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说到浩成在谈玮的计策下,准备在1146年正月初四举行登基大典。
话说浩成与诸位在垂拱殿,讨论登基之事。
首先就是立国号的事,毕竟成立新朝,就该与前朝不同,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国号,大都以开国君主旧时的封地或封号为名。如刘邦曾在秦末农民战争时期被封为汉王,故将新王朝定名为“汉”。东汉末年曹操曾被加封为“魏王”,故其子立国号为“魏”;杨坚袭爵“隋国公”,称帝后国号“隋”,而李渊在隋朝时曾袭封“唐国公”,故其建立的王朝国号为“唐”。
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将国号定为“宋”,也是受到这种封建传统的影响。赵匡胤在后周时虽未被封侯、封王,但他曾被授为归德军节度使,其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即位诏书中就说:“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故宜国号‘大宋’。”
而且“宋”国号的由来,其中还受到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的影响。自战国时邹衍提出“五运推移”学说之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希望自己统治长久,德运胜过前朝。赵匡胤取代后周后,因周的德运是“木”,木生火,所以新王朝应该是火运,才能胜过周朝。按照当时对天文分野的解释,宋州所在之地与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相对应,而心宿中的心宿二又被称为“大火”,正与新王朝“火运”相对应。
赵匡胤也正是在被授为归德军节度使后才很快“黄袍加身”的,因而他把这里选做自己的龙兴之地,把宋州之“宋”作为新王朝的国号,并宣布“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
在即位后他为了表达自己对上天眷顾的感激,还将宋州改为“应天府”,之后应天府成为宋朝的“南京”,而火神也成为宋朝君臣崇拜祭祀的重要神祗。
此外,宋州即商丘早在西周时就是宋国的都城,对古代王朝的尊崇和借重也是赵匡胤君臣选择“大宋”作为新王朝国号的重要原因。
由于浩成之前就酷爱明朝,是一名铁杆的明粉。最重要的是对当时的儒生、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明是光明,分开是日月,古代的祭祀礼制相符。而且拿阴阳五行来说,南方为火,神是祝融;北方为水,神是玄冥,如今中国外患大多处于北方,正好应了阴阳五行相克的道理。所以便决定立国号为“大明”(这里纠正一下,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定的国号是“大明”而不是“明”)。
当然对外也可称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洛阳,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
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
基本上之前在燕地的实行的制度都完好无缺地推广了全国。但至于服装嘛,之前燕地的百姓,尤其是唐代袒露装的女装服装,所以老百姓男装服装暂时不变,女装则大力转为唐代袒露装为主。
至于皇后,后宫嫔妃等的服饰则改为:
皇后常服,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加绣饰。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新朝的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翚等装饰。如皇后皇冠,缀九龙四凤,大花、小花各十二树;皇妃凤冠九翚四凤,花钗九树,小花也九树。
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而皇帝的服装有所变化,尤其是常服。常服又称翼善冠服,即头戴乌纱折上巾(又称乌纱翼善冠),身着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
而且新朝皇帝衣服身上龙的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至于文武官员服饰嘛,由于之前先帝赵构时期便听从浩成的建议将全国的军制,官制改为明代官制,军制。浩成成立新朝又将此制度更为完善,包括品级,官员服饰也基本上承袭明代官员服饰标准。
