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不出所料,在第二次测试中,睡觉组比不睡觉组更快地找到了特定目标。而4名做梦梦到迷宫的被试更厉害,他们的速度不仅提高了,而且还是其他睡觉组成员的10倍,遥遥领先。
梦是怎么对记忆力起作用的呢?
尽管这些做梦的被试报告说他们梦到了迷宫的图像或者听到了电脑程序的背景音乐,但史蒂克戈德注意到他们的梦并不是对经验的精确重现。比如,其中一个学生不仅梦到了迷宫的影像,而且还梦到了几年前自己在一个蝙蝠洞探险的经历。这些梦表明,大脑并不试图建立过去所发生事情的精确记忆,而是试图把新的记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史蒂克戈德说:“好像大脑试图指明当我再次进行迷宫测验的时候,我过去的那些经验会对我有所帮助。”
大家都知道睡觉前和睡觉后记东西比较牢,那是因为睡眠消除了后倒摄和前倒摄的作用。而史蒂克戈德的研究则首次证实了做梦也有助于记忆力的改善,因为它不仅重现当前的经历,而且还唤醒了以前的相似经历。虽然实验还有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但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让人看到了大脑的巨大潜能。或许梦永远都不能像周公解梦所说的那样,是未来吉凶祸福的征兆,但现在看来,凯库勒因为梦到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直打转的小蛇而想出了苯的分子结构,这类事情应该并不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这个实验的结果让人惊喜,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好奇。为什么有些人梦到了迷宫而有些人没梦到呢?梦到迷宫的人的神经元活动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主动地梦到想要记住的东西呢……这些问题都有待科学家们逐一解决。
当然,最高兴的当然还属我这样的懒人,因为又找到了一个让自己理直气壮睡懒觉的理由。
想要提高记忆力?做梦去吧!要提高创造力:换个人称代词
ByLessDilettante
经验说:创造力是一门内功,需要多年的修炼才能得到提高,速效提高创造力的秘方?这个真没有!
实验说:将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增加和问题的心理距离,或者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才贵在哪里?有创造力!怎样提高创造力?方法很多,但这么简单易行、科学靠谱的估计你以前没听说过。请听好:解决问题时,先想想别人。没错,增加心理距离可以增加我们的创造力。
地球人都知道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而人才最重要的是有创造力。于是各种公司招聘动不动就来个创造力大测试。
“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中国有多少辆汽车?”
“一个囚犯被关在一座高塔里。他在里面找到了一条绳子,但这条绳子只有塔高的一半。他把绳子分成两部分,并成功地逃走了。请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到底是要怎样?这些问题跟工作有什么关系?创造力,你长得什么样?
镇定镇定,上有政策,下就该有对策,且问,有没有提高创造力的速效配方呢?
提高创造力的速效秘方
这个真的有!而且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需换个人称代词。纽约大学管理与组织学教授埃文·伯尔曼(EvanPolman)和康奈尔大学组织行为学博士生凯尔·埃米赫(KyleJ.Emich)发现:换个人称代词就能显著提高创造力。
他们做了四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第一个实验里,参与者需要画外星人,一组参与者被告知他们画的外星人会用于别人所写的故事,另一组则被告知外星人会被用于他们接下来自己要写的故事。结果显示,前一组的创造力显著比后者高,画出来的外星人更“诡异”。
是为了难为别人,参与者才这么做的吗?实验设计者于是又展开了第二个实验。这次参与者被分为三组,任务是想出五种生日礼物。不同的是,一组给自己,另外两组分别为亲近的他人(生日与参与者在同一月份)和生疏的他人(生日与参与者在不同月份)。结果发现三组的创造力依次递增。
生日会不会限制思路?于是,第三个实验又在第二个实验的基础上控制了被试掌握的关于亲近他人与生疏他人的信息量。信息量对结果并没有影响。
最有趣的是第四个实验,用到了前文中提到的第三题(囚犯如何用绳子逃跑)。一半参与者想象自己被关在塔里,另一半则想象别人在塔里。后者答对这个问题的概率要显著高于前者(答案是把绳子分成两股)。
无独有偶,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博士莉莉·嘉(LileJia)及其同事也发现了一种类似的方法。他们给参与者做了一个语言技能测试(其实就是让参与者例举交通工具,不限时),但一组参与者被告知该测验是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的学生开发的(距离近),另一组则被告知测验是由在希腊留学的学生(距离远)开发的。结果,后一组在测试中表现更好。
心理距离是关键
这两个实验,一个变化人称代词,一个改变地理距离,其实都是在调节心理距离。为什么调节心理距离能够改变人的创造力?这可以用“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leveltherory,CLT)来解释。这一理论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已被大量研究所支持。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不同的心理距离决定了人们对认知客体的解释水平,处于高解释水平时人们看问题更核心,而处于低解释水平时人们看问题会受到更多偶然、次要、情景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其决策和判断。
解释水平理论最早从关注时间距离开始,慢慢扩展成一个心理距离的统一理论。它解释了很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如计划谬误(planningfallacy)——人们在计划未来时,往往为未来安排过多的事物,设定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而实际实施时却很难完成计划。总之,心理距离远了,人们就能以更抽象的角度看问题,受到更少的思维禁锢。逛街勿在下班后
By塔塔
经验说:上了一天班已经这么累,逛街肯定买不动东西了。
实验说:下班后逛街可能买更多。
自制力和肌肉的力量一样,使用时间长了都会累。紧张忙碌了一天,面对商场里的各种诱惑,怎么抵挡得住?
