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幼年雄象而言,在未找到合适的伴侣时,它考虑的不是如何找到伴侣,而是首先在竞争中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皮肤不受损害。
最近,研究者发现幼年亚洲雄象能向外界释放出类似蜂蜜的气味,意在向前辈们传达信息,希望它们避免因卷入求偶的激烈斗争中而受到伤害。
结果表明,雄象释放于空气中的生化信息素,在大象的社会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要远比我们以前认识的更为重要。
一般而言,成年雄象一年中会出现几次发情期,其间常常是性欲大大增强,爱对同性发出袭击行为。为了警示同类,从雄象眼睛和耳朵间的腺体中会释放出气体和有味的棕色液体。
对人类而言,这些厚皮肤的“唐璜”们(西班牙传说中的淫荡人物)发出的气味,闻起来确实不爽。
来自美国俄勒冈州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生化专家BetsRasmussen,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举例说,这种剧烈的难闻气味,就像一千个色鬼一起发出的恶臭一样令人恶心。相比而言,幼年雄象发出的气味则很甜,就像蜂蜜一样。
为了弄明白这些气味对于大象的意义,BetsRasmussen和两个合作者,将捕获的大象放养于临时加有两种腺体分泌剂的空间中,这两种物质包括幼年雄象分泌的甜味物质和成年雄象分泌的恶臭物质。结果发现,所有年龄段的雄象都没有对甜味腺体分泌剂发出挑衅行为,这一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可是,成年雄象发情期发出的恶臭分泌剂,则传达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小于13岁的幼年雄象不愿意闻恶臭分泌剂发出的气味。幼年雄象经过青春期的发育,分泌物中会增加不安、暴躁的气味。
研究者的这些发现,表明这些幼年雄象发出友好的甜味,是为了在成年雄象争夺性伙伴时不被惊吓。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JohnHildebrand认为,目前科学界尽管都承认信息素在昆虫群体中的重要性,“但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气味对于哺乳动物的重要意义”,对于脊椎动物体外化学信息研究来说,此项研究评价是极为重要的。
“汗血”是一种马病
“汗血马”是一种古老的世界名马,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因此我国史书中如此称之。
中国马史专家认为,汗血马其实就是现在还奔跑在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资料记载,被称为“汗血宝马”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驯养历史,是人工饲养历史最长的一个马种,其先祖是生长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带的野马。
据了解,这种马在平地上跑1千米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惊叹。阿哈尔捷金马还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它的形象被绘制在国徽中央。
中国古代视为“天马”“神马”的汗血马学术研讨会曾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专家们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有关“汗血马”的种种谜团,试图揭开“汗血马”的神秘面纱。
