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你们干吗这么紧张?哦,这孩子得的病不用怕,就冲你们刚才的几碗茶水,我教你们一个单方,只要吃三帖包好,不要不相信,我不会骗你们。我这单方教过很多人,都吃好了。”接着那搬运工就把单方说出来,说完走了。
搬运工人走后,老陈跑来问我这单方能不能吃?我问什么单方?老陈说:“那人告诉我,用金针菇的根炖鸡,吃三只鸡就会好。”我听后甚觉奇特,就叫老陈不妨一试。
老陈回到闽侯老家去,挖了许多带根的金针菇,并从乡下带了七只小公鸡来,于是连续用七只小公鸡炖金针菇的根给小患者吃。奇迹发生了,那孩子的病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20年过去了,那孩子至今都健康地成长着。朋友,上述故事虽然只是与茶水的人情相关,但毕竟是茶话人生的话题,而且是我医学生涯中亲身见识的奇特案例。
清明时代叙茶话,风雅人生
茶,不仅有不同方法的酿制而产生的不同茶类,如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桂花茶等;也有因地域、采收和工艺的不同而有不同品牌的茶类,如银毫、明前、铁观音、大红袍等。
前文说过,相同品种的茶不论价位高低,其营养成分和价值却都差不多,但是,不同品种的茶,其功用却大有不同。如武夷山的大红袍茶,对肠腹胀满、消化不良症疗效最好;九华山的黄溪茶,对直肠疾患,如痔疮便血等症疗效特好;而四川的蒙山茶,不仅能治病强身,传说还有返老还童之功。下面转录几个传说,以飨读者。
相传一千多年前,有位皇后得了肠胃闷胀之症,不饮不食,经御医们久治无效。太子十分焦急,于是策马出城为母亲寻求良药,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福建武夷山,并且从虎口中救下一位老人。老人问太子为何来到深山,太子说明原因,老人立即把太子领到一个山崖下,指点他采茶救母。只见崖顶长着三棵树,满树嫩叶,太子爬上崖顶,采了许多嫩叶,用自己穿的大红袍包起来,连夜飞奔京城,给母亲泡茶喝。只见皇后喝下去不一会儿就大吐起来,把滞留在胃中消化不了的东西都吐了个干净。原来这茶中有很强的消滞破瘀药效。皇后喝了一个月的茶,不仅身体康复,精神也较以前更好。皇帝大喜,连下了两道圣旨:第一道圣旨封那棵大树为“大红袍茶树”,两棵小的为“副红袍茶树”;第二道圣旨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率兵日夜守树。从此,一千多年来守树人从未间断,直至如今。
众所周知,九华山是闻名天下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在唐代以前这里却是道士修炼的场所,只是到了唐朝,开始佛盛道衰。有一天,一个云游僧来到九华山洞中借宿,道士以为僧人上门欺侮,挥拳就打。不料和尚武艺高出一筹,道士打不过他只得求和,谁知和尚刚说句:“道长不必客气,贫僧只是借宿一晚,明早便离开。”就晕倒在地。好在道士懂医,诊断后知道和尚患的是便脓血症,立即泡黄溪茶给和尚喝。和尚醒来后,就在洞中休养,以茶治病,没几天身体就康复了。临走时,道士还送给他几包茶以备用。不久,皇上也得了同和尚一样的病,太医们技穷,皇家出榜招贤。道士得知后,即携带一些黄溪茶赶赴京城,没想到已经有一个九华道人先期到达,治好了皇帝的病,皇帝正准备给予封赏呢,听说又来了一个,皇帝知道九华山只有一个道人,以为有人想冒功领赏,立即下令推出午门斩首。只见先来的那位急忙下跪求情,原来,他就是那个和尚,是为报答道士的相救之恩,假借道士名字进京为皇上治病,皇帝听了很感动,同时封赏了一道一僧,从此九华山黄溪茶名扬天下。
四川邛崃山脉的蒙山,其最高峰海拔1450米,常年山岚流动,云雾缭绕。传说,古时有一个老和尚得病,因久治不愈,身体越来越糟,后来有个老人告诉他,蒙山顶上有茶树可治其病,但要春分前提前等候,待春雷响起才能采摘,只要能采到一两,用水煎服,就可以治好老病,如果服二两,一生消灾祛病,如果服三两,可以脱胎换骨。老和尚听罢立即登上蒙山,盖了一间石屋住下,等待春分。这一刻来到了,春雷响动,电光闪烁,老和尚马上动手采摘。虽然仅采到一两,可服后不仅治好了病,还眉发乌青返老还童了。从此,蒙山茶被人们传为仙茶。
