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后院楼上传来悠扬婉转的琴声。这琴声似流水潺潺溪涧,又似微风拂过春皱的水面;似骏马奔驰原野,又似惊涛拍岸……原来这是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所奏。卓文君一向爱慕司马相如的相貌和才华,于是故意在司马相如到来之后弹奏一曲向司马相如表达爱慕之心。司马相如一下子停止了说笑,倾耳细听起来。此时的司马相如感到自己碰到前世冥冥注定的知音。琴声让他不仅忘却了眼前的一切,而且使他在情不自禁中忘却了自我。司马相如乘着酒兴,弹了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爱意。就在这音乐的交流与碰撞中,他们遂定终身。卓文君当夜私奔到司马相如处,两人一起逃回成都。卓王孙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发誓不准他们返回家,不给他们一分钱。
卓文君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才发现,她的夫君虽然名声在外,但家中却很是贫寒,用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只好返回临邛,硬着头皮托人向卓王孙请求一些资助。不料,卓王孙破口大骂,将他们蛮横地拒之门外,并且让来人带话让他们永远不要回来。
夫妇俩心都凉了半截,可是到底他们都有才,很快想出了一个“绝招”。第二天,司马相如把自己仅有的车、马、琴、剑及卓文君的首饰卖了一笔钱,在距卓府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开了一个小酒铺。司马相如穿上伙计的衣服,撸起袖子和卷起裤腿,像酒保一样,又是擦桌椅,又是搬东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卓文君则粗布衣裙,忙里忙外,招待来客。酒店刚开张,就吸引了许多人前来目睹这两位远近闻名的落难夫妇。司马相加夫妇一点也不感到难堪,内心倒很高兴,因为这正好有了一部分收入,而且还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给顽固不化的老爷子点颜色看。卓王孙在临邛县也是有头有脸的一方士绅,哪里允许临邛县的父老乡亲在他背后指指点点,戳着脊梁说笑话呢?这让卓王孙很伤脑筋,撒手不管不闻不问吧,闹得满城风雨,耳朵根子实在不得清闲,去管他们吧却又磨不开面子。正在他左右为难、一筹莫展之际,有几个朋友劝卓王孙说:“俗话说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令爱既然愿意嫁给他,就随她去吧。再说司马相如毕竟有相当的过人之才,而且还是县令的朋友,尽管现在贫寒,但凭他的才华,将来一定会有出头的日子,应该接济他们一些钱财,何必与他们为难呢?”
这样一来,尽管卓王孙气歪了胡子,但也万般无奈。只好借着这个台阶给自己下了台。于是送给司马相如夫妇仆人两名,钱财百万。司马相如夫妇大喜,带上仆人和钱财,回成都生活去了。
生存之道
对于那些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来说,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尤其是对于那些爱慕虚荣的人来说,这就是其一大弱点。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抓住对方的这一弱点,并适当地加以利用——巧打对方名声之牌,或许就能收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生存之道84
取之有道,取之有术
《战国策·魏策》文曰:“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先给予他人或先不取之,是为了给最终之取创造条件或环境。其追求的是“取之有道,取之有术”。
东汉末年,受北海孔融之约,刘备兴兵去救陶谦时,暗中自忖道:“本来陶谦是向孔融求救的,可孔融却激我前往。我既然带兵而来,扮演了角色,就要设法充当主要角色。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我再也不会干了。”于是,兵至徐州城外的时候,刘备率大将张飞杀破重围来到徐州城下,俨然以三路兵马总代表的身份出现,欲入城与陶谦共议破曹之计。
徐州太守陶谦见刘备突破重围来到城下,急忙令人开门放入,并设宴款待。席间,陶谦取出徐州的牌印对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五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匡扶社稷。老夫已年迈,情愿把徐州让给你,切勿推辞。我随后便申奏朝廷。”刘备心想,如果我得了徐州,足可以独树一帜,当然要比在平原强得多。但是,我现在是代表救兵来商议破敌之计的,若就此接了徐州,清州田楷、北海孔融必说我不义,纵然得了徐州,今后我如何在此立足?想到这里,刘备就推辞说:“备虽汉室苗裔,功微德薄,现为平原相还怕不称职呢,又怎敢望徐州?今天我带兵来此,莫非是疑我有依势吞并之意?”陶谦说:“玄德多虑了,我这可是实情啊!”刘备说:“公虽是实情,可天下人会怎么看我刘备,倘若如此,我这不是重演袁绍图取冀州的故伎了吗?此印备断不能受。”陶谦见刘备执意不纳,便把牌印收了起来,和刘备共同商议破曹之策。
