是见识得多了就越觉得夸张。你的家乡呢?”
她喋喋不休补充来的这堆话,倒把我的注意力拉了回来。
“被海水覆盖吗?说实话和这个世界有点像。”
废墟世界——我是说它以前的样子,用卫星看上去基本就是个蓝色的球体。一个个小岛组成少有的陆面,以太空的视角根本就不可见。
这堆灰白色的建筑群,也是前人从海底直造到天空,有情报表明切切实实地塞满了整个星球的表面,而且绝大部分都泡在水里。
之所以后世代迁徙了这么长时间还没遇上海水,一种猜想是他们一直在海平面以上的部分——事实上这部分也相当庞大了——徘徊,另一个说法则是,海水退去了。
退到哪儿了?无从考虑。
总之,海洋文化在前人的物质精神文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经由信息的解锁传承到了后世。
也许在废墟之民意识或无意识的夹角,就存在着这样的情怀吧。
不,必定会有。
“喂,你这家伙有这么爱走神吗?而且我的问题一个也没回答?!”
脑子里转着这样那样的事,直到身高才到我胸膛的女孩拔高了音调,才回过神来。
但好巧不巧的是,我的耳机和视线里出现了新的通知。
“下一处考察地点即将到达,全体成员请做好准备……”
也就是各就各位的意思。
真遗憾,看来对话要告一段落了。
※
我们战斗人员,以及相关的一部分技术人员,要做的准备是下船。
没错。
“衔火者”除了寻找海洋的终极目标外,也兼具考察舰队的任务。
检索途径的所有可用网络节点,接入局域网,浏览尚未失效的资料;
同时探索各式建筑,带回各种用得上,或者分析得来的物品。
前者便是那个获取前代遗留信息的过程。
至于后者——
给予了“衔火者”赖以冠名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