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感受冷暖,也能感受悲欢,但是,在感知历史的巨大变化时,我们常常会变得迟钝、犹豫。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的广播中断了正常节目,紧急插播这条新闻,结果很多听众打去电话抗议,因为他们没能知道当地的橄榄球赛究竟是哪个球队赢了。很多中国人也是在2008年10月之后才感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不少企业家谈道,自己从乐观到悲观的转变,就是在2008年国庆节前后。国庆节之前,大家还觉得形势大好,国庆节之后,好像灯突然被拉灭,一下子找不到北了。可是,美国金融危机并不是在2008年10月才爆发的。2006年年底,美国的房价已经开始下跌。2007年年初,一批发放次级按揭贷款的房地产金融机构纷纷破产。
2007年8月,各国央行联手救市,向银行体系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试图消除市场上的恐慌。到这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这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了。然而当时绝大多数中国的学者和官员仍然认为那只是发生在美国的事情,对中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经历了急剧的下滑,但到2009年年初,就开始出现反弹的迹象了。全世界的汽车都卖不出去,生产汽车的企业一家家倒闭,中国居然能在2009年卖出1 300多万辆汽车,还把别人生产汽车的企业都买过来了;全世界的钢铁产量都在下跌,唯独中国的钢铁产量逆风上扬;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都已经破灭,唯独中国的房价一涨再涨。不是说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吗,怎么这么快就离我们远去了呢?
自序2008年,两位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格夫(Kenneth Rogoff)和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写了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这次不一样了:过去800年来的金融危机》。在这篇论文中,他们发现了一个规律:金融危机的到来首先表现为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带来经济衰退,然后为了防止经济下滑,各国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但最后的结果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增加,主权债务风险大大提高。有趣的是,每一次当银行危机刚刚平息,主权债务危机尚未到来的时候,由于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暂时发挥了作用,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人们都会产生一种幻觉:这一次可能跟上一次不一样了,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似乎没有那么严重。遗憾的是,当我们认为这一次不一样的时候,很可能是我们看错了。我们之所以看到了V形反弹,或许是因为我们站得太近,如果我们退后两步,看得更广,或许,我们就会发现,V的后面还跟着V:全球经济仍然存在着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们正走在悬崖峭壁的边缘,但是,山中的浓雾让我们看不清楚,我们还以为自己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当太阳出来,迷雾散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离悬崖的边缘只有数尺之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或许,这一次的确不一样了。人不能两次迈进同一条河流。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会出现巨大的转变。巴菲特说过,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没有穿泳裤。如今,全球经济退潮了,放眼一看,大家都没穿,全球经济都没有穿泳裤。过去20多年的黄金经济增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或许,只有爆发一次科技革命,才能真正拯救全球经济。但我们至今仍然无法知道,哪一个产业才是未来的主导产业。美国经济将经历长期低迷,美国家庭将被迫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大腹便便的美国消费者不得不痛苦地减肥了,但这又会对全球经济带来影响。一旦美国的消费减少,全球市场上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需求缺口,而这将迫使中国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过去20年,有两个火车头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一个是全球化,另外一个是城市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出口进入一个漫长而漆黑的隧道。全球化的列车晚点了。展望未来20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是城市化列车。城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楼房和道路的建设,而且意味着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重新配置和优化,更多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市,服务业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政府的政策将从片面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变得越来越关注社会公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中国有句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的改革还没有走到九十里,我们可能刚刚走完五十里,忘记曾经有过的成绩,警惕仍然熟悉的“经验”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何帆
2010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