锦衣卫仍然是飞鱼服、绣春刀配置,当然这一切也是由于浩成对明代的服饰颇有研究,加之浩成穿越之前就曾为教育机构的市场人员到大学招留学生,特别是与学服装设计的学生打得交道居多,所以互补不足,丰富了浩成对明代服饰的知识补充,新朝除了百姓的衣服没有大的改动之外,其余的基本上照搬明代服饰,当然了历史上的明朝对老百姓的衣服穿着用料的规定,浩成则没有完全照搬,百姓只要你有钱,皆可购买各种料子、以及颜色的服饰。
至于甲胄嘛,中国甲胄经过先秦的发轫,秦汉的初成,南北朝的革新,隋唐时期的大成,宋代的巅峰。而宋代的胄甲,大体继承晚唐五代的服式略有变化。
甲胄在承袭唐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革新,工艺考究,形制统一,说是艺术品也不为过。在外观和审美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换言之唐宋朝盔甲基本结构相同,在结构划分上属同一类盔甲,属于典型的汉甲,也是最符合我们认知的古代中国盔甲,代表着汉甲的最高峰。
北宋初年的铠甲,据《宋史·兵志》记载,有金装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子铁甲、明光细网甲等多种铁甲;还有一种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铜或铁片制成的较轻便的软甲。主要铠甲为乌锤甲、朱漆山文甲、黑漆顺水山文甲、金漆铁甲为主。
乌锤甲在唐朝即被记录在《唐六典》之中,是唐十三铠之一,因其甲片似小锤得名,被宋沿用。唐宋的甲胄有个特点就是有袍肚,唐朝被称为抱肚。头盔是凤翅兜鍪,自带护肩。整体形制将腿裙与前胸后背连接为一体。
朱漆山文甲:山文甲同乌锤甲一样,也是承袭自唐朝的甲胄,名气比乌锤甲更大,同明光铠一起成为汉甲典范的代表,配备的头盔也是凤翅兜鍪,区别是凤翅更大,护腹处还有兽首,更为华丽显眼。胸背腹腿同样连成整体,胸甲分为左右两片。
黑漆顺水山文甲:形制与唐代山文甲基本相同,这款兜鍪与上面略有不同,两边凤翅略小,但兜鍪上镶嵌着精美的花纹,相当漂亮,整体看更为紧凑,将领佩戴显得很精神。甲片也有差异,呈十字形编缀。
金漆铁甲相比前面几款甲胄要简化了不少,肩部和护腹处没有了兽首,看上去气势要弱了许多,区别最明显的地方是头盔,铜盔形如凉帽,与凤翅盔风格差异明显。
新朝军队普通士兵,可以广泛大量地使用锁子甲,须知在唐代还要靠西域进贡的锁子甲。如今浩成广开海路,以及大量发展贸易,来了不少西域商人,加之燕地原本军工业就极其发达,所以新朝可以批量制造。
总而言之,新朝的铠甲基本上不变,最重要的一点,务必做到每个普通士兵皆有精良的铠甲。(当然个别高级将领对铠甲要特殊要求外)
至于军队制度这块基本变化不大,只不过“节度使”这一职位浩成将他稍稍改动了一下。
本来节度使相当于后世的军区司令(相当于历史上明朝的总兵),但在浩成的大明朝大多为统领一军之长之称呼,类似与后世的一军之长。
当然新朝的节度使管军不管民,除非有特殊任命,基本上职能不变,名称改变,方便军队指挥。
至于军衔这块,中国自古就有,比如明代的武散阶(共计30阶),以及勋级中的文勋十级、武勋十二阶,以及爵位等都有对应的品级(一到九,数字越小品级越高,地位越高)。
比如六品与从六品,可授忠显校尉,忠武校尉,云骑尉,武骑尉。
以此类推,再往上就是伯爵、侯爵、公爵、王爵。
由于之前就全国就已经实行了明代军制、军职,所以浩成全面保留了下来没有大的改动。
而六部嘛,原本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浩成为了方便管理,结合后世所学,略微修改。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尚书与侍郎改为部长与副部长,职能不变,名称改变。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所以户部尚书与侍郎改为部长与副部长,也是职能不变,名称改变。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所以户部尚书与侍郎改为部长与副部长,礼部改为外交部,也是职能不变,名称改变。不过浩成却把礼部中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的职能独立出来,并入教育部。
兵部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浩成把它改为国防部,职能具体化,所谓国防就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而国防部的职能就是这些。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也是将尚书与侍郎改为部长与副部长,职能不变,名称改变。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也是将工部尚书与侍郎改为部长与副部长,礼部改为外交部,也是职能不变,名称改变。
