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案例”
最近,我和炯炯爸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争吵起来。炯炯爸爸认为如果想要孩子出类拔萃,就要从小参与竞争,提前适应优胜劣汰的环境。孩子可以在竞争中不断挑战自己,确立自信,并慢慢学会应付挫折感。
但我却不这么觉得。炯炯只有3岁,提前参与竞争只会让孩子在压力中长大,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无益。孩子得第几名并不重要,快乐才最重要。
炯炯爸爸为了让孩子积极参与竞争,经常“耍手段”。比如跟孩子说:“如果你能比爸爸穿衣服快,就奖励你一个玩具车。”“咱俩比赛,看谁先穿好鞋子,获胜的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如果你得了第一名,我就带你去旅游。”炯炯每次都上钩。赢了活蹦乱跳,输了就泪珠涟涟。这让我心里不太舒服。
到底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孩子成长呢?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呢?
“训练孩子参与竞争”来自:红色摇摇环1楼
我赞成炯炯爸爸的观点。
本来,我也一直觉得没必要逼孩子竞争。但是上次我带孩子出去参加活动,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儿子根本没胆量和别人比。当孩子们要比跳远时,儿子就自动退出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肯定比不过他们的。”他的这句话让我很是担忧。现代社会优胜劣汰,如果孩子这么下去,肯定会被社会淘汰。因此,我们开始让他参与了竞争。孩子现在出去也放得开了,别的小朋友说要比什么的时候,他再也不退缩了。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乐意参与竞争”来自:布布兔斯基2楼
不太赞同楼上的做法。
我是一名早教老师,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乐意被进行比较。有的孩子觉得是否被比较无所谓,根本不愿意配合,甚至会产生抵触。
家长之所以急于让孩子参与竞争,原因基本来自家长之间潜意识的“较量”。比如看到邻居家孩子得了第一,就想我家孩子为什么不行呢?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才导致很多家长只注重竞赛的结果,根本不关心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竞争。
“掌握好度”来自:南宝妈妈3楼
对炯炯爸爸的做法颇有微词。如果让家庭中类似的竞争鼓励过于频繁,甚至每天都以成败论犒赏,孩子不仅会产生过大的压力,还会产生一种错觉:爸爸的爱与我的成绩、能力有关。如果我成绩、能力不足,爸爸就不爱我了。
所以,建议炯炯爸爸在鼓励孩子参与竞争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事事竞争、时时竞争。如果原本有益的竞争变了味道,让孩子偏执,甚至走向歧途,就得不偿失了。
“时机未到”来自:wuqih09084楼
我家孩子3岁时也不喜欢参与竞争,但是到了4岁就开始不断和同龄小朋友较劲儿。比如,谁画的圆更圆、谁能最快把一块冰含化了、谁垒的积木最高、谁扔石头扔得最远……这时候孩子的竞争才是本能的,不可或缺的。孩子在竞争中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学会了与别人相处,学会了面对压力,学会了自信,学会了应付失败和成功。所以,建议炯炯爸爸不要着急,再等等看。至于成败输赢到底意味着什么,还需要孩子慢慢消化。
“顺应孩子的天性”来自:fujingkun5楼
同意楼上的做法,还是顺应孩子的天性最佳,一味地要求争强好胜,不免过于“残酷”。即使孩子在竞争中获胜,也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孩子不可能永远胜利。
建议楼主可以这么劝说炯炯爸爸:“竞争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孩子还小,不能完全理解竞争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对孩子来说,‘竞争’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完成了得到一些鼓励,他就很满意。”
孩子的竞争和大人的不一样,他们大多是在游戏中竞争。家长在孩子成长发育的启蒙阶段需要做的不是插手干预,而是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不应该说“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你比他们强多了”之类的话,应该说“大胆去做吧,我们支持你”。让孩子在鼓励和关爱中慢慢成长。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竞争,以游戏的态度竞争,让孩子明白“不求名次,重在参与”。
综上所述,不管是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都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一味地强求孩子争强好胜不免过于“残酷”,更不能让家庭中类似的竞争鼓励过于频繁。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事事竞争、时时竞争,避免孩子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