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仁宗的宠信,陈执中根本不把这样的议论当回事儿,而且拒绝与法司合作调查此案。赵抃看不过去,于是屡次上奏弹劾宰相陈执中,他认为这是关乎人命的大事,决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而且他指出,即使是“女使本有过犯,自当送官断遭,岂宜肆匹夫之暴,失大臣之体,违朝廷之法,立私门之威?果为他人所杀,自当擒付所司,以正典刑,岂宜不恤人言,公为之庇。”赵抃凭此奏请仁宗治陈执中的罪,不要轻视大宋的律法。可是仁宗根本听不进赵抃的话,所以赵抃虽然多次弹劾陈执中却均不起作用。于是,此事落得个不了了之。但是,赵抃没有因此而放弃弹劾这个不学无术、坏事做尽的宰相。于是,时隔8个月以后,他拟出了陈执中的八大罪状:不学无术,错置颠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仇嫌隙,排斥善良,狠愎任情,家声狼藉。论奏陈执中的这八条罪状中,每一条拿出来都够被罢免官职的了,然而仁宗仍然不为所动。赵抃毫不气馁,前前后后上书二十余次,终于使得仁宗醒悟,革去陈执中的宰相之职。
隋文帝晚年“用法益峻,帝即喜怒不恒,不复依准科律”,而偏有一些偏险小人“性爱深文,每随牙奏狱,能承顺意旨”,推波助澜,以求名逐利。而官拜大理少卿而又守法公正的赵绰,却看不惯这些趋炎附势的嘴脸。自然,他也是这些奸佞小人的眼中钉。
大理掌固来旷虽说只是小小的杂役,但却对政治气候非常敏感,很会迎合文帝用法苛严的心理。一次,他写了一封“言大理官司恩宽”的奏疏。文帝非常高兴,认为他是一个忠直体国的臣子,于是便恩准他在早朝时列于五品大臣的行列中参见。
刚尝到一点甜头的来旷,当然不会因此满足。为了谋求高官厚禄,他诬奏大理少卿赵绰滥免囚徒。文帝看了奏章后非常愤怒,指派亲信使臣推问核验。调查后发现根本没有此事,而是来旷为了谋求官职而用欺诈的手段来蒙骗皇上。文帝大怒,要将来旷立即斩首。可是赵绰却以刚直不阿、以德报怨来劝阻皇上不要违法乱杀,来旷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文帝非常不悦,拂袖而去。赵绰因此事几次三番地要晋见皇上,都遭拒见。于是,赵绰谎称“臣更不理旷,自有他事未及奏闻”,文帝这才肯见。
赵绰见文帝仍然怒气未消,于是拜了又拜,口称:“微臣罪该万死。”文帝见状觉得莫名其妙,赶忙问赵绰到底怎么回事。赵绰继续说道:“臣为大理少卿,却连自己的属下都没有教育好,才使得他触犯了陛下,还有臣根本就没有别的事情求见皇上,却假称有事,这种种加起来还不够罪该万死吗?”
文帝听了赵绰一再自责的陈奏后,反而将先前的怒气消了许多,脸色也柔和了许多。独孤皇后当时恰巧也在座,见状趁机对文帝说道:“难闻你有如此忠贞坦荡的臣子。”文帝点头,赐给赵绰二金歪酒,赵绰一饮而尽,文帝随即将金歪也一并赐给他。来旷因此被免除了死刑,随后被流放到广州去了。
赵绰的诚挚正直,赢得了文帝的敬重。从此后他经常被“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前后赏赐万计”。文帝经常开玩笑地对赵绰说;“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
赵绰虽然后来一直没有升迁,但是相信对于“真挚正直,以德报怨”的他来说,有没有高官厚禄并不重要。
感悟做人智慧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吾之有过于人,不可忘也;人之有过于我,不可不忘也。”以德报怨,宽容待人,自可坦然安乐。
17.天道忌盈事不做绝
【原文】事事要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释义】万事都不能做得太绝,要恰当地给自己留些可以回旋的余地,那么,哪怕是造物主也不会嫉妒,神鬼也不会伤害。如果万事都要做得近乎完美,功劳都要达到圆满,那么即使不因此而发生内乱,也会招致外来的攻讦、忌恨。
俗话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赔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
南北朝时期,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临死的时候托孤给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晖、镇北将军檀道济。他显然看错了人,不但没有为国家选择一位出色的继承人,就是挑选顾命大臣时也看走了眼。
太子刘义符继位,为少帝。他不遵礼法,行为荒诞,令人啼笑皆非。
于是,徐羡之决定废掉他。刘义符无德无能,废掉他也不算过分,然而徐羡之等顾命大臣因各怀私心、争权夺位,把事情做得很绝,结果给自己种下了祸根。