但浩成将工部职能中的军器、军火、军用器物以及军器局、兵仗局合并入原燕军装备部。
而五军都督府掌天下兵马大权,主导国家军事建设,每个都督府分别管辖各省的一批都指挥使司(即卫所最高长官)。
从职能来看,相当于现在的五大战区。但五军都督府必须由皇帝执掌,由皇帝直接担任五军都督府最高职位。
浩成认为军队应该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因为只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才有较强的战斗力。对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而统一于文官的兵部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浩成的五军都督府其每个都督府设立左都督和右都督,品级均为正一品。但此时,五军都督府的地位仍高于兵部。因为各地军户的管理、各省驻军的训练和管理、各地将领的升迁,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六部之一的兵部,在明朝初期仅仅拥有各地驻军的调动权。
浩成又重新设立监军,因为中国古代的监军不是一个固定职务,都是临时任命,他们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总之不管怎么说,这时的监军,都是由朝廷的大臣来来临时担任此职务。他们的作用就是监视、督察军队,具体一点就是以监督军事主将为目的,并没有战场的指挥权和决定权的。
春秋时期,司马穰苴砍掉监军庄贾脑袋,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踌躇。因为那时的监军“根”还没有那么硬,权力还没有那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监军在军队中获得的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竟有了生杀大权。
而宋代设有路“都监”,掌管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有州府“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资历浅的武官担任“都监”职务时,称“押监”。
而浩成在这里统一改变了下,每支部队皆设置监军,百夫长以下规模(不包括百夫长)不设监军,监军属于军队编制,归五军都督府管辖。
监军最新的主要职能为:
1、在部队定期给将士宣传爱国守土思想,以及效忠皇帝的思想。总之先效忠皇帝,再效忠国家。
2、贯彻执行军法,维护部队的纪律,保证部队的团结稳定和集中统一。
3、协同同级军事将领组织指挥作战、训练和重大战役任务的完成。
4、做好瓦解敌军工作。
5、领导做好军队军事干部工作,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6、领导军队政法建设,做好安全保卫和机要保密工作。
7、贯彻朝廷有关加强军队基层士兵建设的规定,抓好军队基层建设;领导军队的文化工作和百姓工作。
原则上监军在工作中应与军事将领相互支持,密切合作。
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应当提交五军都督府讨论决定,或请示上级解决;紧急情况下,属于军事方面的问题由军事将领决定,属于朝廷政治方面的问题由监军决定,但都必须对五军都督府和上级以及皇帝负责。
至于军旗这块,浩成则根据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的旌旗篇所写,制定了十七种军旗。
1.清道旗,有两面,方四尺(约1.28米),旗心蓝色,旗边红色,旗杆长八尺(约2.56米);旗杆顶用木葫芦头或葫芦头上加枪头。清道旗有两种用途:行军时,清道旗举在队列前方;操练演习时,则与掌号笛一起执在马路上,引领哨官、哨长、队长到将台听候命令,结束之后再引导他们回营。
2.金鼓旗,有四面,方七尺(约2.24米),素黄色,“金鼓”二字大二尺(约0.63米),用黑布制成;旗杆高一丈二尺(约3.84米),旗杆顶用璎头雉尾珠络装饰。此旗用来引导金鼓。
3.门旗,有十面(“五方各二面”[4]),方六尺(约1.92米),旗心颜色与方色(注:阴阳五行学说将方向与颜色组合起来,东南西北中对应青红白黑黄,一方一色,简称方色。)相同,旗边都用黄色;旗杆高一丈二尺(约3.84米),旗杆顶用缨头珠络雉尾装饰。此旗立在领兵将帅的营门处。
4.豹尾旗,有两面,用绢裁成,画成豹尾的样子,宽一幅,对折后长七尺(约2.24米);旗杆用坚木,长九尺,旗杆顶装上利刃。此旗在路边或营门立起来后,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出入,除非有主将的号令旗箭,不论来人官职大小,一律按军法处置。