与会专家包括动物医学专家、史学家、文学家、考古专家等。动物专业学界就“汗血”到底是什么达成一致。大家普遍认同“汗血马”的“血汗”是一种寄生虫病的说法,认为这种“血汗症”只是一种病症,属马匹个体现象,与马匹品种无关。这种马病广泛分布于中亚地区各国、俄罗斯草原地区、印度次大陆、南非、东欧和中国新疆、云南及青藏高原。
这种病的病源为多乳突副丝虫,它们寄生在马皮下组织内和肌间结缔组织内。这种病常在每年4月份开始发病,七八月份达到高潮,来年又复发。
因为到了夏天,这种副丝虫就钻到外面排卵,这时就会刺穿马皮,尤其是在晴天的中午前后,病马的颈部、肩部、鬓甲部及体躯两侧皮肤上就会出现豆大结节,结节迅速破裂后流出的血很像淌出的汗珠。
在中国历史上,“汗血马”曾经数次引入。但近代以来,“汗血马”在中国似乎消失了,至今也没有留存下纯种的汗血马。
无脊椎动物怎样生存
现存各种动物中,约95%是没有脊椎的,称为无脊椎动物,例如龙虾与瓢虫、海绵与蜘蛛、蚊子与贻贝、珊瑚与蛤等都是。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除了没有脊椎之外,彼此别无共通之处。
它们有些吃肉,有些吃草,更有些寄生在其他生物身上;有些跑得奇快,有些则在海洋中浮游,有些甚至从来不移动;大小方面,有些小得肉眼看不见,有些身躯却长达50尺。
动物大都有骨架支撑或保护体内的组织,鼠类与人类的内骨骼,就是其中一种。若干无脊椎动物也有内骨骼,只是由不同的物质构成。比方说海绵有一个由二氧化硅或其他物质构成的精致骨架,支撑其软绵绵的躯体,由于海绵不会移动,也不改变形状,这样的骨架便很足够了。
无脊椎动物中,有两大类比较特别:身上长有外骨骼,即骨骼裹着躯体,而不是藏在身体里面的。第一类包括蛤、蜗牛与大多数其他软体动物都生有酸钙质的外壳(石灰岩也是由碳酸钙构成的)。
第二类是昆虫、蜘蛛、蟹等节肢动物,有由几丁质组成的外骨骼,化学成分类似植物纤维素;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也各有不同,昆虫的外骨骼多半纤薄柔韧,龙虾与蟹的则比较坚硬。
水母看似松软,其实摸上去是挺坚韧的。水母体内虽然没有内骨骼,也没有外壳支撑躯体,却能保持形状,因为其胶质的躯体满布结缔组织纵横交错的坚韧纤维,加上水母不断把水灌进体内,所以能保持坚挺,犹如充满气的橡皮筏子。海葵与蠕虫也有类似的骨骼支撑,称为水压骨骼。
无脊椎动物中虽有少数几种长得很大,体积最大的是巨枪蠖,但多半比人类或其他脊椎动物细小。
原因之一是无脊椎动物多半没有内骨骼,所以生长起来外骨骼(如蟹的外壳)便很难包容身体;如果骨骼坚硬能够抵受肌肉的拉力,骨骼就会十分笨重,行动因而受到限制。巨枪螼能长得那么大,部分原因是它没有外壳,这是它与大多数其他软体动物不同之处。
陆栖无脊椎动物的大小受到体重限制,水栖无脊椎动物却没有这个问题,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就是生长在海里的。
南太平洋珊瑚礁间的巨蛤终年不移动,外壳可宽达4尺,重达250千克。连触手在内,可长达55英尺,重逾1吨。
反之,陆上最大的非寄生无脊椎动物是澳洲一种蚯蚓,只有10英尺长。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繁殖方式各有不同。海绵与珊瑚较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中,同一个体可做有性生殖(排出受精的卵子),也可做无性生殖(一分为二)。水母幼体沉到海床,固定不动,长出一行行芽体。芽体脱落之后,形成在水中浮游自如的新一代水母。
若干无脊椎动物,如蝴蝶、蟹等,则借雌雄交配繁殖。至于海胆与许多其他海洋动物,则在水中同时产卵兼排精子,受精与否完全听其自然。
雌章鱼会看守着产下的卵子,保持卵子清洁,还轻轻喷水供氧;有些雌蜘蛛把卵子与新孵出的幼体放在腹部;有些海星把小海星放在背上刺棘间;蜜蜂、黄蜂、蚂蚁、白蚁等群居动物,都悉心饲育幼虫至成长;雌蝎子与若干海星把卵子藏在体内,直至孵出为止;若干种甚至像哺乳动物孕胚胎般滋养卵子。