当城外曹操因巢穴被捣,不得已撤兵后,陶谦把城外前来支援的田楷、孔融都请到徐州城内。宴毕,陶谦当众说:“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汉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甘愿乞闲养病。”陶谦说完这席话,心想,这回刘备总该同意了吧,我当众让印给他,可以洗去他的不义之嫌。刘备见孔融等人在侧,心想,这次来徐州,是孔融约我而来,我若取了徐州,孔融往哪里摆?于是便开口说:“孔文举令备来徐州,是为义而至,今若无端据之,于理不通啊!”意思是说,我不是不可以领徐州,但你们要寻个名正言顺的名堂才是。陶谦是个诚实的人,哪知道刘备的心理活动,只是一个劲地相让。刘备佯推诿说:“公既执意相让,为什么不把徐州让给袁术?他是四世三公之裔,兵据寿春,离徐州又近。”孔融在一旁见状,插话说:“袁公路乃冢中枯骨,何足挂齿。今日陶恭祖既然让州与你,是天赐之机缘,如若不取,恐他日后悔也。”
田楷在侧始终一言未发,虽然他未发一言,但是在心中却把各自的用意看了个清楚。他想,陶谦让徐州是真情,刘备不纳徐州是假意,孔融插话道白是眼热刘备的好机缘。如果刘备真的没有纳徐州之心,为什么建议让给袁术而不建议让给在座的孔融或者我呢?这时,关羽、张飞也极力劝刘备接纳徐州,刘备又强调说:“吾无端取此州,你们这不是要陷我于不义吗?”孔融见刘备一直未开口建议把徐州让给他,也明白了刘备的心思,只好与田楷带兵而回。刘备应陶谦之约,在徐州城外的小沛屯驻兵马。
不久,陶谦病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说:“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望明公可怜汉室城池,接纳徐州牌印。”刘备心想,我所以不带兵回平原,暂居小沛,为的就是这天。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代领徐州了。想到这里,他未急着答应,却又叮问一句说:“君有二子,为什么不把基业传给他们?”陶谦说:“吾有二子,长子商,次子应,其才皆不堪任。我死后,望公常常教诲他们,千万不可委他们以任何州事。”说罢,以手指心而亡。刘备见徐州之任非他莫属,又向州中官吏谦辞一番,诸吏知陶谦临终将州事委以刘备,哪个会说出二话,一致拥立刘备统领州事。这时,刘备才答应下来。
在领取徐州这件事情上上,刘备先为自己创造了必得徐州的优势,然后又假意推让,在谋取徐州的同时,把自己的威信也树立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心中的韬略,真的是深不可测。
生存之道
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聪明之人在想得到一件东西时,不会去强取豪夺,而是先与之而后取之。他们会采取退让之策,一让再让,不断地为“取”创造有利条件。待时机成熟之时,便心安理得地“取”下,还能让别人为其谦逊感到敬佩。这才是“取之有道,取之有术”。
生存之道85
宽容待人,利人利己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做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宽容待人,不仅利人,更利己。
在一次宴会上,楚庄王命令他所宠爱的美人给群臣和武士们敬酒。傍晚时分,一阵狂风把灯烛吹灭了,大厅里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是谁用手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把那人系帽子的带子扯断,然后来到楚庄王的身边,向他哭诉了被人调戏的经过,并说那个人的帽带被扯断,只要点上灯烛,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谁。
楚庄王听后不以为然,他安慰了美人几句,便向大家高声说:“今天喝酒一定要尽兴,谁的寇缨不断,就是没喝足酒。”群臣众将为讨好楚庄王纷纷扯断冠缨,喝得烂醉如泥。等点灯时大家的冠缨都断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调戏她的那个人,也无从下手了。
三年后,楚国与晋国开战。楚军有一位勇士一马当先,总是冲在前头。
楚庄王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勇士回答说:“末将该死。三年前我在宴会上酒醉失礼,大王不但不治我的罪,还为我掩盖过失,我只有奋勇杀敌才能报答大王。”
在这个事件中,楚庄王听说有人调戏美人,而且他的帽带被扯断,是可以查出谁犯了错的。但楚庄王在这件事上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因为他认为酒醉失礼是难免的,所以不想追究下属的过错,故意让大家扯断冠缨。楚庄王的宽容大度后来得到了应有的报偿。他的这种宽容,是一种富有的远见的胸怀。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事纠葛,牵丝攀藤,盘根错节。世态百味,酸甜苦辣,难以胜数。人际关系中,有时发生矛盾,心存芥蒂,产生隔阂,个中情节,剪不断,理还乱,当何以处之?做大事者要有容人之量,这样才能有人与你共享,为你效劳,你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北宋有个叫韩琦的人,曾同范仲淹一道共行新政,北宋时长期担任宰相职位。
