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意思是说,菩萨因为知道如果造了恶因,就必有恶果,所以懂得在“因地”里谨慎小心,可是,芸芸众生却眼光短浅,为满足眼前利益而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于是在不知不觉中造了很多恶因,待其恶果来临,他们虽然后悔,但却已经来不及了。
在佛书中,还有“若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若知未来因,现在作者是”的说法,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人,看看自己现在的处境就说明了一切,要想知道自己下一辈子会是什么样的人,想想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也就预见了后果。
当然,人类并没有前世和来生,根据《圣经》记载,人是上帝造的,而且上帝把他的律法刻在了人的心里,因此每个人的内心都存有良心,所以每个做了坏事的人,无形中都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的,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规范,所以人生在世,应当要有所顾忌,切不可胆大妄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以为,曾子的这番话,不仅是过去儒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千古名言,也是我们今天文明人的修养准则。
其实,胆大妄为的事情是做不得的,许多坏事只是因为还没有到时候,一旦到了时候,人的胆小本性就会暴露无遗。人们都看到,许多罪犯在落网的时候就什么都招了,虽然也有个别不招的“勇士”,但在执行死刑的时候,痛哭流涕和恐惧不是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吗?
不要认为那些死囚犯都是因为“做贼心虚”,胆子才大不起来,如果不做亏心事,就不怕鬼敲门,不,人类只有在探求真理、惩恶扬善、维护公义的时候,才会有英勇大无畏的表现,否则,人的胆量根本就大不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也遇上上述台湾作家杏林子所说的那种情况,恐怕我们也会像该教授一样,“咚”的一声栽倒在地上,因为人心都是软弱的。
在这个喜欢片面强调“爱拼才会赢”的时代,我以为,人的真实天性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所以最好不要轻率地说:“我什么都敢干。”应该要学习曾子的好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并时常警醒自己--还是凭良心做事好,切莫胆大妄为!
反物质
记得有哲人说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充满着矛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这样,夫妻有夫妻的矛盾,婆媳有婆媳的矛盾,骨肉同胞、肝胆哥们、政治党群,哪一种关系没有唇枪舌剑?情场、官场、生意场,何处能够免钩心斗角?其实,人不仅与他人充满着矛盾,就是自己的内心,也都无时无刻地充满着矛盾。
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科学界曾有人提出“反物质”的科学假说,只是直到昨天,人类还一直都没有找到它,今天,终于被我找到了,说出来也许会让不少人忌妒,其实反物质不用找,它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唯物主义认为,我们人也是物质,其实不然,人不是物质,乃是反物质。为什么这么说呢?请问,人的本性是变的还是不变的呢?答案是变的。
三年前,你对她热情,她却无动于衷;而他对她热情,她的感情很快就升温了;后来,她与他分手了,却对你的感情却不断地升温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性是多变的。
人不但多变,而且人的意愿还总有一种“与他人相反”的特点,这种特点就像物质的规律一样,不信你可以试一试,只要对别人提出要求,你准会发现:自己越是强烈要求别人什么,得到的就一定是相反。
让我们来看电视剧吧,剧中那花花公子看见美女就动手,结果他得到的却是美人的恨,而那谦谦君子看见美女也动情,只是他不动手,而是想方设法地为她付出,结果是君子得到了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是“反物质”呀,所谓“反物质”,就是什么都是相反的嘛。那花花公子想美女,就是直接地想得便宜,美女当然就反恨他;而君子却是让美女得便宜,所以美女就爱他。
人为什么有这种相反的特性呢?后来我读了《圣经》才明白,神造物质是为了供人使用的。这就是说,人是使用物质的,当然人就必然是“反物质”的。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关系呢?答:反物质与反物质的关系呀。因为所以,所以当然,只要人与人在一起,那就什么都要反。
最近的《福州日报》登载了这样一篇报道,说有一位二十岁的四川姑娘,因谈恋爱被父亲反对,与父亲发生争吵后,姑娘竟然用水果刀刺入了父亲的胸膛。看到此报道,我们是不是对反物质有点心惊肉跳了呢?