“只逛不买,只逛不买……”尽管心里不停地叨念,可是当你在商店触摸那柔软的物品、闻到诱人的香气时,还是会心潮澎湃。难道你的意志力真的这么差?
研究者们关注的是什么让我们的自我控制力败下阵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沃斯(Vohs)博士认为,我们在各种情境下的自我控制,都是在调用自我调节资源。自我控制的对象囊括方方面面,例如想法、注意力、表情或行动。这种调节资源是有限的,就像一方水池中的水。当水池满满的时候,即使容易冲动购物的人也能理智地决策;而当水量不多的时候,我们对冲动与欲望的控制力也会降低,更容易冲动性购买。这意味着,如果前一件事耗费了大量的控制资源,那么你对下一件事的控制会变得困难。
现在注意一下你的呼吸,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呼吸动作就这么不费神地自动完成了。现在试着屏气,当你刻意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是不是就很难再像刚才那样专心干其他事情了呢?沃斯博士猜想,自制力有限也应该是这个道理。
为了证明这一点,沃斯请两组被试观看一位女士面试的无声录像,并要求他们在结束后对女士的人格进行评价,这仅仅是一个幌子。真正的考察在于录像的底部间断出现的一系列常见单词,一组被试被要求不能把目光移到单词上,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在看单词,必须马上把注意力切换到录像内容上。而另一组被试则无此提醒,他们可以随意地将目光在单词和录像内容之间切换。录像结束后,要求两组被试对一些不常见的物品例如手表、汽车等进行估价。
结果,那些在观看录像时不得不克制自己视线范围的观众,他们对物品给出的心理价位更高。这证实了沃斯博士的猜想。当控制资源减少时,人们对自己消费的控制能力减弱了。
进一步的研究则发现,各种需要自我调节的任务,例如不断地压抑念头、强制展露出愉快的表情等方式,都会降低调控资源这个水池的水位,其结果不仅是购买意图的增长,更带来了实际购买花销的增加。此外,资源的消耗对具有冲动特质的个体影响更大。如果你平时冲进商场就会涌上莫名的兴奋与激动,那么小心翼翼地工作了一天之后,就尽量不要踏进商场的大门了。
自我调节资源不仅会影响购买意愿和实际购买行为,甚至也扩展到进食、性生活等方面。另一项研究表明,在完成一件费力控制的任务后,被试会比控制组吃得更多。而这其中,节食者又比非节食者吃得更多——他们平时控制饮食颇为辛苦。
所以,在神经紧张一天之后疯狂购物或饕餮大吃也许不是好的选择。还是泡个热水澡,美美地睡上一觉,等你的水池蓄满水以后再出发吧!关键时刻掉链子是为什么
By0.618
经验说:不能全力以赴,说明你对事情不上心。
实验说:关键时刻给自己设置障碍,是一种自我保护,减轻失败带来的伤害。
越重视的事情,我们越能全力以赴吗?为什么有时总是关键时刻掉链子?其实,给自己设置障碍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这样可以减轻失败带来的伤害。
精心准备了一个月的会议发言,当天却忘记带演讲稿。
明天就要考试了,今天偏要熬夜看球。
等待了多年,终于可以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却意外受伤。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因为我们宁可承受一时的失败,也不愿被全盘否定。“我已经尽力了。”结果却失败,这说明能力不够,基本已经没救了。这比“因为受伤而失败”可要残酷多了。
史蒂芬·博格莱斯(StevenBerglas)和爱德华·琼斯(EdwardE.Jones)给这种行为起名叫“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他们发现,自我妨碍是一种普遍的自我保护机制。实验让参与者做一些很难、基本无解的题。很快,结果出来了(只是个假结果)。
——真是个天才!你现在是我们见到过的最高分!
——哪里哪里,我只是一时幸运。
——在继续进行下面的测试前,你必须吃下一种药。“聪明药”可以促进你大脑的思维;“傻瓜药”会干扰你大脑的活动。选一个吧!
——呃……“傻瓜药”好了……
(上次成绩好,说不定是走了狗屎运。万一吃了“聪明药”,成绩反而没以前好了,那就丢死人了!如果我吃了“傻瓜药”还能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那就更说明我厉害了。嗯,就选“傻瓜药”!)
这位同学成功通过给自己设置障碍的方式保住了自尊,但是,给失败找借口可不是个好习惯。在另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把参与者分成两组,一组在正常环境下测试,另一组则被施加各种干扰(如噪音等)。测试分为几轮,中间有准备时间。正常组的参与者都利用这个间隙好好准备,而干扰组的参与者却优哉游哉地在一边玩儿。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失败的借口,不一定非要争取成功。
那些对自己期望特别高的人比较喜欢使用自我妨碍,男性比女性表现更强烈。这些人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那些经常逃课,不按时交作业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自以为自己属于班里的前10%,但实际上,考出来的分数也就刚到及格水平。
一次两次的自我妨碍,别人也许会相信那不是你能力的问题。可是老用这招就不灵了,会被人觉得不靠谱。
那些拖延症啊什么的,说白了,也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不是我能力差,只是我懒惰,我拖拉。看,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样能完成得这么好!
别让自己养成自我妨碍的习惯,从不给自己找借口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