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孽子》前,我的出发点是错的,但确实被惊艳到。
这本书的主题会被引申到社会问题里,我还没有深刻到这种地步,也没有以想去探讨社会问题的想法去读书。而是品味书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在我个人看来,这真的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写给的是那些独自彷徨街头,在黑暗中奔跑的孩子们,他呈现了那个时代那群青春鸟的生活,虚实结合,让人觉得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人。
我好喜欢他的这部小说,一向看文只喜欢看人物和对话的人,看这部小说时被每一处景物描写打动,被每一处心理描写打动,我知道很多人对阿青拒绝俞先生那一段印象深刻,可我最爱的,是他去寺庙接母亲的骨灰盒回家时,台风将临的那一段景物描写。他的景物描写中有许多细节,而这些细节都让整个景显得更加生动真实,真的非常绝妙。白先生的文笔太好了。
而对于人物的描写,每个人的动作、语气、习惯等都与身份颇为贴切,我第一次如此想知道一部小说的结局却又不忍心直接跳转到结局,然而看完结局,多少有些意犹未尽,无论怎样,我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他们的世界里幸福地生活下去。
从《孽子》看到白先勇写景,从《台北人》体会白先勇写人。
并不是说他在写长篇短篇时有什么侧重点,而是自己的一个看文体会。
能把《台北人》里的人物刻画得这么鲜活,有了虚构出的真实感,得益于他对于人物外貌举止的描写。有时候相由心生,部分人的特性是浮现在外在的,比如踩着高跟鞋挟着鳄鱼皮包的金大班,比如杵着拐杖参加国葬的秦方义,还有风情万种的尹雪艳……这些人物从出场就在描写着他们的外貌,再通过对话情节修饰加深。
像是一本民国群像纪录,有人凄惨有人欢喜,大多主人公都是悲的。有的是因为岁月变迁,风光不在,有的则是因为身世凄惨,执念太强。很能让人共情,无论是写乡愁还是情怨,或是英雄迟暮,或是潦倒困窘,都能从文字中体会到,值得学习啊!
再者或许就是引人深思吧!并不是说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就不能引发思考。其实哪个时代,人性中的善恶都存在着,同样的事换了个环境仍在发生。但自以为白先勇先生本意并不是为了发人深省,起码不是为了写一篇鸡汤文。说到我极其不喜的鸡汤文,不得不说故事塑造上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那就是有人写的故事不是这个时代却适用于这个时代,而有人是这个时代的人,故事却与时代脱轨,比如“我有个朋友”、“我遇到了什么人”之类的,随后一堆大道理甩出来塑造的空中楼阁式的所谓高级感,而不是将立意存于故事本身。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处理方式不得不提,那就是每个结尾的景物描写。要么应景,要么反衬,以景衬托心境,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