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再现”
纽约警方最近破获了一起谋杀案——丈夫因为嫉恨前妻有了情人而潜入前妻的家中,将两人谋杀。警方在向法院提出诉讼时,被告的律师团却指责警方伪造证据。
被质疑的纽约警员怒不可遏:“你无权这么质问我!我并没有故意隐瞒什么!”
法庭人员感到很棘手,为此请教了 FBI的谈判专家。
“先生,您是否向陪审团说过,您和您的助手在案发后提取过帽子和手套?”谈判专家问道。
纽约警员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并没有回答。
“你的助手已经承认,他当时将一张毛毯盖在被害者身上。当时,法医和犯罪专家尚未赶到现场,他这么做,是不是在破坏证据?至少没有很好的保护现场?”
听了这话,纽约警员的脸上出现古怪的表情,他还在狡辩,但说出的话,已经能够明显的让人感觉到他的心虚。
“我承认,那是个致命错误,但我们警方也有自己的办事程序。”
“一个致命错误就够了?这就是你们的办事方式?这就是你们那些有力证据的来源?”
……
在 FBI谈判专家连珠炮般的质问下,纽约警员的脸上显出尴尬的神情,不得不承认了自己在工作中的愚蠢举动。
“跟 FBI学读心术”
一开始洋洋自得,盛气凌人的纽约警员为什么会在几句话下就败得溃不成军呢?这还要归功于问话者巧妙的提问本领。
案例中,谈判专家没有和警员进行硬碰硬的对抗,而是通过对已有证据的分析,抓住了警员在工作中的漏洞,由漏洞直指警员办案时态度不认真,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从而得出“证据”并不可靠的结论,一举推翻了警员之前的言辞。
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为几个小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在提问过程中不断抛出重量级的猛料。这些猛料不但让旁听者大呼过瘾,也让警员心跳加速,想要遮掩却越遮越丑,马脚就这样抖落出来,其狡辩和阴暗也被众人看清。
问话的方式有很多种。人们往往习惯采用“直线”提问的方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然而,如果回答者避重就轻,或强词诡辩,提问者便无法得到正确答案。面对这种情况,将你想问的问题拆开来,“曲线”提问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种问话方法不是为了替自己解疑而问,而是为了紧紧吸引对方,让其思考自己的问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所故意向对方提出的,它具有扣人心弦,诱敌深入,以柔制刚,扼喉抚背的效果。
二十世纪意大利知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尤为擅长这种问话方法。法拉奇心思机敏,言辞泼辣,其采访对象往往是各国政要。虽然她的问题都极具挑战性,但凭借着巧妙的提问方式,总能获得出人意料的采访成果。人们将她这种风格独特、富有进攻性的采访方式称为“海盗式”采访。
有一次,在采访越南总理阮文绍时,法拉奇想知道他对自己“是越南最腐败的人”这种评价的看法。为了避免直接提问的失败,法拉奇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表示肯定,并动情地的回忆起了自己儿时家境的艰难。而后,法拉奇又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洗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阮文绍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奢华,已昭然若揭,人们自然也会从他所罗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很多时候,如果直接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方不一定会作答,即使作答,对方也会极力掩盖真相,或者做出利己回答,这样我们就无法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也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显然,这样的问话是无意义的。而如果你将自己想问的问题转化角度和说法,巧妙的将其拆成多个问题来提问,这样往往会使交谈的对方放松警惕,露出破绽,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
“智慧锦囊”
拆解问题,然后一个个抛将出来,这种提问方式可以让对方放松警惕,自暴事实真相。当然,一套万金油式的问话方式无疑是不实际的。在使用这种问话技巧时,需要灵活、善变,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问题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