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激昂之下,发出如此誓言,李清震惊之后,也不觉得特别意外。
想想朱棣逆袭登位后,对僧道衍、朱能等功臣的封赏,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念恩的人。
藩王举事,并非春秋笔法下那么轻松简易,如果不是绝望到顶,谁会迈出那几乎看不到一缕成功希望的步伐。
也许正因为身陷绝望,朱棣才对绝望中对他援手的人,都不吝封爵奖励。
李清俩人连称当不起王爷如此,誓愿必倾尽全力、生死相随,效犬马之劳以报王爷厚待。
平静下来,朱棣沉吟一阵,斩钉截铁道:“二位,父皇心思,本王已明了,从今起,本王当遵养时晦。”
作为站过山顶的,朱棣不是个易屈服的人。
僧道衍颔首道:“王爷明鉴,此时不动则为动,不争则为争,潜龙在渊,必腾九天。”
李清想了想,觉得这样太过被动了。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死伤残的都是同胞,这么多精兵壮汉,就这样耗损在内战上,太不应该了,华夏就这么点人口,死伤一个都是大损失。
这些精兵壮汉的战场应该放在中国对外上,放在将来征战世界,为华夏之血裔战旗插遍全球,照耀万世。
想到这,李清沉声道:“王爷,道衍大师所言极是,陛下余威尚在,王爷行潜龙在渊是上上之策。”
“但咱们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
“敝派先辈有言:战争首打的是领导,就是文官不掣肘,武将知兵不畏死,上有战略,下有战术;次要打的就是经济后勤,也就是比装备粮草,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散。”
朱棣拍案激动道:“贵派先辈大才,这句说得太好了。战争首打的是领导,打仗应该是武将的事,武将日夜操练将士,才是真正知兵懂兵之人。次打后勤,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重赏下必有勇夫,均为后勤要有保证。”
“请问钜子,何为上有战略,下有战术?”
李清解释道:“王爷,战略,就是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目标的筹划与指导,战略一般由上层制定,是长期的。思考的是我们想达到什么目标?如咱们所行之事,就是一个战略。咱们所有的事,都应该是以这个战略为目标。”
“战术,就是指为达到战略目标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是短期的。思考的是我们要做什么才能达到目标,做什么就是战术。就如咱们此时需要遵养时晦,就是一个战术。”
“战略是战术的指导,战术是战略的具体执行。”
“战略下的战术也可以当是一个下级战略,再拆分为再详细的战术行动。”
“简单的说就是,谋划要有一个目标,就是战略。有了目标之后,要有具体的一步步计划,也就是战术。”
朱棣深吸了一口气,感叹道:“墨家,真学也!”
僧道衍也颔首道:“战略与战术,谋划之精粹。”
前世烂大街的东西罢了,李清暗暗吐槽。
等朱棣俩人消化完了,李清继续道:“王爷,咱们的战略目标下,即使以遵养时晦这个战术为分级战略,在此战略背景下,仍有很多可操作的战术,例如粮草、装备、情报等。”
“既然将来战事必不可免,咱们就必须提前准备好装备粮草。无法忽视的一个事实,若被动行事,届时燕地之物资装备与朝廷相比,只九牛一毛,一旦战事陷入长久战,将对咱们大大不利。”
僧道衍颔首道:“这个问题,贫僧也曾有考虑,只是北平治下,人口不足,产出有限,一直以来,北平的粮草兵马都是依靠朝廷从外地调拨,如果行克扣之事,怕是不妥。”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就是靠谋臣朱升这个战略谋划,从而得天下。
朱棣和僧道衍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无从下手。
一方面是北平自己产出有限,军队所有物资几乎靠朝廷调拨,原则上所有的调拨,都是由北平布政使司和北平都指挥使司安置处理的,燕王不好伸手。
二方面是朱元璋犹在,震慑四方,小动作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前世历史上,朱棣要靠装病来拖延时间,起兵时,只有自己麾下的燕山三护卫直接跟随。
到我穿越者必备神技出场时间了。
李清笑道:“这个问题好解决,敝派各学科下有无数生财之技,王爷还记得小侄说过的火枪吗?只要王爷能找来工匠及相关物资。钱财、火枪都不是难事。”
朱棣虎目发亮,沉声道:“钜子需要什么工匠及物资,再大的困难,本王都会想办法解决。”
朱棣本身就是个军事专家,太明白钱财与火枪的重要性了。
李清想了想道:“工匠方面,懂烧制琉璃的工匠、会制作比较复杂扣件琐的工匠、会炼铁的工匠、还有懂炼丹的方士,暂时不需要太多,每种工匠有四五个即可,要经验丰富的老工匠。”
“物资上,需要火油、石英石、石灰石、铁矿、绿矾、硫磺、棉花、蜡、水银、锡……等,到时我列个清单给王爷。”
“王爷这里有我们大明及北方地图吗?就舆图。”
朱棣作为两次北征统领,书房是不缺地图的,等朱棣找出来,李清直接懵了,实在看不懂画的是什么东东。
