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与人交往时,不可以为了某个目的而装出真诚,这是一件让人十分反感的事情,会让人觉得虚伪。真诚要发自内心,这样别人才会感受到你的真诚。待人真诚要表现在行动上,用行动表现出你的真诚,真诚才是最真实的。能真诚待人的人,不仅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也会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在待人上要真诚,在做人上要诚实。
所谓“诚实”,就是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说假话。诚实做人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也是做人应有的本分。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着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宋真宗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试题却是自己十天前刚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可以改换其他题目。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在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里的大小官员们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没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通过这两件事,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真宗也更加的信任他了。我们由此得知,诚实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基本准则。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
当然,忠诚老实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但与虚伪的人犯错误的性质是不同的。诚实的人犯错误,是由于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的不足造成的,而虚伪的人犯错误则是由于做人不够诚实,完全属于道德品质的问题。
诚实做人,就要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做人做学问的正确态度。
一个诚实的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言行要诚实,感情要诚实,做事要诚实,往来要诚实。一个诚实的人,到什么时候都是不会吃亏的。诚实的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的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有句话说得好:“虚伪失灵魂,诚实值千金。”这句话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诚实守信,不说谎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言行一致。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
生存之道
真诚待人,不但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友谊与感情,还能在真心对待他人的同时,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和支持。这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轻松愉快,还有助于成就自己的事业。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段路途里,我们必须做个诚实的人。一个诚实的人,才能坦然地面对一切,而无所恐惧,无所愧疚;才能广结善缘,拓展生命的广度。
生存之道76
舍利而取义,有义才得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认为,人的一生,生很重要,义也很重要,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义则重于生。
人虽然都追求财富,但是却不能获取不义之财,而要靠头脑和双手光明正大地获得财富。这才是做人之道。
战国时期,田稷在齐国为相。三年后,退休还家,把成箱成箱的黄金献给母亲,以尽孝心。母亲看到这许多黄金,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怒气冲冲地质问田稷,说:“这么多的金子是怎么弄到的?你才为相三年,怎么可能积攒下这么多的俸禄?可见你居官不能清廉自守,这叫我很失望。你这样做,对国家不是忠臣,对我不是孝子。不义之财,我不准你拿回家来,你赶紧回去,把你非法所得的财物上交给朝廷!”
田稷听了母亲的话,十分惭愧。于是,他先向母亲承认了收受贿赂的事实,而后将那些金子退还给属吏,接着又主动到朝廷去请罪。
齐王很是钦佩田稷,不但当场宣布对田稷免予处罚,还重新任命田稷为相,并且派人给田母送去许多黄金,以资奖励。
见利而忘义者忘本求末,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也不会为人称道,田母就是深明此理,才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做个忘本求末的人。
清朝年间,纪晓岚与和珅之间行成了鲜明的对比。纪晓岚头脑灵活,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和珅也是聪明圆滑,却贪污腐败。和珅与纪晓岚是死对头,却又都是乾隆的爱臣。据史料记载,和珅被抄家后,他的财产比乾隆皇帝的都要多很多,多得让人触目惊心。和珅的财产都是从何而来?和珅曾担任中堂、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官职,由于他身居要职,加之有许多有求于他的人,也给他送金银珠宝,致使他家有万贯。但是他最终还是被抄家了,这便是和珅贪得无厌、不义的下场。
而纪晓岚却为人正直,不贪不收,不但博得乾隆皇帝的喜欢,而且也深得嘉庆帝的喜爱。纪晓岚病故后,嘉庆帝命散秩大臣德通带领侍卫十名,往奠茶酒,赏银五百两治丧,谥号“文达”,并亲自撰写祭文并御赐碑文,高度评价了晓岚的一生。
义者,道也,有道之人无人不敬之、爱之。
关羽是个为人忠厚、讲义气、重感情的人。在桃园三结义中与刘备、张飞结成生死兄弟。
曹操攻陷下邳,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同时也不违背桃园结义的誓言,保存实力,东山再起,无奈投降了曹操。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很是丰厚。不久曹操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后来,官渡之战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报答了曹操的大恩之后,就去投奔刘备。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找到了结拜义兄刘备。可见他对刘备是忠义之至。华容道上又义释曹操。武圣关羽,不愧是义气之人的代表。
宋朝大将军曹彬听从陈抟老祖的善言,每逢战事,从不胡乱杀人,有将士要求屠城报仇,他都否决,并下发钱财遣散俘虏。宋高祖要其攻占江南,他因不忍生灵涂炭,称病不出,众将士来看望他的病情,曹彬说:“克复江南之日,如不枉杀一人,我的病也就好了。”众将士立即焚香立誓,绝不枉杀一人。江南百姓闻听此事,都用大碗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的军队,于是,江南不战而胜。这便是行仁义而得仁义报的最好写照。
生存之道