韩琦在统帅部队时,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一走神儿,蜡烛烧了韩琦的鬓角的头发,韩琦没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佩服,按理说,侍卫拿蜡烛照明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韩琦责备几句也是应该的,即使不责备,挨烧时“哎呀”一声也难免。可他不但忍着疼没吱声,发现侍卫换人了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其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骂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尽职尽责。而且韩琦统帅的是一个大部队,事情虽小,影响却大,上上下下一知晓,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统帅卖命呢?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的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了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是都有一定的时数的,该有时它就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这番话说得很到位。玉杯已经打碎了,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责骂、痛打一顿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而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感激涕零,恐怕给他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了。
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他所担任的责任重大,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世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
韩琦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还是用他自己的话来回答吧:“天下之事,没有尽如人意的,一定要学会忍。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君子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
这就是韩琦处世高人一筹的秘密。从根本上说,韩琦已经把宽容的精神作为立身之本,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能宽容同事的缺点,容忍部下的过失,也能容忍小人。他对社会看得很透,知道小人到处都存在,他不回避小人,主张以君子的姿态诚恳地去待小人,以正压邪。即使是小人捣鬼,也用不着耗神费力去和他计较,最好是不理睬他,让他自讨没趣。所以,韩琦办起事来总是那样得体,让人赞叹。
生存之道
宽容是一种美德——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己之心恕人。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是对生命的洞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上的智慧。学会宽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与人计较,这样才能安身立命。
生存之道86
忍一时小节,在大处获胜
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它可能是一种平白无故的批评,也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指责,它可能来自于同事和朋友的误解,也可能是出地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小节不忍,则很容易把事情弄坏,甚至把好事办成坏事。
清朝的张之洞即深谙此道,他不仅善于委曲求全,还深刻理解“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所以他常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逞一时之强,而是委屈自己适应现实的需要,等到为自己积累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实现自己的想理,从而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在张之洞的一生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坚持己见,敢于以硬碰硬,不向异己屈服,但他毕竟是个满腹韬略的人。他善于因时顺势,目光长远,能屈能伸。
他在与政敌打交道时,尤其如此。尽管他与李鸿章早有嫌隙,在政见上多有不同,但他同时也深知:李鸿章始终不服自己,多次在人面前贬抑自己好大喜功。他认为,李鸿章毕竟位高权重,自己如果一味地同他僵持,两人之间就会由嫌隙转化为比较大的矛盾,那样不但对自己的前程不利,对国家也没好处。于是他想在不涉及重大问题的前提下,自己还应该对李鸿章虚与委蛇,尽量不贸然得罪他。所以他在李鸿章母亲八十大寿时就送去寿文,李鸿章本人七十寿辰时,他更是三天三夜几乎没有睡觉,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寿文送给李鸿章。在寿文中,张之洞极尽能事地推崇李鸿章,他赞扬李鸿章文武兼备,既饱学博识,文才盖世,又运筹帷幄,统领千军万马,镇守着祖国边疆;夸李鸿章是兴国栋梁,内掌海军衙门大权,外管外交事物,不愧为安国重臣;还赞美李鸿章德高望重、勤于国事,美好的品性深得天下人的敬佩。这篇约五千字的寿文成为李鸿章所收到的寿文中的压卷之作,琉璃厂书商将其以章行本付刻,一时洛阳纸贵。张之洞对李鸿章的这种人际关系处理,包含着深刻的自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