废掉刘义符之后,势必要另立新皇帝。按照长幼顺序,这位新皇帝本应该轮到刘裕的二儿子刘义真,但刘义真为人精明,跟徐羡之等人的关系一般,而跟谢灵运等人交好,谢灵运是徐羡之的政敌,于是刘义真就被徐羡之等这些顾命大臣给否决了。
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况,直接绕过刘义真是不可能的。为了不让刘义真成为新皇帝,徐羡之等人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先借刘义符的手,除去刘义真这个障碍。
于是,在徐羡之等人的撺掇下,刘义符把刘义真废为庶人。接着,徐羡之、傅亮、谢晖、檀道济、王弘几人又联合起来废掉了刘义符。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徐羡之和谢晖趁着新皇帝没有即位、自己大权在握的时候,分别将刘义符和刘义真兄弟二人杀死,然后才拥立新皇帝刘义隆。
徐羡之还不放心,为了控制朝政大权,就以朝廷的名义任命谢晖做荆州刺史,掌管荆湘等地的军事,并把精兵强将也分配给了谢晖。待一切布置妥当后,这才派傅亮前往江陵郡迎驾。
刘义隆当时在江陵郡任职,面临着控制朝廷大权、杀死自己两个哥哥的权臣的邀请,他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想做了皇帝以后为哥哥报仇,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到了京城之后会遭遇他们的毒手。
这个时候,司马王华建议刘义隆接受徐羡之等人的邀请去做皇帝。他给刘义隆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这些人并不会立即动手对付他。他们之所以杀死刘义符和刘义真,完全是害怕他们二人日后报复。此外,徐羡之等人并不同心,由于官职相当,谁也不肯相让,就算有人心怀不轨,也因其他人的掣肘而难以付诸行动。
听完这番精辟而准确地分析后,刘义隆放心地前往建康。到了都城后,他顺利地当上了皇帝。当然,他这个皇帝大多时候仅仅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实权。
为了稳住徐羡之等人,做了皇帝的刘义隆对这几位权臣大加封赏,也认可了谢晖的荆州刺史一职,这种温和的做法让徐羡之等人逐渐放松了警惕。
不过在给徐羡之等人高官厚禄的同时,刘义隆也不动声色地安插了自己的亲信。这些人虽然官位不高,却手握实权,有利于稳定他的皇位。
在刘义隆即位的第二年,徐羡之、傅亮把朝政大事交给刘义隆自己来处理,同时徐羡之还请求辞职养老,不过在几位朝臣的劝阻下又留了下来。
经过精心准备,刘义隆开始动手铲除徐羡之等人。为了不让拥兵在外的谢晖先行造反,他借口北伐,调兵遣将,以削弱谢晖的兵力。除此之外,刘义隆还拉拢了王弘和檀道济,认为这两个人虽然附和过徐羡之,但是并没有参与杀害刘义真和刘义符,要区别对待,同时还要利用他们对付即将叛乱的谢晖。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刘义隆发布诏书,将徐羡之和傅亮处死,并发动了针对谢晖的军事部署。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徐羡之、傅亮和谢晖就被一一除掉了。
至此,宋文帝刘义隆由藩王成为皇帝,从有名无实到名副其实,并顺利铲除了杀害自己哥哥的几个权臣。而徐羡之等三人为了个人的权力名位,做事太绝,也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感悟做人智慧
世界上的事情如浮云,循环往复,瞬息万变。所以,为人处世应处处讲究掌握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如此会导致大祸。
18.人情世路应识礼让
【原文】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
【释义】世间的人情变化是反复无常、没有定数的,而人生之路更是坎坷不平的。所以,当人们在人生路上遇到艰难险阻,无法顺利前行时,要学会退一步再谋出路,这才是聪明的做人之法;而当人们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时,也不要过于骄傲,保持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是难得的安身立命之策。