“包”义演变
在汉字里,以“包”字打头的词汇有很多,不过我想,“包”的原意可能只是生活类的名词,如包头、包脚、包东西、包装、包袱、包包子等。
当然,后来古人的思维和胸襟都开拓了,又造就了一些宽厚的人文词汇出来,如包涵、包容、包括、包赔、包举、包含、包揽等。
再后来,包词开始有力,如包装、包产、包工、包办、包抄、包围等。
到现时代,包字词汇又有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词义大多都令人匪夷所思,如:包红、包甜、包好、包换、包修、包退、包毕业、包当官、包出国、包罗万象、包治百病等等,数不胜数。
哦,现代包词的含义可不得了了,单说包罗万象这个词吧,其首字之包,有包含、包括、包抄、包围的意思,第二字罗,有天罗地网的意思,万象不用说,就是天下万物。我曾猜想,包罗万象的句子显然是说:天下的万有,都已经在我的罗网之中了。所以,文学家讲学问时,如果觉得那书里面的内涵极其丰富,就用包罗万象的句子来形容;企业家讲经济,如果觉得那项目很有前途,就会用包罗万象来比喻;政治家如果听见有权势的某大官讲话后,在自己演说时,就会说某某官话有包罗万象的内涵。据说《易经》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所以社会上的易学家摆八卦,经常会让世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包罗万象并不实际,虽有人应用,也只是故弄玄虚,实在也不算可怕,而可怕的应该还是包治百病,包治百病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就是要告诉人说,我有一种药可以治所有的病,你生病了吗?不要吃别的药啦,只要吃我的这个药就可以了。“上火了?那就喝王老吉吧。”“你腰酸背疼腿抽筋?不用怕,吃我的钙片就解决问题啦。”这类的广告药,不都是包治百病的“仙丹灵药”吗?
其实,这种药并不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的,早在共和伊始,就有了包治思想百病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官场上常用的“政治思想”工作。
人的嗅觉
自从过了而立之年,二十多年来,由于忙于事业,都很少参与朋友的聊天了。昨天应诊到朋友家看望一位腰扭伤病人,遇到了许多不认识的新面孔,经针灸治疗后,病人当即康复自如,见疗效甚好,那许多不认识的新面孔都纷纷开口向我提问,问着问着,有人就聊天说起了笑话,听了他们的笑话,我也开心起来。
有一个人说,古代有个爱看戏的草包大官,有一次做寿,他让戏班来演戏,头一天戏班演的是关公戏,第二天演的是秦琼戏,那草包官看得激动,大叫:“昨天的关公在哪里?让他出来与秦琼比一比,看谁的功夫好?”
另一个人说,这是流传很久的笑话,说明很多事情是不能瞎扯的,否则,其结果是荒谬的。比如,老蛇跑得速度快,但它却没腿,有人说,老蛇其实有腿,因为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老蛇有许多微型的腿脚。嘿,如果老蛇的快是小脚的功劳,那短脚的岂不是都比长腿跑得快?如果是,那蚯蚓的爬行速度是不是也应该要快呢?
高个子认为,老蛇的速度快,是因为老蛇叫小龙,龙的速度是很快的,古代有个刘邦就是龙变的,所以他得天下当皇帝。
“哈,有道理。”矮个头说:“那蚯蚓的速度一定也很快,因为蚯蚓的尊称叫地龙,它绝对比人高升的速度要快。”
穿红裙子女士说:“虽然人乃万物之灵,但如果将动物的本能与人比较,那就会发现动物的本能都比人的本能高,如狗的嗅觉就胜过人类千万倍,人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嗅觉不如狗,所以才经常要请狗来帮忙破案的吗?”
“是的,狗的嗅觉本领确实胜过了人,其实,地球上所有动物的单项本领都比人强,如牛的力气、马的速度、老鼠的免疫力,都是人类望尘莫及的;至于苍蝇的赖皮、蚊子的讨厌、蝎子的恶毒,人类更加难以比拟。”穿黑裤子先生说。
此时,另一个幽默的人站出来,说:“狗的嗅觉虽然胜过人,但与人的嗅觉作比较,狗的嗅觉还是比不过人的。”
众人问:“何以见得?”
