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跟自己客气,李清可不会跟他客气,顺藤而上是一个销售的基本技能之一。
借着要见燕王不能失礼,需要沐浴更衣,李清躲在简易浴室里梳理下朱棣目前的基本盘及制定几条应对策略,俗称ABCD计划。
前世历史上讲朱棣一直在藏起锋芒,谋划帝位,李清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有点结果反推论。
因为靖难之役成功了,他之前任何一点动作,都被读解为有特殊意义。
纵横对比此时的环境形势,不难看出,此时的朱棣还只是燕王,只是明太祖高产下的众多亲王之一,是为大明帝国镇守边塞的九大守门狗亲王之一。
边塞九王:广宁辽王朱植、大宁宁王朱枚,北平燕王朱棣、宣府谷王朱橞、大同代王朱桂、太原晋王朱棡、西安秦王朱樉、宁夏庆王朱栴、甘州肃王朱楧。
哪个塞王不是手握重兵?
燕王朱棣就藩的北平,从塞王们的地理位置来说,宁王、谷王、代王和晋王正好对燕王形成包围夹攻之势。
如此条件之下,燕王凭什么藏起锋芒提前做好造反准备?
也只有朱允炆的猪队友齐泰、黄子澄之辈,才做得出以书生意气,在朱允炆才坐上帝位连一年都不到,连支持自己的人有多少都没摸清,就急不可耐的开始削藩,先后废掉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
客观来说,削藩之策是政治正确的,亲王握重兵,非中央之福。
问题是朱允炆坐上帝位才几天,就如此急不可待?都是他亲叔呢,朱元璋尸骨还没寒,就如此冷血无情对待他的儿子亲王,天下人怎么看?
朱允炆坐上皇位才二十一岁呀,大把时间缓缓图之,为何就急在一时?主动递把柄给天下。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朱元璋杀功臣的刀上的血都没未干,同为塞王之一的代王都被贬为庶人了,此时不搏一搏,难道真要乖乖引颈就戮?
凭什么?就凭齐泰、黄子澄之辈读了几年圣贤书,天下人就必须听从?
再回看朱元璋弄出来的大势。
接棒到造反元朝造反主力大旗,在环境日渐改善,身份地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朱元璋老婆也越来越多,而其生殖能力也值得一夸。
在没有他人帮忙的前提下,朱元璋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多个女儿。
朱家能生,他有一个子孙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有子女超过一百。
以至据考究,到明未朱元璋的血嫡超过了一百万。
此外,他还收了二十多个养子,粗略加一下,这些人足够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了。
如果朱元璋检阅这支朱家军时喊一声儿子,朱棣被叫到的几率大概是四十到五十分之一。
太子朱标不同。
在古代已经是老来才得子的太子朱标(此时朱元璋已27岁),还是生在加入造反最开始的低俗之时,这种环境感情下得到的儿子,是妥妥的人生寄托。
而且这个儿子成长后还为人忠厚,能不让人厚爱吗?
享受朱元璋厚爱的朱标,不单被安排了堪称当年的最豪华阵容教育,而且常随在朱元璋身边学习。
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很可能没好好读书,或者是根本就没读过《尚书大传·大战》这本书,不懂什么是爱屋及乌。
朱标能一直跟随朱元璋左右学习,作为朱标儿子,被朱元璋朝见晚见的次长孙朱允炆能不同样享受着朱元璋的感情灌注吗?
何况自古以来,人类都传承着一种叫“隔代亲”的传统。
嫡长孙早夭,相当长次孙朱允炆同样和其父亲性格极其相似,同样为人忠厚。
时代所限,那些为大明帝国镇守边塞的亲王们,应该从来没想过,他们的父亲,大明至尊除血统外,对待一直在身边的朱标父子有多少感情,对他们又有多少感情。
一条狗养在身边久了都满满是爱,更何况是自己的次长孙。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四岁了,还能有多少年好活?还有时间选一个儿子回来培训下感情?
皇帝再怎么铁血,磨灭不了身为人类自身情感需求,所以,太子朱标病逝后,年仅十五的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是必然的。
远在西安的秦王朱樉有好多少年没见了?
