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普,辞退员工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就是公司的战略调整。
比如公司把某个产品线砍掉了,或者从某个市场上退出了,或者是与某家公司合并了等等,不管是哪种情况,公司都可能会裁减一些员工,包括那些非常优秀、工作业绩非常好的员工。
在处理这种情况时,一般分成几步走,首先,对于那些得4分和5分的员工来说,公司会尽量给他们安排新的工作,调到其他部门去,因为这部分人是公司的优质资产,绝对不希望流失。
其次,对于3分或部分2分的员工(因为刚刚晋升到下一个级别后,第一次业绩评估可能得2分),如果他们自己能在内部找到工作,也可以让他们在内部流动。
不过,如果有些员工不愿意换到其他部门,愿意拿了补偿金离开,公司也会尊重他们的意见。因为不管是哪种情况,公司都会承担主要责任,毕竟战略调整不是员工的原因导致的,所以战略调整带来的裁员,公司给被裁员工的补偿一般都比较高。
另一种情况是员工表现不好、业绩评估为1分(这部分人不得超过员工总数的5%,实际情况通常都低于这个数)的极少数人。
员工在业绩评估时一旦得1分,他自己是心中有数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在与员工沟通时会很明确地告诉员工,在未来的几个月里有几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改变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或有重大问题的方面,使工作能达到公司的基本要求;二是改换部门,如果员工认为是跟上司合不来,或者与本部门同事合不来,可以调换到其他部门去;三是降级使用,当员工觉得现有的岗位要求太高,而自己无法达到要求时(或者某段时间自己有其他事情,比如正在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可以选择低级别岗位,因为岗位越低,要求自然也越低。不管走哪条路,员工都要表现出认真的态度,承认目前存在的问题,愿意按照公司的要求去改变自己。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员工的表现还是跟以前一样,让管理者和周围的人看不到什么希望,该员工就有可能进入被末位淘汰的行列。
所以,惠普对两种不同类型的裁员是区别对待的,如果是公司战略调整而导致的裁员,责任不在员工身上,而应该由公司承担主要责任,所以公司就要为此付出代价,给员工更多的补偿;同时要承认这是公司的错误,向员工道歉,并想尽办法帮助被裁减的员工:一是帮助他找到更好的工作,二是给员工高于预期的补偿,三是给予他复职的优先权,也就是说,只要公司再招聘相关的职位,该员工有优先权回到公司。这样员工在感情上就容易接受,也会理解:任何公司的经营肯定有周期性,有潮起潮落的时候,公司经营不好的时候只能采取一些迫不得已的措施,惠普也不能幸免。但是制度无情人有情,对惠普来说,裁人的决策是无情的,是非做不可的,但是处理方式可以是委婉的,让员工觉得公司很有人情味,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萧秋水注:联想和百度的裁员,应该借鉴这一做法。)我本人就目睹过惠普的一次战略性裁员,即在惠普宣布兼并康柏之后。当时我是中国区兼并与整合办公室的主任。
2002年5月,惠普正式对外宣布兼并康柏,随之而来的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和裁员。为了让部分关键岗位的员工留下来做一段时间,以便顺利地交接工作,我们设计了一套延期离职流程,对于那些按照公司的要求在未来半年或一年内离职的员工发放额外补偿金。这样被裁员工就会愿意多做一段时间,自己也有充足的时间慢慢地找工作;而对于那些马上被辞退的员工,在接到裁员通知后的一个月内,员工可以带薪求职,即在这一个月当中员工不必来公司上班,但工资照发、电子邮箱照用、门卡照用,可以随时进出公司,私人物品随时可以拿走,对员工给予充分的信任。因为只要员工没有走,他还是公司的正式员工,公司必须像对待正式员工那样对待他们,绝不把被裁的员工假定为会蓄意报复的人或者会偷窃公司财物的人。对于类似的战略调整导致的裁员,惠普的补偿通常会远远超过国家制定的标准。国家规定员工每工作满一年,公司应补偿一个月薪酬,但是惠普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会多补偿2~4个月的薪酬,最多的时候曾经有加6个月薪酬的,而且,惠普的工龄计算方法是进一法,也就是说,如果某员工在惠普工作366天,那么离职时计算补偿金的时间依据就是两年。假定某员工在惠普工作了一年零一个月,同时公司的补偿标准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加3个月薪酬,那么这个员工离职时可以拿到相当于5个月薪酬的补偿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公司认为战略调整是公司的责任,公司要对此负责。这样员工心理上就会舒畅,知道公司已经仁至义尽了。况且,这些人一般都不难找工作,一般的情况是,这边手续一办完,马上就去另外一家公司上班了。作为中国公司的高管之一,我也曾经见识过一次末位淘汰的情形。大概是在2001年的秋天,惠普公司进行了一次末位淘汰。末位淘汰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在被裁员工的名单出来后,被裁员工的顶头上司先告诉他第二天上午(或下午)与公司的某位高管有一个会议,具体谈什么去了才知道(其实很多人事先可能已经预料到了)。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每个员工都会在面谈时收到一套文件,包括裁员通知,包括补偿金的计算,包括公司给他们提供的各种机会和各种服务内容。到了第二天,几组人员同时处理此事,分布在几个会议室里,一般每个小组三个人,两个是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一个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我作为公司的高管负责其中的一个小组。员工进来后,我们按照人力资源部的标准流程、标准说法与员工沟通,首先我们要肯定员工的工作以及为公司做出的贡献,然后告知员工他被列入裁员的范围,接下来就是听取员工的意见。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员工,一个员工在接到裁员通知后正好赶上客户打电话到他的手机上,谈论生意上的事。这位员工说:他正在开会,明天上午一定会把报价单发过去,等对方收到报价后再电话沟通。我当时想,一个已经被辞退的员工还在想着为公司做生意,不管怎么说,这种敬业精神,这种对客户负责的服务态度都无可挑剔。另外一位员工在接到裁员通知后,情绪非常激动。他对我们说:我的业绩不好是事实,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我换了三位上司,每个上司都有不同的要求,我刚适应了这一个人,就又换人了,难道责任都是我的吗?我当时只能表示理解,因为遇到这样的情况的确不能全怪员工,但是,跨国公司是以结果来论英雄的,不管什么原因得了1分都是有问题的。
