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们一个不高兴,自己就有可能人头落地,所以他们什么都不敢做,只有安安静静的忍受着,这一切,他们被生活所迫,进宫当了太监,他们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但是这一切都是谁的错,都是谁规定的呢,是这个高高在上的皇上,在这个世界上,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但是就是皇帝,这些人把好好的男人一定要阉割以后,才准入宫,让他们失去了作为男人的尊严。
所以说他们自从被阉割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不在是男人了,或者说已经不在是人了,他们还吃饭还喝水,只是为了能生存下去。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
常人想成为太监必先去势,即割掉生殖器。这称为“净身”,使他们成为“六根不全”的人。太监如为自幼阉割,未经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即没有胡须、喉结和变声过程,故声音较普通男子尖锐。
其实,太监并不是叱夏国的特产。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太监。但是,叱夏国的太监制度是在历史上占有相当分量的。
在漫长的叱夏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太监不仅涉足王公贵族、高官显爵的生活中,而且还涉足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历朝的衰亡大都与太监作乱有关,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横暴虐有直接关系。
公公是对太监的尊称,因为太监,特别是高级太监最接近皇帝,权势极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为官者有些时候不得不依靠太监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监的权势往上爬,要是直呼其为太监,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称为公公,以示尊敬。至于“公公”的称谓到底何时开始,由何而来,这个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