至于其余的无脊椎动物,大多数不会照料下一代。
无脊椎动物中,按躯体比例计算,章鱼的脑袋最大。无脊椎动物多半不需要我们所谓的智慧,光靠本能反应就能活命。海绵、海星等许多无脊椎动物,完全没有脑袋,一样活得好好的。但是有些无脊椎动物似乎也有学习能力,比方真涡虫之类的低等动物经训练后,会走简单的迷宫;蜘蛛经过反复尝试把蛛网结得更好;饲养的蜜蜂也学会辨认蜂巢漆上的颜色。
海星有几十条末端有吸盘的管足。根据从前的说法,海星以管足抱住蛤,不断地拉,蛤受不了便张开外壳。海星即翻出胃部伸入壳缝,把蛤活活消化掉。
但是最近在科学家观察之下,发现蛤壳尽管闭得紧紧的,仍留有一道微缝,足让海星把胃部伸进去把蛤肉渐渐给消化掉,壳缝就越来越宽。并不是所有海星都这样进食。
有些触手粗短的海星把猎物整个吞下,然后吐出壳来。另一些海星不吃蛤及其他有壳类软体动物,却吃寄居蟹、海胆,甚至其他海星。巨大的长棘海星喜吃活珊瑚虫,严重损坏许多珊瑚礁。
水生物的生存解读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潜心研究探明:鱼类有着奇特的“语言”——声音信息。鱼的“语言”相当复杂,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声音信息。
成群的青鱼会发出小鸟一样的吸吼声音;
沙丁鱼群会发出如同海浪拍岸的哗啦哗啦声;
小鲍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发出的嗡嗡叫;
冷球鱼则会发出犹如人打鼾的呼噜呼噜声……
其他的如黄鱼发出咕咕叫声;黑背鲲会发出沙沙声;驼背鳟的声音呼呼响等。
最早,人们认为鱼类发声是靠发声器官。但是,研究结果表明,鱼类没有专门的发声器官,而是利用它们躯体上的其他器官来“兼职”发声的。如产于长江流域的鮠鱼(又称江团)是用胸鳍发声的;产于我国北方寒冷海区的杜父鱼是用鳍条相互摩擦发出吱吱声,还有以一部分鳃盖摩擦发声的。
有的鱼是通过脊椎骨或与脊椎骨相连的其他骨骼的活动发声的,也有的鱼是用背鳍、胸鳍和臀鳍的摩擦发声的,而最多的则是用鳔发声的。
鱼的鳔有各种形状,心形、梨形、菱形等,它们之间大小相差悬殊,结构很不一样,而且不同鱼对鱼鳔的作用方式也不同:有的用肌肉在鳔上敲打,有的在鳔上像拉胡琴似地往返摩擦,有的则用肌肉收缩把半个鱼鳔中的空气挤到另外半个鱼鳔中去,因而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
鱼类发声是同类间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它们的语言信息。据鱼类学家研究,鱼类主要有四种语言信息:求偶、警告、报警和呼救。
许多鱼类在产卵繁殖季节,会聚集在一起,发出各种信息。如鲑鱼、雄鱼会发出嗒嗒声,表示向雌鱼求爱,雌鱼若表示同意,便会发出咯咯声,于是它们就结成配对,从鱼群中游出去,到外地度“蜜月”去了。其他如淡水鲈鱼、斜齿鳊也用类似方式进行求偶。
在同类鱼当中常会发生领地之争和“情敌”之争。如珊瑚鱼喜欢栖息在海葵身上,借助海葵的触手来庇护自己。
如果有一条珊瑚鱼已占领海葵作为自己的领地,这时要有其他珊瑚鱼闯入,那么先入主者便会发出嗵嗵声以示警告。
非洲丽鱼常常发生雄鱼间争夺雌鱼之争。如有一雌一雄两条非洲丽鱼亲亲热热在一起,这时有另一条雄鱼出现,两条雄鱼就成了情敌,它们会摆出决斗的架势,嘴里发出格格的叩齿声,以示警告。这样对峙一些时候,外来者往往撤退,向别处游去。
鱼类都有各自的天敌。有些鱼发现有天敌入侵时,首先发现敌情者会发出声音,其他同伴听到报警声后也立即同声相和,于是大家迅速逃至他处。
许多鱼在身临绝境时会发出呼救的声音:垂死的斜齿鳊会发出咕咕声,鱼越大声音越响。泥鳅、鳗鲡、鲶鱼、鳇鱼、淡水鲈鱼等,在受伤之后都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向同类发出呼救声。
海星浑身都是“监视器”