这些传说,都在告诉我们,各种不同品种的茶,各有不同的功效。其实不仅如此,不同品种的茶,其风味也是各有特色的,如安徽的松萝茶就很独特,其茶因色绿、香高、味浓,被誉为“三重”:色重、香重、味重。
最让人惊骇的是,在现代有关专家的研究下,首次发现松萝茶里含有银元素。银!就是金银的银,这是其他茶叶里面所没有的。
之所以惊骇,是因为从科学的角度说,银是不能吃不能喝的,旧社会不是常有人吞金吞银自杀吗?当然,就如骨质不等于骨头一样,银元素不等于银,二者是有区别的。但也如骨质增生毕竟是不利健康的一样,茶叶里的银元素要是多了,毕竟也会对人体不利呀。可是,含有银元素的松萝茶已经存在很久了,先不管它是否真的能祛病延年,只要想想,从来没有听说喝了松萝茶会出问题,这难道不是很让人惊骇的吗?可见,科学还有很多局限性,它暂时还无法解释所有的问题,我们人类虽然应该相信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但千万不可迷信科学哟。
(本节茶话,参考了于江泓、王黎亚六十集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的解说词)
牙牙娇语,学念新诗似小茶
“茶话略无尘土杂,荷香剩有水风兼。”这是宋朝方岳的诗句,可见在宋朝的时候,茶已经成为文人们常挂嘴边的话题了。
茶,不仅好喝,而且还很美,这不是我个人的感觉,乃是古人的观点,因为古人常以“茶茶”或“小茶”作为小女孩的美称,如朱有燉的宫词里就有“进得女真千户妹,十三娇小唤茶茶”的句子,元好问也有“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的诗句,这里面的“小茶”就有双关的意思。
干吗在这里引用“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呢?因为我那牙牙学语的小女儿,也是经常这样娇喊:“我要喝茶。”
茶水是苦的,记得我小时候就不愿意喝“苦茶水”,真正懂得喝茶是四十多岁以后的事,可幼女还无知,为何肯喝“苦茶水”呢?我想,可能因为她还无知,所以才肯喝。
人生是很奇怪的,有时候无知的表现很糟糕,有时候无知的表现却很可爱,是糟糕还是可爱,关键在于是否谦卑,幼女虽然无知,但却谦卑,因为父母给她吃什么她就吃什么,给糖就吃糖,给茶就喝茶。如果我们对人生的苦难,也能像小孩对苦茶水那样坦然,相信很快就能领悟到苦难也是人生财富的道理。
有过这样一段茶话故事:一位精通茶艺,但还不够谦卑的年轻人,有一次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茶师,年轻气盛的他,到了门口也不肯稍低一下头,还照样昂首挺胸地跨进门槛,不料上门框却比他低了一点点,直撞得他眼冒金星,疼得“哎哟”一声叫了出来。
“疼吧?这是我送给你的见面礼,你将终身受益无穷。”老茶师笑着对他说:“人生在世,要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那个年轻人听了这话,心中顿然醒悟,从此学会谦卑自重、虚怀若谷,后来不仅自己取得很大的成就,还赢得世界级大家的盛赞。
是啊,人生漫漫长路,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跨越千重山,古人所谓“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意思,不屈就难伸啊,头碰肿了是一件苦难的遭遇,但如果理解了“该低头时就低头”的深深喻义,确实就不能不说是一个终身受益无穷的“见面礼”。
虚怀若谷不仅是一种立身的修养,更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所以喝茶人也要学喝“虚怀若谷茶”,成就“虚怀若谷德”。
上品当数若谷茶
“清明淡泊茶”上文已经叙述,“人生岁月茶”将在后文分解,现在来说说“虚怀若谷茶”。
所谓“虚怀若谷茶”,其实讲的还是一种茶德,也就是斟茶、喝茶、说茶、送茶,乃至以茶会友,都得一贯秉持谦卑自重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精神修养,哪怕是在茶事之外的待人处世也当如是,茶人若能如此,其德即属上品的“若谷”茶德。
