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木匣子并不大,这么多信件,长年累月存下来。
你们看看这木匣子还剩下多少药瓶?”王惠惠说道。
“回太太!里面只有三瓶!”苏蓉蓉回道。
苏蓉蓉明白了,这木匣子小,里面定然放满了各种药瓶。被人临时换包,那些信件应该是来不及处理掉。便藏在木匣子中,而原本药瓶肯定也还在西院。
“回太太!奴家知道这里面原本东西去哪了!西院里有口枯井,之前死人都丢在那里面。后来怕丢多了尸臭引来注意,就趁夜运出府去。”苏蓉蓉说道。
管家立刻差手下去查看挖掘尸体地方,让人带火把下到井底仔细找找。
过一炷香时间,从井里里拉上来一个包裹。包裹正是下井小厮身上穿衣服,众人打开一看果然是一些药瓶。
“那些女人你打算作何处理?”王惠惠问管家。
她了解管家不会老实听她话,把女人发卖给人贩子。
因为捞不到一点好处。
管家把之前准备给苏元良说辞,说出来。
“嗯!就按你说的去办。她若做什么,必然会引起村里百姓注意。”王惠惠说道。
“太太这信也可能是给西院管事身边小厮写的。”红莹说道。
苏梓清刚刚躺在王惠惠怀抱里,也偷瞄一眼。
那么苍龙有劲、龙飞凤舞文笔,可不像女子会练习书法,更像是男人写出来。
而只有短短两个字,说明这个男的性格沉默寡言。
而每一封都被保存这么好,说明收信人是个女人,还是一个爱慕写信之人的女人。
一定是因为昨天晚上事发突然,女子来不及处理这么多信件。便藏起来,但是藏哪里不安全。唯独藏到西院管事房间。
这个女人一定是经常出入管事房间,当然也可能是偶尔一次刚巧瞧这管事藏木匣子。而且那样话,管事藏木匣子地方一定是固定地方,暗格内。
若没有暗格,西院管事藏木匣子地方可就多了。他可能随时换地方藏,那样这个女人就是经常出入管事房间,对其藏着地方非常清楚。
才能在短时间,把东西藏好。
等等!她差点把自己绕糊涂了。
昨天娘亲带人来那么匆忙,是等到苏老道也就是她未来便宜师傅到后,才召集人马前去西院拿人。
先前可是一点没有透露出去,连管家都不知晓。
苏梓清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大约画面。
娘亲带人赶来,西院管事毕竟在府里窝盘旋多年,手上自然有人来通风报信。
可能娘亲在路上耽搁时间,或者便宜师傅刚到,就有人前去报信。如果这么早报信,那么她们住院子里出现叛主的奴仆。
这个可以先放一边。
也可能是在赶去路上,有人瞧见,去通风报信。
无论是哪种情况,西院管事的到消息后,自然会先把这些药品藏好。
这是管事孤身一人作恶情况下,没有帮手没有上家。
如果西院管事和女子是一伙,他藏好后或者藏药期间都会差人去通知女子知晓。
从这些信被慌忙藏下,这种推理不成立。
那就是这个女子藏很深,连管事不知道。很有可能各位其主,这些人藏苏府有什么目的。
而且这个女人显然不会武功,或者就只会点皮毛。
如果是这样先天条件,又对西院管事房间很了解。
经常出入房间,只有两者。一者深受管事喜爱;另一者奴仆。
而按照苏蓉蓉说辞,西院做事就只有那几个女人。而其中一个女人便是苏蓉蓉,显然她并不能经常进管事房间。
她先前说辞一联想就知道,在后院安静干活类型。
还有一个经常挨打存在,被娘亲收下来打扫庭院。
这个女人如果是收信的人也很有可能。她经常挨打,她既然安静干粗事活为什么会经常挨打。
而且昨天情形来看,似乎很多人都打过她。
如果她刚巧看见那么一次管事藏东西,或者听见某一个受宠女人谈论。
等等!
她差点忘记这茬!
信!
女人既然深爱给写信之人,那么她一定容忍不了其它男人触碰。
苏梓清想起女子昨天说话。
“太太!奴婢被家里人卖进府前,是黄花大闺女。后来被老爷宠信几日后,老爷就忘了奴婢这个人。
再后来西院里人渐渐多起来,管事说要按照宣平侯府规矩来办。就将奴婢连同和奴婢一年进府的那些都赶到一间屋里去住。
再后来院子里脏货累活都是奴婢们几个去做。陆陆续续又被管事丢些人进屋,有的熬不下来就早早解脱了。
有自杀也有被殴打死!”那女子说完掀起身上衣袖,让周围众人都瞧清楚胳膊上伤痕。
苏梓清明白了,这个女子话看似没有问题。
但是一联想这些信件,再联系她话里说辞。
常年被西院管事欺压,被众人殴打。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因为挨几鞭子,几个耳光,就把先前欺压她的那些人抖出来。
正常不是应该逆来顺受,更合理。
已经受了这么多年,不可能忽然改变。
这不合常理!
而且还把对准她身上视线,直接几句话引去别处。似乎没有交代先前问话。
甚至说道自己身世时候,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话带过去。
再与苏蓉蓉相比,苏蓉蓉厌恶家人。没有提及家里事情,但是却把这些年变故都一一交代清楚。
也很有说服力度。
最有嫌疑的便是这个人!
难道说昨天夜里,娘亲已经瞧出来女子有问题,才决定留在身边盯着。
毕竟以这段时间观察来看,王惠惠聪慧是很有可能瞧出来端头。
苏蓉蓉感觉到事情严重性。
“回太太!这西院要不拆了重建,说不定能翻出来些线索。”苏蓉蓉说道。
王惠惠有些心动,但是那样工程浩大。而且现在找不到工人盖房。
而且也没不到建筑材料,去其他城池购买,明显这个时候不合时宜。
之前,苏元良、主薄、县丞大人商议时候,担心日后高台物价事情。便和县里商家合作,早早订购很多青砖大瓦等一些列建筑材料。
一户商户吃不下这大单,毕竟需要先垫付购买材料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