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崇飞者,河南滑县人氏。不知天高地厚,自认乃为邓艾、袁崇焕、岳飞之辈也。
艾崇飞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守着收音机,听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播讲的《三国演义》,因为家里没有收音机,所以经常到邻居家去“蹭听”,邻居家里最小的孩子,都比艾崇飞大两三岁,听评书成了他们的共同爱好,所以艾崇飞在上小学之前(那时没有幼儿园或其它学前教育)常常和左邻右舍一块儿玩。
由于儒家正统观念作祟,作者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采用了“尊刘贬曹”的原则,受罗贯中的影响,袁先生在播讲三国时,也极力突出刘备的“仁慈”和曹操的奸诈。但那时艾崇飞年纪尚幼,不懂得这些原因,所以对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喜爱,尤其是一身正气、浑身是胆而又武艺高强的赵云赵子龙,以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算无遗策的诸葛武候,而对于三国后期曹魏集团杰出的安西将军邓艾,谈不上有什么喜好,只知道他是一个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的口痴将军,倒是对邓艾的对手悲情英雄姜维,充满了无限同情。
直到有了网络之后,在网上查“邓艾和姜维到底谁的能耐更大时”,才对邓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他这位南阳老乡在平定蜀汉后,因居功自傲,遭人诬陷,被自己人搞死了,直到几十年后,他的冤屈才得以昭雪。这严重打击了艾崇飞“为国家做事”的积极性。
除了评书《三国演义》,艾崇飞小时候还听过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对这位累年抗击金兵、志在“还我河山”的安阳汤阴老乡,心中也是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之情。岳飞父子冤死风波亭,不但引起了包括艾崇飞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的同情和悲愤,也让很多中国人对其未能“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惋惜。据说抗日战争的时候,很多国军都是唱着“满江红·怒发冲冠”而走向前线的。传说国军里的薛岳将军,就是因为崇敬岳飞而改名薛岳的。
作为明末抗击后金的主要将领,袁崇焕的下场更为悲惨,不但崇祯皇帝把他凌迟处死,据说无知的京城百姓还争食其肉,结果落了个尸骨无存。擅杀毛文龙、私通后金,是崇祯皇帝给袁崇焕定的两条大罪,今天看来,私通后金,显然是诬陷,而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却也是引起袁崇焕下场悲惨的重要原因。
三位先贤都是杰出的军事人才,都在抵抗外辱、保家卫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艾崇飞自然不能与之相比。但艾崇飞认为,起码与三位先贤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三位先贤都遭受了不白之冤,最后被“自己人”搞掉,艾崇飞同样也含冤受屈,虽然还没有死,但也丧失了斗志。
古人提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但古往今来,真正三个都做到的人却寥寥可数。有人说,晚清时期的曾国藩算一个,但艾崇飞心中认为,赵姓同县前辈也做到了上面的三件事:“在改革开放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官方评价),是为立功;因不同意武力解决当时的“动乱”而下台,被国外称之为具有道德勇气,下台后通过秘密录音,仍然对当时中国的弊病进行深度思考并提出远见卓识的看法,此可称之为立言。
艾崇飞年轻的时候,虽然也有一腔热血,期待“为人民做点事”,但因志大才疏,没有等到机会。“老去深藏经济手,病来灰却战争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也渐渐远去。但艾崇飞自认为,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这方面似乎还是可以的,多年来遭受某些人的诬陷和误解,始终洁身自好,与心无愧,不但做到了“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而且“人不知而不愠”。
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遇到了暂时性的困难,中国不但进出口数据大幅下滑,还面临着遭受多国责难的恶劣国际环境。艾崇飞一度自私地认为,终于等到了“为国家克服困难出把力而不致于添乱”的时候,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多年的外语,终于有一试身手的机会了。可是毕竟能力有限,又无年轻时的进取心,料难有大的作为。
所以,见贤思齐,只剩下一条:立言。
最后,以艾崇飞早年间做过的一首诗,做为本文的结尾:
陶侃闲时忙运砖,
程门立雪五更寒。
面壁十年图破壁,(原诗为“高风亮节拜五柳”,现改为“面壁十年图破壁”。)
冯道委屈为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