儿子太多,听到这个儿子的名字,怕是明太祖还真不一定能记住这个儿子的样子。
秦王朱樉算哪根葱?敢觊觎我宝贝长孙的皇位宝座,那就去死吧!儿子这么多,又没多少感情,死了就死了。
作为出头鸟的秦王朱樉被病死了。
朕给你的,你才能要;朕不给你,你若伸手,那就去死。
明太祖用他的帝皇铁血无情,给那几个蠢蠢欲动的守门狗亲王泼上了冰水。
秦王朱樉的被病死,惊吓了诸王。
连一直针对燕王朱棣的晋王朱棡都乖乖的收起爪子,卷缩回太原的晋王府。
再看燕王朱棣自身情况。
从春秋笔法下的前世历史来看,自燕王就藩北平以来,燕王就没表现过对皇位有窥视之心,至少明面上从来没表现过。
不像晋王朱棡,从朱标被立为太子开始,就上跳下窜的,但他也聪明,玩声东击西特别溜。他从来不攻击太子朱标,他攻击的是燕王朱棣,试图借燕王朱棣来拉下朱标。
史载,晋王朱棡到朱元璋处告燕王“劳师冒险”,又日夜搜求燕王的“国中细故”,“专欲倾陷燕王”,“燕王每入朝,太子数以语见侵”等等。
从有限的史料中,不难看到,自从燕王二十一岁时被老父分家到北平镇守北方大门开始,到明太祖第七次北伐战争前,燕王基本上只是作为一个吉祥物形象存在。
第七次北伐战争时,燕王朱棣已经三十有一了。
燕王朱棣在北平当吉祥物的十年间,进行了四次北伐战争,却都没他参与的份。
周瑜二十六岁已贵为东吴中护军,掌管军政大事;唐太宗十九岁已贵为李渊部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攻下长安。
三十一岁前的燕王,还在北平城里当九塞王之一的镇守吉祥物。
燕王朱棣第一次露头,是在什么环境下呢?
前六次北伐,六战五捷,超过八成的胜率,这是个刷功劳的捷径。
此时距离捕鱼儿海大捷已经过去了两年,当年的统兵大将,日渐骄狂的蓝玉已列入了朱元璋的黑名单,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把兵权交给他刷功劳了。
看看第七次北伐的阵容,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为左右副将军,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为左右参将,督兵从征。
全是久经沙场的老名将。
捕鱼儿海大捷后,北元实质上实力已经被打残了,只能残延苟喘如鬣狗般偶尔对大明北方掠夺一番。
如此形势对比下,朱元璋才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试着让自己的吉祥物儿子试下跟着捞点功劳。
既然是捞功劳,那就不能厚此薄彼,于把部队的指挥权授予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敕王弼率山西兵听晋王朱棡节制,其余均听燕王朱棣节制。
节制,是的,朱元璋的敕文表示的是听两位亲王节制,而不是统领。
什么是节制呢?中国文字精深博大,节制即限制。
第一次北伐,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中山侯汤和为右副副将军。战果:大胜。
第二次北伐,朱元璋定策兵分三路,以中路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徐达统领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统领东路军,冯胜统领西路军。战果:失败。
第三次北伐,西平侯沐英统领全军从陕西进攻,战果:大胜。
第四次北伐,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领全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分两路出塞北征。战果:大胜。
第五次北伐,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焉参赞军事,大胜。
第六次北伐,永昌侯蓝玉为征虏大将军,统领全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为左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战果:大胜。
看看,前面六次北伐战中,唯一失败的第二次失败,就是朱元璋没设置全军统领,自己在应天府(南京)遥控指挥。
其余大胜的五次北伐都设了征虏大将军,统领全军。
第七次北伐,虽然没设征虏大将军,但是仍有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和前面五战五捷几乎一样。
两位吉祥亲王行的是节制之命,而不是统领之命,一眼可见是为刷功劳。
也是命,同领节制一路军敕令出西山的晋王朱棡,却连个北元人马影子都没捞到的。
燕王节制的大军不仅大败元军,还命童观招降了乃儿不花,乃儿不花带着全部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
总结来说,时势造英雄,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大概率,是被朱允炆方的愚蠢行动所致,和官逼民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允炆丢失皇座,完全不具备一个合格皇帝的素质,身边还杆着两个书生意气的猪队友。
一千多年独儒术的封建皇朝,儒家治理出过盛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