5.五方形旗,有五面,分别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和中腾蛇,方五尺(约1.6米),旗心与方色相同,旗边用旗色的生色(注:生色即相生之色,旗边与旗心的颜色搭配须要符合五行相生的原则),不能用与旗色相克的颜色。旗杆高一丈五尺(约4.8米),用缨头珠络装饰。此旗用来表明营阵的方位,士兵的行动方向也听从此旗指挥。
6.五方神旗,有五面,分别是东方温元帅、南方关元帅、中央王灵官、西方马元帅和北方赵元坛,方五尺(约1.6米),旗心色与方色相同,旗边用旗色的生色。旗杆高一丈五尺(约4.8米),用缨头珠络装饰。此旗用法与五方形旗相同。
7.五方转光旗,有五面,旗用二幅狭绢(注:狭绢,即宽度窄于50厘米的绢。)制成,长四尺(约1.28米),宽三尺(约0.96米),旗心与旗边的颜色都照方色;旗上还有五色带,自下而上依次采用相生之色,长度是旗心的一半;旗杆高一丈五尺(约4.8米),旗头用雉尾缨络装饰。此旗用在将台上,与外表五方旗相对应,外表五方旗听从此旗的调动。
8.五行旗,有五面,分别是金、木、水、火、土,旗心方五尺(约1.6米),旗心与旗边都照方色,黑旗上用白绢制成字,其余皆用黑字;旗杆用长枪杆,旗杆顶用枪头。此旗在行军出征时替代转光旗使用,颜色、形制都要便于出征、不致混淆。
9.五方高照旗,二幅共十面,旗用全幅绢,长一丈二尺(约3.84米),旗色各照方色,幅尾用生色;夜间则看灯笼,灯笼用照方色薄油纸;旗杆用好坚竹,去皮刷上红漆,长一丈六尺(约5.12米),旗杆顶用小枪头、金木葫芦顶和铁梁,一定要轻便。此旗用于指示奇兵和子营中军亲兵,晚上灯笼代替五方旗之用。
10.中军坐纛,旗大一丈(约3.2米),用黑绿缎制成,旗边用白绫;旗杆高一丈六尺(约5.12米),用缨头珠络装饰,极其华丽。此旗是中军的主将旗,不可用于布列和演习阵势中。
11.二十八宿号带,有五面,中央为黄素带,四方各照方色并绘有星宿真形图,分别是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演禽真形、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演禽真形、西方奎娄胃昂觜参演禽真形和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演禽真形。此旗皆用铁十字架悬在坐纛之上,作为四方的主要指示,可以用于操习演练而不可用于战阵。
12.主将号旗,方二大尺(约0.64米),颜色随意,但不预先定下以免泄露机密,旗心上写三军司命;旗杆用长枪杆。
14.六丁神旗,有六面,旗方五尺(约1.6米),旗心与旗边都与方色相同,分别是丁卯神将、丁巳神将、丁未神将、丁酉神将、丁亥神将和丁丑神将;旗杆长一丈三尺(约4.16米),旗杆顶用璎头雉尾珠络装饰。此旗用法与二十八宿形旗相同(根据出兵的时辰由当时对应的神旗领军)。
15.六甲神旗,有六面,分别是甲子神将、甲戌神将、甲申神将、甲午神将、甲辰神将和甲寅神将,旗方五尺(约1.6米),旗杆长一丈三尺(约4.16米)。此旗用法与六丁神旗相同(根据出兵的时辰由当时对应的神旗领军)。
16.角旗,有八面,形制与五方旗相同(旗方约1.6米,旗杆高约4.8米),旗心颜色随方向不同,分别是东南上半幅蓝,下半幅红,南东反是;东北上半幅蓝,下半幅黑,北东反是;西北上半幅白,下半幅黑,北西反是;西南上半幅白蓝,下半幅红,南西反是。旗边则随旗心的颜色,上下各一半。旗杆顶用木红葫芦、明铁云枪头。此旗在行军时与五方神旗同行,但要比五方神旗矮一尺。
17.八卦正旗,有八面,形制与五方真形旗相同(旗方约1.6米,旗杆高约4.8米),旗心颜色与八卦方向相同,四个正卦(注:坎,北方;离,南方;震,东方;兑,西方。)用纯色,四个奇卦(注:乾,西北;艮,东北;巽,东南;坤,西南。)参照角旗各得一半,旗中央画上此方向的卦;旗杆顶用金木葫芦顶。
18.九星八门旗,即九星旗与八门旗。九星旗,有九面,分别是天蓬星、天芮星、天卫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与天英星。八门旗,有八面,分别是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和开门。此旗主要用于战阵,并非只用于行军。九星旗和八门旗均分别由专人掌管,使用时分别按九星与八卦的方位摆放。
19.六甲旬旗,有六面。
20.龙旗,有一面,旗方五尺(约1.6米),龙画成翠碧色,四面绘上五彩祥云,旗杆长一丈六尺(约5.12米)。此旗安置在中军,是出征前祭旗所用之旗。
21.六丁神符旗,有六面。
22.六甲神符旗,有六面
23.六甲旬神符旗,有六面
以上旌旗并非全部会在军阵中使用,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门旗、豹尾旗等等。
至于国旗嘛,设定了右上角为一个“明”字然后配上龙图案。最后浩成将丞相改为首辅,副丞相改为次辅,名称改变,职能不变。别的新制度嘛,浩成还没有来的及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