浑身都是棘皮的海洋动物——海星有着奇特的星状身体,它盘状身体上通常有5只长长的触角,但看不着眼睛。人们总以为海星是靠这些触角识别方向的,其实不然。美、以两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海星浑身都是“监视器”。
海星缘何能利用自己整个身体洞察一切?原来海星棘皮皮肤上长有许多小晶体,而且每一个晶体都能发挥眼睛的功能,以获得周围的信息。
科学家对海星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海星棘皮上的每个微小晶体都是一个完美的透镜,它的尺寸远远小于现在人类利用现有高科技制造出来的透境。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长臂章鱼,它们能够模仿海中有毒动物以躲避自己天敌的攻击和捕食。这种聪明的动物有60厘米长,生活在热带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浅水中,常常在海底或是河底的淤泥面上爬行。由于是最近才发现,所以至今它还没有一个名字。
但是,科学家们已经被它能够乔装打扮的本事深深吸引住了:它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狮鱼、鳎鱼和带状海蛇。
在海底寻找食物的时候,这种新发现的章鱼能够改变形状和身体的颜色来模仿多种不同的海下有毒生物。章鱼通常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中最聪明的一种,能够改变它们皮肤的颜色和质地混入岩石、海藻或是珊瑚中,从而躲避天敌的捕食。
但是,这都是模仿一些静态的东西。直到这个发现之前,科学家还没有发现能够如此逼真地模仿其他动物的动物。
在自然界中,伪装是最普通的逃生自救本领,也可以说是本能。但是像这种章鱼那样从颜色和形态上同时模仿的还真是绝无仅有。研究人员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和巴厘岛的海底进行潜水研究时,对9个章鱼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它们能够模仿3种不同的有毒生物,分别是鳎鱼、狮鱼和带状海蛇。
研究人员认为它还能模仿其他的生物,像海葵、黄貂鱼、螳螂虾和水母等。但是现在能够肯定的只有这三种。
早些时候没有发现这种章鱼是因为它们所生活的海域不深,没有必要带呼气器,并且淤泥较多,物种不是太丰富,所以人们很容易忽略这些善变的家伙。
鲨鱼原来是个胆小鬼
鲨鱼在人类眼里,一直是凶残嗜血的恶魔,有一种厉害的大白鲨甚至被称为“白色的死亡”。实际上鲨鱼的种类很多,有300余种,而对人类构成威胁的不过几种。
鲨鱼的嗅觉异常灵敏,30米开外的一滴血都能引起它的注意。鱼类专家告诫人们,在浅水区域遇到鲨鱼游来时,一定不要惊慌逃窜,因为鲨鱼往往对人的突然动作发起进攻。最好的办法是静止不动,这样,即使它游到人的身边也不会咬人。
鲨鱼被人误解与惊险恐怖电影的渲染有关。其实鲨鱼不但不可怕,还是地地道道的胆小鬼,对人类相当畏惧,曾有过“人把鲨鱼吓死了”的报道。
在加勒比海岸的一个叫塞拉特的小岛附近,一对青年正在游泳。忽然一条鲨鱼从泳区拦网的缺口处钻了进来,要躲避已经来不及了。姑娘勇敢地迎着鲨鱼冲去,她睁大褐色的眼睛与鲨鱼对峙,僵持了好几秒钟,那鲨鱼竟然掉头向深海游去。
次日清晨,有人发现这条鲨鱼在离小岛不远处悄然死去,它的身体无任何外伤,经解剖,发现其大脑已成草灰状——显然是由于惊吓过度而导致脑的大面积毁坏。就这样,人把鲨鱼给吓死了。
鲨鱼在极个别情况下才会咬人,只有它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奋力一搏。全世界每年为鲨鱼所伤人数仅100人,而死于鲨鱼之口的人就更少了。
海豹用胡子来寻找猎物
德国科学家发现,海豹能够依靠胡子感知水的流动来寻找猎物,探测范围可达180米远,比海豚的声呐系统还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