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曾在滑州保卫战中采取“联合抗金”的策略,同许多地方的义军共同打退了金兵的南犯,在滑州保卫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老将宗泽为了再次迎战金军,在开封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并且招募了大批兵马,然后准备从扬州回东京。高宗考虑到宗泽的兵力日趋强盛,身为前朝重臣的他一旦迎回徽、钦两位皇帝,自己的皇位很难保住。因此,他派郭仲苟名义上做东京副留守,实则为监视宗泽。老将军怀有满腔报国热忱,没想到竟会被高宗猜忌,心中难免愤愤不平,失望和气愤取代了报国热情,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刚直不阿的老将每天吃不下睡不安,不久便病倒在床,后因背上毒疮发作身亡。
高宗丝毫没有因失去一员大将而遗憾,宗泽一死,他继而派杜充为东京留守。杜充上任不久,便将宗泽采取的一切抗敌措施废除,他不但拆除宗泽主持修建的防御工事,还刻意打击义军将领。就这样,老将宗泽费尽心血组织的百万武装力量,在一月之间就被销毁得无影无踪。
在东京一切抗金力量土崩瓦解之时,金国再次南犯,统军大将粘罕,英勇无比,率金兵连克开封、大名、相州、沧州等地。宋军节节败退,很快粘罕率金军主力攻打到扬州,高宗赵构仓惶而逃,辗转多处,最终落足杭州。
昏庸的高宗皇帝,不但没有因为这次事件而清醒,反而变本加厉地宠信腐败无能的王渊、康履等人。而护送他到杭州的苗傅、刘正彦等人要求收复河北,他却不加理睬。
于是,苗傅、刘正彦等人一气之下,带领手下将士,举行了武装暴动。在暴动中,他们趁机杀死了无能的王渊,而后带兵直闯宫中,杀了百余名宦官,见高宗说:“陛下赏罚不明,战士们为国流血流汗,不见奖赏,而宦官逆臣不见为国做事,却得以厚赏。宦官王渊遇敌不战,抢先逃走,其同党内侍康履,更是贪生怕死之徒,这样的人居然得到重用,如何服众将士?现我二人已将王渊斩首,唯有康履仍在陛下身边,为谢三军,请陛下将其立斩。”
高宗见行事不妙,只得斩康履而求自保。哪知苗傅等人并不罢休,对高宗说:“陛下,徽、钦两位皇帝尚在,您便登基做皇帝,不知二位皇帝如果回朝您将如何?”
高宗无言以对,只得封苗傅、刘正彦二人为高官。但两人坚持请太后听政,并要求高宗禅位皇太子。
这时,宰相朱胜非出来劝阻,结果仍然没有变化。高宗很难做出决断,但害怕苗、刘二人带人杀入宫中,更无回天之力,于是痛下决断,先解燃眉之急。高宗对朱胜非说:“我应当退避,不过须有太后手诏,方可禅位。”宰相朱胜非因此将计就计,对高宗说:“我曾听苗傅的一心腹说过,他二人虽有赤胆忠心,但书读的不多且生来固执,此时一定无法劝说。所以,陛下暂且禅位,日后再寻找机会铲除二人,方为上策。”
这样,高宗便借太后手诏,禅位皇子,皇太后垂帘听政。此后,国家大事都由宰相朱胜非处理。朱胜非怕引起苗、刘两人怀疑,于是,每日都让他二人上殿议事。苗傅发现高宗仍然在暗中处理国事,便与刘正彦共同提出让高宗迁出宫中。
高宗气愤至极道:“他们也太过分了,居然敢来干涉我的起居……”朱胜非则加以劝阻:“暂时去显宁寺居住也好,这样就不会再遭怀疑,对以后复辟成功来说是件好事。”高宗此时也很无奈,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了。
高宗出宫不久,平江留守张浚等便联络众将发兵讨逆,大举进发杭州。苗、刘两人见大兵压境,没有太多战略经验的他们慌了手脚,于是和宰相朱胜非商议对策,胜非说:“此时兵临城下,要打,没有足够的兵力。我认为迅速改正,方为上策!”二人虽然最不愿走这条路,可是再三思考,仍然毫无办法,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请高宗复位。高宗复位后,苗、刘二人自然性命不保,不久此二人被杀。
在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朱胜非劝高宗采取适当的退却,禅位于太子,不但保住了性命,还为以后的复辟做了铺路石;在时机成熟时,高宗又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不难看出,这种退却的把握是相当有度的,虽然失去了暂时的身份地位,却为赢得最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感悟做人智慧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恭、礼让,谁都不能处处占上风,事事都顺心如意,所以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或重要性而事事都要露一手。会处世的人应该知道在难行的地方退一步,在路窄的地方给别人留一点余地。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才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善策。只有做到这点,人生道路才会少一些崎岖坎坷,多一些顺畅。
19.心体光明念勿暗昧
【原文】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