估计大概位置,李清指着可能是鄂尔多斯的地方道:“大概是在这个地方,有一片高原,属于河套地区,好像是大漠之南,河之南、山之南交汇的一个地方。这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湖,很多湖边沉积了一种盐霜状,黄白色或无色矿物,这种矿物是天然纯碱,有大用,敝派很多秘方需要用到它,最重的是,它是制造威力比现在的火药至少大十倍的新式火药必备之物。”
“王爷务必派人去能取多少取多少回来,将来条件成熟了,务必要把这个地主占下来。”
李清又指了指大概西藏和蒙古的位置道:“这几个高原地方上很多湖都同样产这种纯碱。”
纯碱在化工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
在无法工业制碱的古代,天然碱湖就是纯碱的最重要来源。
纯碱是玻璃的重要原料,
有了纯碱就能制造出烧碱。
穿越神技之一的油脂草木灰制肥皂,其实就是油脂与烧碱进行的皂化反应。
皂化反应的副产物是甘油,甘油就是诺贝尔起家的东西的原料。
听到李清说的新式火药的威力,朱棣眼都快点突了出来,立刻斩钉截铁道:“钜子放心,一个月之内,本王保证必取来这个纯碱。河套地区,向来人烟兴旺,既然是湖里产物,知道的人必不会少,取这个纯碱不难。”
“还有一种矿物是制造新式火药等的必需品,叫钠硝石,钠硝石和制造火药的硝石很像,它们一般伴生在一起,只是量很少,只有得到此矿物,才能大规模制造新式火药。”
李清拿起笔画了个简易世界地图,然后指着智利的位置道:“敝派先辈记载,在这里的沙漠地区,有海量的这种钠硝石,而且这个地区还有遍地的露天铜矿。”
李清想了想,继续道:“先辈估计,这个地方的铜矿多到几百年都挖不完。”
在古代玩基础化工,最难的就是硝酸的制取,这东西无论是制造还是储存都不容易。
大学做实验时,弄了N次的实验室制取以硫酸和钠硝石来抽取硝酸,方法倒是简单,关键是钠硝石也就是硝酸钠这玩意,除了少量与硝石(硝酸钾)伴生外,国内也是在2000年后,才在新疆吐鲁番的沙漠地区发现钠硝石。
工业上硝酸一般用氨与空气来制取,此时不单需要的催化剂铂金找不到,连氨气都无法规模制造。
这是一系列的工业,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的。
不过,大概的方法流程他都是知道的,先以不计损耗来制备弄出少量的,等硝化甘油和子弹及后膛式步枪出来了,朱棣当了皇帝后,还不怕他不支持?
以中国人的智慧,加上他知道的理论,都不用十年,准能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化工。
李清又扔了一个王炸给朱棣——智利铜矿。
中学地理稍认真点学习的都知道,就这么一个小小国家,铜的储量占了世界的近三分一。
铜在古代是什么?是直接的钱呀!
几百年都挖不完的铜矿,就是几百年都挖不完的钱!
“钜子此话当真?”
朱棣眼都红了,激动道。
他可是知道大明有多穷,穷到铜钱不够,要发行宝钞来充当铜钱。
李清点头道:“王爷明鉴,不敢虚言。”
以此时的挖掘水平,几百年能挖光智利的露天铜矿算我输,不要说还有深埋地下的。
“王爷,其实海外之富,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单是倭国,就隐藏着无数的金银矿。”
“倭国有无数金银矿?”
朱棣语气都变了,李清画出的智利太远,倭国就一水之隔呀!
“先辈记录,在倭国一个叫石见国的近海地方,有一座石见山,有千万两白银储存。倭国多火山,很多山都储藏着金银的,而且都是容易开采的。。”
李清再次抛了诱饵。
前世李清看过记录片,在美洲白银出现前,日本才是世界白银最大的输出国,输出了超过8000吨的白银。
8000吨是什么概念?明初一两大概在35.5克,也就8000吨是2.25亿两白银。
可惜只记得日本这个最大的银矿名,其他的都不记得了。
“倭国原来藏着这么多金银矿,本王一直以来还以为倭国很穷。”朱棣若有所思道。
李清激昂道:“敝派先辈们,为寻找壮我华夏之策,毅然躬身力行,孑然一身量天下,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即使客死异乡,亦死而无憾,这才得到这些矿物的大概位置。”
“墨家子弟若想要,天下之权富随手可得,但墨家子弟,只愿做一个先驱者,一切为了我华夏血裔,不再受儒家那腐朽的一套下的轮回之苦难,让我华夏血裔永世站立为这方世界之巅。”
朱棣默然,好一会感叹道:“墨家子弟,高义!”
僧道衍也感叹道:“墨家子弟,我辈之楷模!”
再次在朱棣面前插了儒家一刀后,李清道:“还请王爷尽快准备好工匠、所需物资及一个隐秘的地方,前期只是试验复构出最佳生产配方,隐秘之地不用太大。”
朱棣沉吟了一阵,道:“要不就直接放在燕王府?燕王府空间大,小院阁楼都有不少空余。”
“王爷,试验之时,会有产生浓烟火,燕王府本身也引人注意。”
李清记得,建文帝准备对燕王削藩时,燕王就是利用燕王府纵深之便,秘密召了八百勇士进行操练,还挖地道打造兵器,僧道衍养鹦鹉来遮掩声音。
可见燕王府有多大,是个能隐秘的地方。
只是燕王府是出了叛徒的,至于是谁不记得了,以后一定要留意。
谁知道这个叛徒是什么时候叛变的,会不会提前向朱元璋告密,李清不愿冒这个险。
僧道衍突然道:“王爷,钜子,听您们的话,隐秘之地会产浓烟,怕引人注意,何不放在贫僧的庆寿寺中?对外可以解释为贫僧准备炼丹。”
李清想了想,化学不就是古代的炼丹,这才是完美的遮掩,赞道:“王爷,道衍大师所言极是,庆寿寺正是最佳之选。”
庆寿寺是元朝配套为太子的功德院,就在燕王府西南方不远处,因处皇城内,僧侣不多,极好控制。
朱棣想了想,颔首道:“好,就放在庆寿寺里,本王再派人暗中控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