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在人生的阶梯上能爬多高,在人生的战场上能够取得多大成就,与他的自信心强弱和志向高低是离不开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而自信心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因此,做父亲的最重要的教子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帮助他树立远大的理想。
把使孩子充满自信和信心当做大事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一个孩子有这样的心态,他就很容易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本来可能有十分的干劲,也只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长此以往,很难振作起来,逐渐会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从外因说,可能是受到的贬抑性评价太多,缺少成功的机会,处境不良;从内因说,可能是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又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孩子在班级中不被重视,在集体中没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或者在老师、家长面前受到太多的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或者受到某种挫折(如考试成绩差)后没有应有的指导和具体帮助,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自信。而后,其表现不佳,又可能招致新的贬抑,形成恶性循环。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
有专家对美国和中国的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美国家长十分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家庭中平等、独立的一个成员相待;孩子的事情由孩子自己做主,家长并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能较好地处理平等与要求、自由与纪律、爱护与严格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形成了美国孩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敢说敢做的性格。
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对孩子“顺从”、“听话”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来说,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发言权、参与权等,父母基本上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甚至孩子的隐私也常常受到侵害:信件被拆开、书包被检查、日记被偷看等,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孩子独立自主精神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不但会延迟进步,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给孩子以信心,就是给了孩子通向成功的一把梯子。孩子可以依靠它,扶着它,一步一步向上,爬向每一个成功的高度。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地前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父母要尊重孩子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物和私有财产,而是独立的人。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沽名钓誉的工具。只有真正尊重孩子,才能使他产生自尊,进而使孩子产生向上的内部动力,得到主动发展。
尊重孩子的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话语。“你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这德行,就不该生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些话应该从家长的语言里消失。
作为家长,切不可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采取爱和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温情、喜欢、关怀、尊重、认可、爱抚称为积极的关注,并把它看做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和自信的源泉。成人的拥抱、抚摸、点头、微笑以及亲切热爱的语言,不仅使孩子感到安全,对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而且能使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信心地、愉快地探索世界。而成人的忽视、冷漠、拒绝、不理会,不仅使孩子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恐惧感和不安感增加,而且会使孩子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种关怀、宽松、平等、和谐的精神氛围,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满足他的正当需要,不以简单、粗暴、严厉的态度对待他。这对帮助他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成人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又要对他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指出他行为中的不足,并且引导孩子积极弥补不足。
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
不少家长常因为孩子年幼而代他们做许多事,帮穿衣鞋、替收拾玩具……如果给他包办过多,孩子就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自信也就很难建立起来。因此,家长不妨视孩子能力的大小,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如让孩子动手收拾玩具、书包及文具,让孩子铺床叠被,让他们洗洗简单的碗筷。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还可使他们从中得到自信,知道有许多事情“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
父母的责任在于怀着一颗期待的心,帮助孩子建立自己每一阶段的适合自己的目标。父母期望过高,目标定得太高,超过了孩子能达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丧失信心;当然,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完成得轻而易举,就会变得轻率和骄傲。
善于发现并时常肯定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活动是十分投入,十分自信的。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并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是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积极培养孩子的专长
每个孩子的天赋是各异的,能力方面也各有千秋。通常的孩子在智力和能力上难辨优劣,但孩子进入小学后,衡量标准就集中在学习分数上,这就使擅长学习的孩子常受表扬,而学习稍差的孩子常受批评,由于学习成绩不如意而产生自卑,丧失了自信,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这种不利的情况呢?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某一专长。从小,孩子的能力倾向便会显露,有的孩子能跑能跳,好于运动;有的孩子爱唱爱跳,擅长文艺;有的孩子舞文弄墨,酷爱绘画。家长的责任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专长,顺势加以引导及培养,促进他在某方面具备其他孩子所不及的专长。这样,即便孩子将来在学习上不佳,也不致因此而灰心丧气,反倒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奋发努力,或许还能干出一定的成就来。培养孩子的专长,孩子就有了一种竞争优势,具有了上进的动力,孩子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自信。
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难想象缺乏自信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自信心十足的孩子。父母能够充满希望地看待未来,充满自信,孩子就会深受感染。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说不出鼓励孩子的话,常常是因为他们自身也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够成功,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自信不仅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更是教育的榜样。
培养孩子还得从自身做起,假如我们家长不能给自己以自信,我们无法想象,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来。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养,做好孩子的典范。
美国家教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抑或在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一直是积极上升的,可以想象其累积效果是十分壮观的。
美国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而中国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长制教育传统,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和训导。在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方面,中国家庭往往比美国家庭有过度保护的倾向。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在广场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从几尺高的台阶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把汗。但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同样在美国长大,为什么中国血统的孩子玩这些危险游戏的很少呢?原因在于中国父母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因而不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父母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让孩子获得胆量不值得,保险系数太低。父母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影响,使他们本来就有的、对这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受到鼓励,因而有理由退缩。
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胆怯的缺陷,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因为性格上的损伤将是终生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这当然不是鼓励孩子随意冒险,这里有一个界限问题。但鼓励孩子有一定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却是十分重要的。
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
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还可以教会人们如何迎接挑战。美国家庭特别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做教练的往往是学生家长;每次比赛,父母都来助阵或服务。许多从中国来读书的学生在学习上名列前茅,但在体育和其他业余活动,如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压力,体育上更是自叹不如。在父母用心呵护下,在对体育普遍轻视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克服心理上的羁绊,奋身向前的确不易。
事实上,孩子在体育项目或其他体力游戏上所锻炼出来的勇气、自信及大胆细心的作风,也会影响到他们日后在事业中的所作所为。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经纪人往往是运动员出身。这不单单是他们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强壮体魄,得以应付高强度的精神紧张,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得天独厚,反应迅敏,自信而有魄力,勇于做决断,理所当然地满足了这项工作的要求。
在知识的培育上,中国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灌输得太多。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这不仅仅在于它并不是传输知识的有效手段,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束缚作用。
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做调研,完成课题研究。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孩子自己解答问题。
这两种教育的效果区别是很明显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几乎都遇到一个问题,当指导老师要求研究生自拟题目时,中国来的学生会束手无策,不断向老师挖情报,以便找出一些线索,否则便不知所措。这里显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所导致的差别。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后代是有头脑、会独立思考的人;但没有自信心的支持,很难培养出真正独立、有开拓精神的人。
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尊重和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需要家长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帮助孩子看见“真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