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yù释旧憾/情婢感痴郎)
(注忏宿怨:为以前恶行而忏悔。村妪:乡村老太太,此指刘姥姥。情婢:此指紫鹃。痴郎:此指贾宝玉)
在正常的社会里,积德行善未必让你获益,但足可以让你避祸。(文革环境除外)反之,做孽为恶可能获利,但关键时刻必定加灾。王熙凤当年帮助刘姥姥本是无心之举,但最后救她的女儿贾巧(姐)的正是刘姥姥。(虽说做好事必定得好处的中国式故事太低俗)
这里……都知道赵姨娘使了毒心害人,被阴司里拷打死了。又说是:“琏二奶奶只怕也好不了。怎么说琏二奶奶告的呢?”……凤姐此时只求速死,心里一想,邪魔悉至。只见尤二姐从房后走来,渐近床前,说:“姐姐,许久的不见了……”……凤姐刚要合眼,又见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走向炕前,就像要上炕似的。凤姐着忙便叫平儿。
尤二姐来了,把个王熙凤吓了个半死;多亏尤三姐没有一同来。另有一男一女,凤姐不认识,其实,这对夫妻冤魂应该向王熙凤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守备之子,她是金哥,当年你在净虚老尼姑的鼓动下,为了三千两银子害了我们的性命,今天特来看你,别来无恙乎?(事见第十五、十六回)
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怜爱,便叫小红招呼(招待。北方习语)着。
刘姥姥道:“我们屯乡里的人……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的。我想姑奶奶的病别是撞着什么了罢(吧)?”平儿听着那话不在理,忙在背地里拉他(她)……这句话倒合了凤姐的意,扎挣着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纯朴无知的刘姥姥怎么也想不到贾府一下子就衰败了;这正如当今百姓怎么也想不到大唱红歌的薄熙来、王立军突然全进去了。才二十几岁的王熙凤骨瘦如柴、奄奄一息,让刘姥姥大为伤感。注意,刘姥姥与贾母同辈分,此处的“姑奶奶”仅为敬词。
刘姥姥出于善良,一门心思想救大恩人王熙凤,于是脱口而出:别是被鬼魂什么的撞着了吧。平儿赶快制止,但王熙凤比谁都明白自己的罪行,临死前承认了。这一点比贾母强。
对王熙凤来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宝贝女儿。古代的后妈们,常常并不心疼别人的孩子(倒是今天的后妈,受过平等教育、爱心教育,好得多了);正如古代的许多大店,对普通顾客并不热情。王熙凤从不把别人放在心上,现在临死前,她更加明白贾巧的危机。环视整个贾府,也只有平儿尚可托付,但平儿是妾,自顾不及,未必有能力照顾好贾巧啊。
刘姥姥道:“姑娘,你那(哪)里知道……隔了肚皮子(不是亲生的)是不中用的。”这句话又招起凤姐的愁肠,呜呜咽咽的哭起……
巧姐儿……走到炕前……拉着凤姐的手,也哭起来。凤姐一面哭着,道:“你见(拜见)过了姥姥了没有?”巧姐儿道:“没有。”凤姐道:“你的名字还是他(她)起的呢……你给他(她)请个安。”……刘姥姥忙拉着道:“阿弥陀佛!不要折杀我了。巧姑娘……你还认得我么?”巧姐儿道:“怎么不认得……前年你来,我和(向)你要……蝈蝈儿,你也没有给我,必是忘了。”刘姥姥道:“好姑娘,我是老糊涂了。要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着呢……要一车也容易。”
凤姐道:“不然,你带了他(她)去罢(吧)。”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说着,自己还笑。因说:“那么着,我给姑娘做个媒罢(吧)。我们那里虽说是屯乡里,也有大财主人家,几千顷地、几百牲口,银子钱亦不少……姑奶奶自然瞧不起这样人家。我们庄家人瞧着这样财主,也算是天上的人了。”
凤姐道:“你说(介绍婚姻。北方习语)去,我愿意就给。”……巧姐因他(她)这话不好听,便走了去和青儿说话。两个女孩儿倒说得上,渐渐的就熟起来了。
以上描写,是地道的《红楼梦》语言,刘姥姥的话与前八十回并无两样。在动荡社会或专制国家,命运常常更不可捉摸。在这之前,锦衣玉食的贾巧怎能想到会下嫁乡村?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王熙凤怎能想到自己一无所有、死不瞑目并且还要恳请刘姥姥照顾女儿?
王熙凤当然知道乡村也不是净土或乐土,但总算为女儿留下条生路。以她目前的能力,也算是烧高香了。
中国有古话,“升米养恩人,斗米养愁人”,人性有不知足之弊。当年鲁迅先生就深受助人为乐之苦。但是刘姥姥这个人非常好,她知道报恩。知道报恩的人并不是太多。
刘姥姥千恩万谢的说道:“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说着指着青儿说:“他的老子娘(她的爹娘。江南习语)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眼井(北方式说法),种些菜蔬瓜果……尽够他们嚼吃的了……阿弥陀佛……听见姑奶奶这里动了家,我就几乎吓杀了……昨日又听见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吓的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今儿天没亮……我进城来了……一径来到后门,见是门神都糊了(用黄纸或白纸粘贴了门神以表丧事。另,古代或今之农村有贴门神之风俗),我这一吓又不小……”
中国老百姓很知足,并不追求什么民主、自由、法制,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高兴;对他们态度好一些,他们会感恩两辈子。刘姥姥的话,也许带一点夸张,但情感却是真诚的。
刘姥姥便说我们屯里什么菩萨灵、什么庙有感应。凤姐道:“求你替我祷告。要用供献的银钱,我有。”便在手腕上退下一只金镯子来交给他(她)。刘姥姥道:“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铜钱)就是了,那(哪)用这些……”
凤姐明知刘姥姥一片好心,不好勉强,只得留下,说:“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
我虽然痛恨王熙凤,但读到此处却常常为贾巧而笑。我也敛容静心想想:自己在最关键的时刻,能找到能托七尺之孤的人吗?
一曲《白帝托孤》,世人并不只是欣赏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大义,更是对信任与温情的企盼与厚望,尤其当你觉得无人可托付、无情可暖心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