义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行仁义事,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聪明之举。为人处世,必须要正大光明,正直不曲,大大方方,光明磊落,有情有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以德服人,善待他人,才会得他人之仁义。
生存之道77
与人为善,必得善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信条被普遍信奉。儒家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多行不义,必自毙”;佛家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道家讲“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一个人如果坚持向善、行善,最终总会得到他人善意的回报、社会的肯定和褒扬;反之,一个人如果只顾利己而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必定会为社会舆论所不齿,作恶多端更是难逃法律的惩处。
当然,人世间善与恶的结果,也正如其他事物的因果关系一样,有时候并不是一下子就显露出来,其中会经历种种变化、曲折,甚至较长的过程。但只要种下前因,就必定要显露出结果。
春秋时晋灵公荒淫无道,他的所作所为与一个国君的身份相违背。大臣赵盾为此多次劝谏,晋灵公很反感,暗中派刺客刺杀赵盾。由于刺客被赵盾的勤奋爱国所感动,最后自杀而死。
不久,晋灵公又设宴招待赵盾,暗中埋伏士兵,打算趁机杀死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知道了这件事,赶忙跑到宫殿,扶着赵盾退下。灵公唆使一条狗来咬赵盾,提弥明把狗杀死了。这时埋伏的士兵也已发动,提弥明在冲突中战死。赵盾最后被一个侍卫救了。
当初,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曾经在翳桑住宿,遇到一位叫灵辄的人。赵盾见灵辄饿得非常厉害,就过去询问。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赵盾就拿出粮食给他吃。灵辄吃了一半就不吃了,赵盾问他为什么。灵辄说:“我在外面给人做了三年奴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活在世上,现在快到家了,请允许我把剩下的一半带给母亲吃。”赵盾让灵辄把食物都吃完,又另外为灵辄准备了一小筐食物和肉,让灵辄带走。
后来,灵辄进宫做了灵公的侍卫。在灵公要杀赵盾的紧要关头,灵辄倒戈相向,抵挡追来的士兵,帮助赵盾脱离了险境。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就是那个在翳桑挨饿的人。”
赵盾的获救就是善有善报的结果。如果不是因为当初他的善行,救了灵辄,灵辄也不会在关键时刻倒戈相向救赵盾。所以,做人平时多行善事是没有错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曾受你恩惠的人就会给予你一定的帮助,让你摆脱困境。
虽然善有善报,但是好人行善是不求回报的。因为,能够超脱自己躯壳向别人伸出帮助之手,是一种永恒的快乐,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范仲淹是我国宋代着名的文学家,他在做学官期间,经常把自己的薪俸拿出来资助那些穷苦的读书人。有个姓孙的秀才来拜访他,范仲淹见过之后,很关心这个才气过人的年轻人,于是送给他一些钱。第二年,这位孙秀才又来了,经过询问得知孙秀才要照顾母亲,所以没什么时间读书。于是,范仲淹为成全孙秀才读书之心,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学职。知道机会来之不易的孙秀才学习非常刻苦,日夜抓紧时间读书修业,并且行为谨慎,严于约束自己的举止,因此很得范仲淹的赏识。
一年之后,因职务调动,范仲淹离开了那里,而孙秀才也结束自己的学业回家了。十年之后,范仲淹听说在泰山脚下有位天下闻名的先生教授《春秋》,学问和修养均受到人们的赞誉,而朝廷也慕名把这位先生请到太学来当老师,于是前往拜访,才发现原来这位先生就是多年前家境贫寒的孙秀才,心中也大是欣慰。孙秀才频频致谢,感谢范仲淹当时的帮助与成全。
我们应该像范仲淹那样,有一颗仁德之心,处处以善为本,长存诚挚爱心,乐于成全他人。要知道,成人之美,自己也美。
生存之道
我们要做有德之人,因为有德之人,助人为乐,自己也会快乐;与人为善,自己也会有善报。积善即是积智慧。“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够帮助别人,不但是件快乐的事,也是在帮助自己。
生存之道78
交朋友当交心,功利面前要当心
能真正理解朋友,为朋友着想的人,才会赢得朋友的尊重和友谊,这样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朋友之间想相处和睦,重在交心。
一提到管仲和鲍叔牙,就会马上想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令人艳羡的友谊呢?因为他们心中有大义,他们之间能相互理解。他们成为朋友交的是心,而不是利。
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老母,鲍叔牙知道后就拿钱出来找管仲一起做生意。管仲知道朋友心中的好意,也不多推辞。赚了钱后,管仲拿的比鲍叔牙多,鲍叔牙也不多说什么,他知道管仲贫穷,并不是贪财。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感慨地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管仲与鲍叔牙是交心的朋友,不为利往,却能得利。如果管仲与鲍叔牙相交是为了钱财利益,那鲍叔牙还会真诚待管仲吗?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两个人各奔东西,但不曾忘记朋友之义。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小白当上齐国国君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因为记恨着当初管仲射杀他的事情,而不愿任命管仲为宰相。鲍叔牙却说,只是因为当时各为其主,不能怪罪管仲。最后,小白让管仲当了宰相,鲍叔牙甘愿在管仲手下做事,两个人共同辅佐小白。
如果鲍叔牙为利益而结交管仲,在一起做生意的时候,他就不会让管仲少拿成本,多拿利润;在一起打仗的时候,他就不会为管仲解释,管仲是为了照顾家中老母才缩到队伍的最后面;在小白想任命他为宰相的时候,他就不会推荐管仲可当此职。
用心交朋友,才能明大义,不被利益所蛊惑,才能福泽后辈世人,才能被后世所称颂,流芳百世。用利交朋友,就会把朋友之间的义抛却,很容易见利忘义,让自己陷于一种不仁不义的境地。
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从表面看出谁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如果我们选择的不是真正的朋友,结果就有可能会受到伤害。
北宋的时候,王安石实行新法,任用了吕惠卿等小人,而排挤司马光等保守派。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说:“忠诚可信的人,在你当权时,虽然说话难听,让你觉得很可恨,但以后你一定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而那些谄媚的人,虽然表面上顺从你,让你觉得心情很愉快,一旦你失去权势,他们当中一定会有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出卖你。”
果然,王安石被罢免了相位后,吕惠卿当上了宰相,他与王安石交恶,甚至企图将王安石置于死地。完美地验证了司马光的话。
相比而言,晋国大夫中行文子就比司马光聪明得多。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我们应赶快离去。”果然,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献给了晋王。
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