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懂事多了,他有自己的要求和愿望,需要得到家长和周围成人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满足了孩子这种精神上的需要,孩子就会得到愉快的体验,更加信任自己的力量,也更感到周围人们的亲切。所以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是形成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重要方面。
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父母应利用儿歌、故事、电视节目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要生硬地说教。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发展孩子的智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教育方法上,父母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兴趣喜好,按照发展规律办事。
让孩子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在生活中经常有人说:“我恨死别人了。”这种憎恨心理对其自身的不良情绪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在憎恨别人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希望别人遭到不幸、惩罚,却又往往不能如愿。这种失望、莫名烦躁,使人失去了往日那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扰得他心神不宁。另一方面,在憎恨别人时,由于疏远别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言语上贬低别人,行动上敌视别人,结果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以致树敌为仇。而且,今天记恨这个,明天记恨那个,结果朋友越来越少,对立面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会使自己有一种孤独感。这样一来,承受能力越来越差,社会支持越来越少,情绪也会一落千丈,郁郁不可终日。
人生有缘相处,或亲情相依,或同窗共读,或为伍共事,或者结伴同旅,彼此之间,总会有一些磕磕绊绊、恩恩怨怨。为何不以情为重,化解冲突,做一个宽容的人呢?
林肯冲破重重阻碍当上美国总统之后,仍沿用了一个能力很强的死对头任部长之职。幕僚和随从们都十分不解。
“他是我们的敌人,应该消灭他!”大家愤怒地建议。
“把敌人变为朋友,”林肯解释说,“既消灭了一个敌人,又多得了一个朋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宽容者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巨大的智慧,这种胸怀和智慧对他们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做父母的,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胸怀广阔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教会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成功和幸福打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
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够理解对方,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要消除这种现象,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会下棋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刚学下棋时,往往仅考虑自己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而不会考虑别人会怎样。只有棋下到一定水平后,才会考虑我怎样,对方会怎样应对;对于对方的应对,自己应当如何一一应对。如此考虑的回合数越多,个人的水平也会越高。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如此,能够“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能够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设想,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理解能带来宽恕,宽恕能带来和谐。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就应该理解和宽容。
一个不肯理解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理解的时候。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理解和宽容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以及自己的竞争对手。帮助孩子学会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孩子真正学会了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向比自己强的同伴学习,帮助比自己“差”的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也只有通过交往,他们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快乐。
要告诫孩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我们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摆个公平合理。多原谅一次人,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
好心境,也会使自己觉得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讲清楚的。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于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
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缺点,庆贺同伴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等,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谊,分享别人的成功,并使自己也获得进步。
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可以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因为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和神奇,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教科书。很多学者都说过,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水虫鱼无不蕴涵着美的因素。大自然的博大与雄浑可使人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心情愉悦,进而促人产生宽容之心。
所以,如果有条件,我们应多带孩子到郊外,让封闭在钢筋水泥世界中的孩子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另外,尽可能创造条件,带孩子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秀丽的湖光山色陶冶孩子的心灵,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应该利用节假日或周末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玩一玩,这样也算是亲近一下“小自然”,也会对孩子宽容品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帮助孩子战胜和克服嫉妒的心理
德国有一句谚语:“好嫉妒的人会因为邻居的身体发福而越发憔悴。”一位法国作家则说:“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不会有丝毫同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幸运地遇见了上帝。上帝对他说:“从现在起,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邻居必须得到双份。”那人听了喜不自禁,但仔细一想后,心里很不平衡:“要是我得了一份田产,那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要是我得了一箱金子,那他就会得到两箱金子……”那人想来想去,不知该提出什么愿望,因为他实在不甘心让邻居占了便宜。最后,他咬咬牙对上帝说:“万能的主啊,请挖去我的一只眼珠吧!”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嫉妒心态在作祟,为了不使邻居占上一点儿便宜,他丢掉了上帝对他的恩赐;为了让邻居承受更大的痛苦,他宁愿选择自己也受痛苦。这不能说不是人性的悲哀!如果让人类的这种心态恶性循环下去,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将成为嫉妒的陪葬品。
“嫉妒”是指认为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并认为可能会危及自己的利益而引起的忌恨与不满,它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是人类心理中的动物本能性表现。嫉妒心强是心理发育幼稚的表现。有人把嫉妒心严重的人称为“不成熟”的人或“缺乏社会性”的人。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说:“人除了希望自己幸福之外,还喜欢看到别人不幸。”这句话不仅道出人类容易嫉妒的心理,说明社会中有嫉妒心理之人的存在。
嫉妒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而又不太正常的心理,它不同于正常的好胜心和进取心。正常的好胜心和进取心,是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心胸豁达,用心找到自己不如人的薄弱环节,力争创造条件超越别人。具有嫉妒型性格的人,喜欢怀疑,心理压抑;对人嫉妒、疑神疑鬼、以自我为中心,不易相处,固执己见,不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处事刚愎自用,容易急躁。他们经常感到自己某一
方面不如对方,或自己在某一方面受到了侵害——但多数情况是无根据的怀疑。更可怕的是,嫉妒的人常常会采取错误、偏激的行动。
嫉妒的害处很大,对于嫉妒者本身来说,它是本质上的疵点。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一旦受到嫉妒情绪的侵袭,往往会头脑糊涂,停滞不前,甚至丧失理智,处处以损害别人来求得对自己的补偿,以致干出种种蠢事来。嫉妒不仅危害嫉妒者本人,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它还是团结的腐蚀剂。嫉妒具有极大的分化力量,它会使集体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一个班级如果有几个好嫉妒的同学,就会矛盾层出,摩擦不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嫉妒就像一条暗藏在心灵深处的毒蛇,它不仅分泌毒汁毒化自己的心灵,而且还不时地钻出来伤害别人。因此,嫉妒一向受到人们的唾弃与斥责。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帮助他克服嫉妒的性格和心理,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努力:
要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孩子的理智得到较好的发展。
如果家长设法使自己的孩子养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孩子的情感就会不断丰富,心理就会日趋成熟。由此,家长会发现,即使你的孩子对某人产生了嫉妒心理,也会很快被理智的思考所抑制。
要教给孩子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
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创造氛围,让孩子从日常的生活中,从家长的处世哲学中,认识到一个人的才华、能力再多、再强,也是有限的;在大千世界中,“强中更有强中手”,“人人不如己,处处占上风,事事要拔尖”的人,事实上是没有的。因此,如果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也要泰然处之。
要陶冶孩子的“海涵度量”和“气质风度”,使孩子具有博大的胸怀。
一般情况下,有嫉妒心理的孩子,自身都有一定的性格弱点。如与人交往时,喜欢让所有人围着自己转;当不能成为社交中心时,就会发脾气;喜好受人称赞,当听到有人夸别人时,就不高兴;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