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一副,马天龙和一些道长施展法力,一阵风将吴学天一家安安稳稳送走。白彩莲、钱大成两家几天心神不安,时时惦念着他们。
这一年刚交二月,圆圆生了个大胖小子,起名白荷(这是钱大成一家人的主意)。博一副带着道士来祝贺,街坊四邻来贺喜。几日来,钱家饭铺热热闹闹,宾朋满座。
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了。这一日,圆圆家事忙,将孩子送来让她母亲照料。白彩莲带着白霞、白荷在门前玩耍。那边来了个推着车子的,上面躺着个病人。两个孩子缠身,白彩莲顾不得过去,她很自信,有他们爷仨在药铺,自己不用过去,一定没事的。
白霞拽着白彩莲,缠着她奶奶到人多地方看热闹。白彩莲没法,怀里抱着一个,手里领着一个,朝那边人多的地方走去。
姊妹娘们没有不认识白彩莲的,老远向她打招呼,大伙对她很敬仰。
见了白霞、白荷这么可爱,抱过来亲亲,夸白霞懂事。彩莲心想,她们哪知这个丫头的脾气,笑道:“你们不知,丫头是懂事,嘴头可不饶人哪。在家里,没有人能说得了她的。你说一句,她有十句在等着你,嘴头多着呢。”
“哎哟,真没看出来,这么漂亮的丫头,有这么好的嘴头,要是这样,俺更喜欢了。”
白霞见大家夸她,唯有奶奶说她不是,心里不是滋味,揪着嘴,嘟囔着,“我就那么孬吗?”白霞还想说啥,见这么多人,她只好闭嘴,怀着一肚子不满,不声不响地找那些小朋友玩去了。
“你们听到了吧,她嘟嘟囔囔嫌我说她的不是,看这么多人,没理论,怕你们耻笑,要是在家,她不会让嘴的。”
白霞跑远后,不时回头看看大家是不是还在说她。大人在一起说话,暂不去细表,无非说些家常理短,夸赞彩莲而已。
白霞玩得很起劲,忽见一小女孩大为惊奇,脖子上竟然挂着和自己同样的小金锁。连忙跑过去和那个小姑娘玩起来。说也怪,小姑娘一见白霞便喜欢上了,玩得听默惬。
过了一会儿,白霞将那个小姑娘带到一旁,问道:“小姐姐,你脖子上这把小金锁,咋这么好看呀?”
“好看吗?小妹妹。”
“太好看了,这把小金锁是从哪里来的,能不能说我听听?”
小女孩高兴得跳起来,“我也不知这把小金锁是从哪里来的,听爷爷说,爷爷来的时候,这把小金锁就挂在爹爹脖子上了。爹爹大了,这把小金锁就挂在我的脖子上了。”
“小妹妹,你的话我听不懂,你爷爷来的时候,这把小金锁就挂在你爹爹的脖子上了,你说,这话是啥意思。”
“小妹妹,俺不是此地人,俺是逃荒要饭来的。”
“噢,你爷爷是逃荒要饭来的,你知道你爷爷从哪里来的吗?”
“不知道,听爷爷说,从外地把俺爹爹带来的。那时还没有我呢,我是在这里出生的,今年五岁了。”
“你爷爷没对你说小金锁的事吗?”
“没有。在这里只有俺一家姓莫的,再也没有第二家了。小妹妹,你喜欢这把小金锁吗。”
“喜欢,和谁出来玩的?”
