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西就像一颗包裹着异香的琥珀,在变故和惊涛骇浪中静止着芬芳,以她如水的宁静和柔婉,淡淡地散发着钻石般明亮的光芒。她是水,她不跌倒于生活加给她的种种磨难,所以那些艰苦和磨难也就微不足道了,不能够影响到她内心的平静。这样的戴西,让人看到一个智慧而理性的女子,虽然温婉柔弱,沉着安然,但却无法击倒。
时至今日,我们的一生或许不会像戴西那样大起大落,或许也不会像她那样经历众多痛苦和侮辱,可是为什么我们面对生活时的恐惧却比她更多更深?反观自己就会明白,我们的心太过动荡,不能静止。如果我们可以像戴西一样心静如水,就会像她一样平静地面对生活,在磨难中坚强起来。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的自然现象尚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老子的这句话应该是针对那些“杞人忧天”的人说的,他们总是感叹活得太累,殊不知这都是自己造成的。每天胡思乱想,为以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操心,能不累吗?
过去的早已过去,未来的又遥不可及,所以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一旦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苦苦追求的就是珍惜现在所有的生活,我们所能做的也是珍惜现在所有的生活,无论清闲还是忙碌,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只要用心,你就能生活得无比快乐!
活在当下意味着无忧无悔。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去做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所以无忧;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也不做无谓的思虑与算计得失,所以无悔。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就不会为一切由心所生的东西所束缚。因此活在当下的人,是愉悦而充实的!
梦想是一碰即碎的泡沫,未来是遥不可及的念想,我们所能把握、所能真实感受的只有现在而已!
在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喜欢追寻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为此忽视了周围的一切,结果,失去了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珍惜现在也就无法拥有未来了。
有一个小伙子,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生活在对未来的梦想中而忽略当下的存在。有一天,他又在想:“我要在20岁时找个漂亮的女朋友;30岁成家立业;40岁成为亿万富翁!”正在这个时候,一个神仙出现在他眼前,给了他一只表,说:“当你想要时间变快的时候,只要拨动这只表,就可以如愿以偿了!”
小伙子高兴极了,他想快点到20岁,于是就把表向前拨动了一格,一个漂亮的女孩突然出现了,并成了他的女朋友。他想:“如果现在就能结婚就更好了。”于是他又转动了表,婚礼上,他与漂亮的女孩并肩而坐,悠扬的音乐和醉人的美酒都出现了。
他心中的愿望层出不穷,于是不停地拨动着表,得到了宽敞的房子、大把的钞票、吵闹的孩子……
时间飞快地过去了,他的梦想都实现了,但生命也很快地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开始后悔自己以前没有认真享受生活,从不珍惜当下,转眼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他一定会认真地活在每一天,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那个神仙告诉他,那块表只能向前转,不能向后调。他躺在床上后悔莫及,痛哭流涕。
突然间,他醒了。原来只是一场梦。小伙子欣喜地发现自己又可以享受生活的鸟语花香、蓝天白云了,这一切是多么可爱呀!
一场梦让小伙子懂得了“当下”的意义。活在当下,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现在的生活,这样才不会让过去扰乱精神,阻挡着前进的步伐,也不会被未来强拉着盲目地狂奔。处乱不惊,变弱为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趋势。处于柔弱的状态,是“道”的运用或功用。
在老子看来,“强弱”是相对而言的,不能因为自己表面上的差距就战战兢兢,一有风吹草动就慌了手脚,如果能善于运用“道”的智慧,那么就能遇事不乱,处乱不惊,从而找到制敌良策,变弱为强。
沉着和冷静是办大事者必备的素质,也是老子这一智慧的现代诠释。所谓沉着,就是镇静、不慌不忙;冷静,就是遇见事情不头脑发热,感情用事,而是能够认真地思考,缜密地分析,最终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一群年轻人,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现在他们正面临最后的考验——一场定时15分钟的考试。谁通过了这次考试,谁就有机会进入这家著名的跨国公司。
试卷上共有40道题,题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这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么多题,一刻钟的时间实在是太仓促了。许多人一拿到试卷,连半秒钟也不想浪费,立刻做起题来,全然不顾监考官“请大家先将试卷浏览一遍,看清要求再答题”的忠告。
虽然许多考生因为没有答完而显得非常不甘心,但试卷在一刻钟之后还是被全部收完。总经理来到考场,当场亲自批阅试卷。他很快地翻遍所有的试卷,然后从中挑出了5份。这5份试卷的卷面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第1至37题全都没做,仅回答了最后3个问题。而其他试卷上的答题情况看上去则好得多,做了前面的不少题目,最多的一个人做到了第29题。
总经理当场宣布,公司将录用那5个只答了最后3道题的年轻人。在众人的一片惊讶、责问声中,监考官道出了秘密——原来秘密就藏在第37题中,它的内容是:前面各题都可以不回答,只要答好最后3道题即可。
这次测试是很成功的。那5个人后来表现得都非常优秀。特别是在风云变幻如战场的商场上,他们遇事从来不慌张,总是能举重若轻,冷静地分析问题,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由于具备这种素质,他们不久都做到了中层管理人员。3年后,有一位还被破格提拔为副总经理。
做事固然需要迅速,却不能一味求快,遇到重大的事情和问题,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冷静的审视之后再作出决断。不经思量,武断从事,只会导致不良后果。无论做什么,保持一分慎重,才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稳扎稳打获得成功,否则难免吃苦头。
王某经营着一家餐馆,生意很红火。一天,朋友来吃饭,看完王某的菜谱说:“你的菜太普通了,没什么特色,应该多加点有特色的东西。”
王某觉得有道理,问朋友:“你认为该搞些什么特色?”