为了以防万一,人力资源部在进行末位淘汰时事先已经通知公司的医务室,让他们做好准备,以防有些人心理上接受不了,身体上发生紧急情况。另外,公司还花钱请来了心理医生,专门为那些想不开的被裁员工进行心理辅导。这两项安排都是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公司在末位淘汰时,还有一项服务措施。为了帮助员工尽快找到新的工作,公司邀请猎头公司进驻公司一周,在一个会议室里为被裁员工提供咨询服务。被裁员工可以立即去猎头公司那儿挂号,猎头公司也会向每个人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教他们怎么写简历,并把他们掌握的市场上的空缺职位信息与该员工交流,甚至帮他们介绍新的工作。这样员工就能在比较平静的心态下接受事实,并且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一个人在离职后发表对惠普不利的言论,大家都在平静的气氛中离开了惠普。
众所周知,在2004年,国内一家著名的企业也曾经进行了战略性裁员。过后,业界流传着一个说法:“哭着离开××,笑着离开惠普。”有一位××公司的员工在历经了整个裁员过程后,在网上发表了题为《××不是我的家》的匿名文章,透露了该公司裁员时的一些细节:“……
昨天晚上,研究院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有20多位“责任经理”参加,我才清楚了整个裁员过程。3月6日启动计划,7日讨论名单,8日提交名单,9~10日HR审核,并办理手续,11日面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今天就是面谈日。在B座一层的两个小会议室。进去的人,领导首先肯定他过去的成绩,然后解释战略裁员的意思,然后告知支付的补偿金数额,然后递上所有已经办好的材料,然后让他在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上签字。平均每个人20分钟。
被裁的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在面谈之前,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过程中进行的。就这样,那些被裁掉的员工在悲愤的气氛中吞下了公司战略调整带来的苦果,而这一切本来不是他们的错。这样的做法让一些人在痛苦中,甚至是在仇恨中离开了该公司。
尽管很多国内企业都在谈“以人为本”,甚至把“以人为本”当作是企业的核心理念和信条,但是到了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当然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大家对“以人为本”的内涵理解不一样,从上述这种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惠普公司是如何实践人性化管理的。
我一直认为,与跨国公司比较起来,国内企业因为更了解中国的国情,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市场环境中如何生存与发展,所以在经营上都非常出色,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国外同行,所以经营水平成为国内企业在中国成功的关键。但是在管理上,国内企业普遍重视不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制度和体系来,结果是“规定动作”太少,“自选动作”太多,所以当一些企业试图国际化的时候,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了。因为在规范化的世界市场上,经营模式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经验无法复制到世界市场,而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管理水平就成了关键所在,这是国内知名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萧秋水注:!!!)
所以,在我看来,“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喊起来很容易,但落实到行动上就非常难。其实,“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体谅别人的心,能够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在我所接触过的那些已经离开惠普的老员工那里,从来没有听到有人骂惠普,而是到什么地方都说惠普好,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就是因为惠普背后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惠普善待员工,因此员工也善待惠普,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结果。
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个企业不合格的员工换个地方就可能是优秀员工。所以企业可以辞退一个人,但是不能否定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