“和俺奶奶,你看,奶奶在那边与婶子大娘说话,那个岁数最大的就是。”白霞一看,的确有一个岁数特大的,满精神的。
莫家是怎样来到这里的呢,说起这事还要从上回书说起。
前书讲过,白彩莲嫁给赵家村的谢家。与谢有福有两个孩子,一个是谢威,一个是谢武。一场大水将他们一家人冲散了,后来谢威被展开来、上官文清相救,认了母亲白彩莲,有了安身之处。为了感谢两家的恩德,白老夫人将谢武取名谢展文。从此,再也没人知晓那两个父子(谢有福与谢威)下落了。而今,白霞看到和自家一样的小金锁,不免好奇起来,想打破砂锅问到底。
说起这事,还要从莫家说起。莫家的确不是此地人,他是安南柳州人氏。安南柳州有一绝好的去处——良渚。那里人情风貌,地理环境,十分秀丽。姓莫人颇多,这位老人叫莫清幽,五十八岁。一听名号,就知是一个潇洒文雅的老人,家境不错。为人开朗大度,施善教化,扶危济贫。
一天早饭后,他来到良渚南街口,那边围了好多人。他想问问那边发生了何事,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过来的人告诉他,“有一老者,身边有一男孩,四五岁,他养活不起,想送人抚养。想收留,因家境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那看了,没法,只好回来。老哥哥,你膝下无子,不如你收留了吧。”
莫清幽身边只有一女,收为螟蛉倒也合适,老有所望。想到这里,过去看看。莫清幽来到这里,大家正在七嘴八舌议论着。见一位老人上前问那位老人,“老哥哥,你为何想把孩子送给别人,你没有儿子吗?”
老人叹息,“唉,老弟啊,你一问,俺心里难受啊,你不用再问了。你看,这孩子长得多好,可是啊,我这把年纪了,没能力把他抚养成人,还不知清清早晚啥时去世呢。为了孩子活在世上,我把他带到这里,就是让有好心人将孩子收留,将他抚养成人。其他的事不要再……唉,只要收下,我就感激不尽了,了却我的心病啦。”
大家一听,他是个孤独的老人,就爷孙俩,养不起,才想送人的。
“老人家,你不把事情说清楚,咋收留孩子呢?老人家,你就说说吧,让大家听个明白,就有人收留了。”
老人觉得很有道理,是呀,不把事情说清楚,人家咋收留呢。
一位壮年人很关心他,问道:“老人家,你没吃早饭吧?”
“一大早,茶水未进,本想早点给孩子找个人家,我便回家,谁知,到现在也没个着落,哪来的饭吃啊。”
“老人家,你到我家吃了饭再说吧。”那个壮年人话音未落,那边有人发话了,“不用了,这儿有个小饭铺,在这里打点吧。”
大家回头一看,是莫清幽老先生,大家都为老人高兴,“老人家,你的孩子有救了,这位是个大善人哪。”
爷俩吃了饭,让老人说说他的身世,大家都说:“老人家,你就说说吧。”
老人话没说,眼泪刷刷刷落了下来,莫清幽递给他毛巾擦了擦泪,叹了一口气,“唉……说来话长了。我不是此地人,我是北方人,我姓郝,叫郝有,我是随着大伙来到这里的。那年俺那里发大水,水势凶猛,身边有一子,为了全家活命,儿子用一大筐,把俺全家放在里面,吊在俺家一棵大树上,自己蹲在树杈上。
“村里的人有的爬到房顶上,有的和俺一样。水势这么大,土做的房屋怎能经得住凶猛的狂水冲击呢,邻家的房屋倒塌了,几个孩子落入水中,我的儿子急忙去救,谁知孩子没救成,一个巨浪袭来将儿子打入水底,再也没有露出来。紧跟着又一个巨浪,把俺家这棵大树冲得晃了几晃,摇了几摇,所好扒的紧,没有危险。俺居家老少四口,在树上呆了三天三夜,水势仍然没有下去,并且越来越大。
“俺蹲在树上,望着逐浪排空,滔滔的黄水,向下奔流。这棵大树再也经受不住水的冲击了,慢慢地倒下了。我的儿媳妇和两个孩子都被大水冲走了,我抱着树枝顺水漂流。水势渐渐小了,大树慢慢停了下来,正好停靠在一块高坡上,捡来一条命。刚到高坡,看到旁边有一个像缸一样的大木盆,里面坐着一个小男孩,大为惊奇。木盆里咋有一个小孩呢,抱起一看,长得水灵,太讨人喜爱了。
“孩子望着我,如同见了他的亲人,张着小手让我抱。我的心甭提多高兴了。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孙子都被大水冲走了,我却无望地见到一个可爱的孩子。我抱着向山上走去,山上都是穷人家,乞讨要饭喂养孩子。后来下山沿路乞讨,来到这里有三年多了。孩子五岁了,他很听话,愿意和你们去的。你们看,我已大把年纪了,能养活得了吗?谁能把孩子领去,谁就积大德了,你们救救这个可怜的孩子吧。”