朋友说:“米粉,很多人都喜欢吃。”
王某没经过市场调查,便购买了大量的米粉,这期间又有人建议王某做魔芋,他又买来了很多魔芋,还特地请来两个专门做魔芋的师傅。
然而,王某把重点转移到了米粉和魔芋的经营之后,顾客反而少了。很快,餐馆的营业额下降,储存的食品过期的过期,发霉的发霉,而员工工资也有减无增,餐馆濒临倒闭。
王某遇到事情太不谨慎,不做缜密的市场调查,仅凭朋友一言就匆匆投入新的项目,使他的生意一落千丈。
人的一生中经常要遇到许多不曾预料到的情况,面对一些非常情况,我们时常无法冷静下来认真分析事情的始末、利弊,就匆匆忙忙作出结论,采取行动。结果,由于忽略了某些重要的方向,只能默默承受失败的结局。处事不乱、冷静分析问题,才是处理事情的最佳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生智慧。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常(恒)也。
因此有与无互相促生,难与易互相成立,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下互相冲突,沉静与喧声互相随和,先与后互相随从,这就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因为有了困难,才显出容易,同样的,也正因为有了??易才显出困难;因为有了长的比较才显出短来,也正因为有了短的存在才显出长来;因为有了沉静的衬托才显出喧闹,也正因为有了喧闹才显出沉静来……可以说,这些相对的概念都是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认识中的。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它的哲学意义,只是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看,显然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正是因为有了名利的衬托,才有了淡泊的可贵;也正因为有了淡泊的衬托,才让人看出名利的虚浮不实。万物之间的联系,正如我们必然要存在于人群之中,存在于社会之中,而人群与社会也正是因为我们这一个个独立的人才会产生。所以即使是道家,也并没有将人完全地从这个社会上提取出来,也仍然要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联系到生活,有些事情在甲地是大事,到了乙地就是小事;有事情在甲地不能办,到了乙地就容易办。
以刘备三顾茅庐为例。
刘备以皇叔之尊,为了请诸葛孔明出山,不辞劳苦,前后三次上门拜访,以诚心感动诸葛孔明,最后终于得见,请他出山,拜为军师。后来诸葛亮随刘备征战天下,出谋划策,建立蜀国,与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局面。
那么,诸葛亮明明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民之术,克敌制胜之法,为什么却要隐于田野呢?他正值壮年,天下时局又是治乱交替之时,群雄逐鹿之势,为什么他不谋求建功立业,空把满腹才华消磨在山林之间呢?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行为,事实上,很多有才志的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采取这样一个隐居的状态,而不是贸贸然地就冲出来投奔明主的。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自动跑出来投靠某一个有权势的人,是因为他不想只当一个职业谋士,他要做的是吕尚、管仲那样的丞辅将佐。而如果自动送上门去,不一定主公就会重视他,就能发现他的才能,也不太可能让他一来就担任重要的职务,或许反而会湮没在碌碌群儒之中。
而当他的美名触动了某一个主公的神经,像刘备这样来主动来拜访他的时候,那诸葛亮就已经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了。
另外,让刘备三顾茅庐,一方面是为了考察一下刘备对自己的诚意和他对自己的需求程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说动刘备,让他对自己的谋划一闻倾心。
刘备能三顾茅庐,显示出他对诸葛亮的迫切需求,肯定会重用这个得来不易的人才。而诸葛亮的“隆中对”也让刘备深深相信自己找对了人。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刘备画出了一个未来国家的蓝图,其“建国大纲”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建基西川,联吴抗曹”。
这八个字绝非心血来潮、信口胡诌,而是来源于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大势、力量对比、生克关系和地理条件的深刻分析。当时三大力量曹操、孙权、刘备各占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劣势。
曹操占天时——挟天子可令诸侯,但“国险”,也就是地利,不如东吴,人和不如刘备;孙权占地利——有长江天险以为屏障,但天时不如曹操,人和不如刘备;刘备占人和,手下有关羽、张飞等大将,而且皇叔的身份也深得人心,但是天时不如曹操,地利不如孙权。
这是三国鼎立的基本根据,没有这个根据,就没有刘备的前途,也就没有诸葛亮的出山。
天时、地利、人和,各得其一则三国分立,三者齐聚则统一天下。那么曹、孙、刘三家谁能占尽三者?在诸葛亮看来,应当是刘备。以事物相联系、互相促生的关系来看,没有天时可以等待,没有地利可以争取,但人和通常不是靠等待和争取就能得到的,这关系到一个道德问题和人心向背问题,不是说有就有的。
所以,从这点来看,诸葛亮对刘备还是信心十足的,并由此才制定出逐鹿天下的大计。他建议刘备取西川以占地利,其“岩阻”可比长江之险;“跨荆、益”以“待天下有变”,这个“变”指的就是等曹操灭汉称帝,倒行逆施,失去民心,这样天时就会到了有皇叔身份的刘备这边。但是这个分析可能曹操也考虑过,或许这就是他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的原因;因为他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怕一旦失去了汉室的装饰,就会丧失天时之利。
诸葛亮的分析,与老子的“故有无之相生也”等句联系、对照着来看,不正是一个事物之间联系、生克的分析吗?可见老子的学说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事实上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着指导意义的,抛去其中出世的内核,便是入世大道的精华。
当然,若不是对入世有了深刻的了解,又怎么能做得到真正的出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