他说:“狗辨别不出香臭,要不,对屡教不改的罪犯,人们为什么会用‘狗改不了吃屎’来比喻呢?因为狗喜欢吃屎嘛,凡看过狗吃屎的人就会知道,狗吃屎的那种喜欢感觉远胜过了啃骨头,要想让狗改掉这一嗜好,绝对是不可能的。”
听到这里,有一位还没有吭过声的朋友也插嘴说:“上述所说只是味道的嗅觉,与狗相比,人还有比闻味道更高级的嗅觉呢,你想,一个处心积虑伺机作案的邪恶之徒,经常收集探听他人的隐私,请问,这种人的独特嗅觉,狗有吗?”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
话说吃文化
我们大中华是个文明时髦而又古老的国家,人口众,民族多,物产博,文化也厚,而这诸多的文化,当首推吃文化,因为“民以食为天”嘛。
孟子说:“食色,性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都是好吃好色的,食和色是人类基本的欲望。于是,逢年过节吃,婚丧嫁娶吃,购房乔迁吃,生养添丁吃,生日做寿吃,朋友聚会吃,开张大吉吃,赌运发市吃,蒙骗过关吃,升官发财吃,竣工验收吃……
当今时下,吃得昏天暗地、醉生梦死而有家不归却撒谎说工作忙者有之;吃得大腹便便、肥肉横生而气喘吁吁地去参加时髦的经络减肥者有之;吃得油嘴滑舌、脑满肠肥而心梗发作打“120”到医院去打点滴者有之。
殊不知饮食是有讲究的,岂可无法无天,暴饮暴食。所谓食文化,其实包含着饮食文化史、食品科技发展史、民族饮食风俗史、中外饮食交流史等等,这洋洋大观的人类饮食文化和历史画卷,不仅蕴涵着亘古不变的人性本色--吃,而且还传承着饮食文化的密码。
其实,饮食的目的是“维生”,也就是说饮食是用来维持生命的。直到后来道家的出现,人们才开始扭转儒家的这种维生观念,因为道家提出了饮食养生的观念。可喜的是,在后来出现的食谱中,维生和养生这两种不相为谋的观念被巧妙地会合了。
上古之世,人类熟食的开始,就是将食物直接放置火中烧烤,相传这是始于燧人氏。《周礼》说:“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食,令人无腹疾,而有异于禽兽。”当然,还有另一种传说,是说人们在逃避山林大火后,在燃烧过的灰烬中,找到了一只烧熟的猪,一尝,味道远胜活剥生吞,于是中国人就这样开始了吃熟食。
不过,这直接在火中烧烤的熟食与经过鼎锅烧煮出来的美味还是有天壤之别的。正如《韩非子》所说:“民食蔬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但从茹毛饮血到燔炙熟食,不仅是饮食习惯的改变,也是食文化的开始,更是文化发展的突破。
早在《黄帝内经》中,古人就将中国的饮食,分为主食和副食两种,主食是五谷,其余的都是副食。王学泰写的《中国饮食文化史》为我们指出,早在先秦时期,光酱的做法就已经有一千两百种,在那个时候,切肉要切得很薄,因为要蘸酱吃,只有切薄了才好入味。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炒菜,到了唐宋,主食的发酵制作技术已经普及,本来是席地分餐坐食的习惯,也因桌椅的发明而变为围桌全餐了。
两汉时期,外来食品也大量涌入,葡萄、胡瓜就是那时候的由西域传入的。到了明清时期,外国食物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也许中国人口的激增,就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与增产有关。而沿海的海产品也流入内地,成为内地餐桌上的美味。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的,譬如祭祀就是人对鬼神的贿赂,那烧供所用的贡品不就是贿赂的食物吗?
孔子曰:“所重民食。”自古以来,好君主所重的都是民食,所以君字的字形是从尹、从口,原来君主是负责食物分配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现代。不过,《隋书·经籍志》说:“农者,所以播五谷,艺桑麻,以供衣食者也。”可见,农民才是衣食的供者,如果没有农民的耕种,君主的食物分配也就无从谈起。
朋友,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如果要讲食文化,也该顺带提及“播五谷,艺桑麻,以供衣食者也”的辛劳汗水。
高级动物
人是万物之灵,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连不信鬼神的人也是这么说的。哪怕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好人,如果听到有人骂他为畜生,也绝对难以容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万物是物,动物也是物,不过是会动的物,而灵绝对不是物,也不是动物,所以“万物之灵”是极具尊严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