大家听老人叙说,原来他也是个好人家。为他人,自己的亲人葬送在烟波浩淼黄水之中。自己收养好几年,这又何苦呢,还不是为这个孩子吗?多么好的老人呀。
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一个道:“莫大哥,你留下吧,身边只有一女,领回家,做个螟蛉义子,到老也有个依靠,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一个道:“这位老弟说的对,你收留下吧。俺想收留,家空得慌,没能力。就象这位老哥哥说的,收得起,养不起,还不是照样毁了这个孩子。”
又一个道:“大兄弟,你不要多想了,收留下吧。”说着把莫清幽拉到一旁轻声地关心他,“啥螟蛉不螟蛉的,听我一句,你的女儿今年不也三四岁吗,后来完婚,这才是真正的两全其美的事呢。”
其实呀,莫清幽何曾不这样想,自己不好开这个口,站在一旁听听大家的意见,看大家有何看法。一听,大家说到自己心坎里来了。尤其刚才那位老哥哥说的话,确实点透了他的心。莫清幽向那位老哥哥点点头,“我听你的,下边由你安排吧。”
这位老哥哥看莫老弟答应了,向老人解释,“老哥哥,俺商量好了,你看这位老弟,是他收留你孙子,你和他一起去吧,有啥事,和他商量。”
老人一看,头戴员外帽,身穿员外敞,一缕银髯飘洒胸前,目光炯炯有神,确信是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必能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孩子有了依托,自己的心病也就放下了。上前行礼,“这位壮士,我把孩子托付给你,就放心了。有他吃的,有他穿的就行,我别无他求。你放心,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报答你的,说不定你能享他的福呢。我是不行了,一切希望拜托在你的身上,你把孩子领去吧。我自个儿走到哪儿,到哪儿随遇而安。哪儿走不动就倒在哪儿,随天自安,了却一生。”
说着,老人把孩子交给莫清幽就想走。此时,孩子哪容得,哭喊着,“老爷爷,您不能走……老爷爷您不能走啊……咱爷俩相依为命,等我长大了我要给你吃,我孝敬您一辈子。”
孩子一说话,把大家惊傻了。没想到,孩子扒在老人怀里一声不吭,认为是个孩子,哪会想到,说出话来,倒比大人说的在理,的确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大家刮目相看,尤其莫清幽,更高兴了,喜在心里,自在眉梢。老哥哥说的的确不假,将来我一定能享这个孩子的福。人不说了吗,从小看大,三岁至老,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老哥哥有这么好的心肠,我咋能让他走呢。不如都留下来,岂不更好,省了一切的麻烦,爷孙俩都有一脸福相。此时,俺家的福不就是爷俩给带来的吗,真是福星高照莫家门,积德行善得人心呀。想到这里,立即吩咐身边人回家报信,让家里准备。顾辆车子,想把爷孙俩一起拉回家。
老人家说啥不从,“我这么大把年纪了,会给你们带来麻烦的,还是把我放下来,你带着孩子走吧。”
莫清幽不愿意了,“老人家,你不走,你的孙子也不会和我走的,要不这样,我养活你们爷孙俩一辈子吧。”
其他人也跟着相劝,“老人家,你和他一块去吧,你有这样的好孙子,又有这样的好人家,亏待不了你的,他家哪缺了你一口饭呢。”老人家见这么多人相劝,同意了。
爷孙俩上了车,回到了莫清幽家。
莫夫人听说老爷从外面领来爷孙俩,早在家里作好准备。现在听说回来了,带着女儿出来迎接。莫夫人见小孩长得这么好,可喜死了,衣服虽说破旧,不算啥。再看这位老人家,精神不错,莫夫人更喜欢了,和女儿一起进了家。
莫夫人询问老人家乡居住处,姓啥名谁,老人家一并相告。说话间,莫清幽饭菜摆好,老人道:“刚在街里用过,咋又吃了。”
“老人家,那只是点心,这么久了,哪能不饿,再吃点吧。”
老人一两天没吃到东西了,嘴里虽这么说着,肚里老叫着。刚才吃了一点儿,能不饿吗。莫清幽心诚,没再说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