当然,这谦卑自重、虚怀若谷可不容易啦,说得简单,做起来难,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不等闲,所以才堪称上品的“好茶”呀。
曾有海边的渔民告诉我,常在大海激流中逆水而游的鱼,吃起来口味最好,因为在大海激流中逆水而游的鱼,其运动量大,所以鱼体健壮,健壮之鱼,自然味美。无独有偶,也曾有茶农告诉我,生长在高山虚谷中的茶,喝起来品质最佳,因为在高山虚谷中,雨露更充足,雨露充足之茶,自然茶质醇美。
有学者认为,茶通六艺,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对了,不是有“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说法吗?茶既是文人的一件宝,当然就必有特殊的使命,所以《茶经》的面世,不仅“使天下人皆知茗饮之事”,还开创了茶道,为饮茶开创了新境界。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说过,陆羽的《茶经》是“茗翁之意不在茶”,而我写这本《茶话人生》,只不过是继承陆翁的“茗翁之意”罢了。
陆羽写作《茶经》,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有学者指出,陆羽在广泛深入考察、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不但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论融入茶事活动之中,突破了饮茶解渴、饮茶保健的生理功能,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茶道。
但笔者以为,茶的养生保健和净化心灵作用才是其正道。所以,除了劳动口干需要喝茶解渴之外,不管是香茗品鉴,还是茶道展示,终究只是闲情逸致、锦上添花之举。莫说忙忙碌碌的现代普通百姓不能终日沉迷,就是忙于渔、樵、耕、读的古代人士,和忙于官、商、赌、舞的现代富客,也都很难有办法天天挤出那么多的时间来,一边细细品鉴各种精巧壶中的香茗珍品,一边慢慢欣赏或是摆弄那些优雅但却颇费工夫的茶道。
请不要误会,我这么说只是觉得不能终日沉迷于茶道,但并不等于我不喜欢茶道,其实,只要有闲暇,我也希望能常在那优雅的茶道氛围中,一边品味香茗一边茶话人生呢。孙思邈在《养性》卷中提出:“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通过茶道来品茶,人们的身心能更好地得以调整,让精神放松,使心境空明,这不仅有助于心情愉悦,也对健康长寿有利。
看吧,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茶神”陆羽活了72岁,茶僧皎然活了81岁,白居易活了74岁,那个“眼明身健何妨老,饭后茶甘不觉贫”的陆游活了86岁,还有清代那个自称“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他活了88岁。
喝茶既然这么好,那么请问:“到底什么茶最好?”每当遇到有人向我提问这个问题时,我就试着先与他聊聊茶德,如果他听得心烦就算了,倘若觉得耳顺,我就接着与他分享自己领悟到的三品茶德。
朋友,你若也喜欢品尝虚怀虚谷的高山良茶,想必也一定会喜欢虚怀若谷的高尚茶德,因为这良茶与茶德皆属上品。
不过,正如前文所说,茶虽好也有宜忌一样,茶德虽好也当有所宜忌,因为世界之大无奸不有,交友之道也须遵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处世规则,也得领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易经精义,否则,君子的谦卑自重、虚怀若谷,可能会成为小人方便作祟的空洞,如果是那样,“若谷”虽为上品茶德,倒不如那演绎了一千遍一万遍都还是一个样的茶道表演了。于戏,上品茶德,须防小人,以免受“落谷添石”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