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战略利益上都有矛盾冲突,两国始终对对方有戒心和疑虑。由于在文化、地理上相近,日本对中国谙熟于心,经济攻势富有野心和谋略,以在战略上得到有力的支撑,摆脱孤悬海上的孤独。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再到兼并、收购、合资、合作,取得巨大收益,也为中国发展作出贡献。
由于冷战关系,美国对日本开放市场,并默许日本控制进口,实行贸易保护。1955年,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64年,加入世界经济合作组织。1973年加入七国集团。
日本市场营销手段在全球化方面堪称卓越典范,比犹太人更胜一筹,以极低的价格、杰出的质量和销售渠道,向世界发动一场全面持久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经济攻势,抢占了大面积的市场。
日本手表业打败了瑞士,汽车业打败了德国、美国,相机业打败德国,船舶业打败了英国。日本产品行销到过去日本军队、飞机、军舰、坦克都未曾达到的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中国一度渲染欧美日发达国家间的经济战,认为这是帝国主义腐朽、垂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于是在一边隔岸观火,拍手叫好。其实发达国家间的经济战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检验,中国与其相比差距更大,更加不平衡,却淡化了对日本经济攻势的警惕。
日本在开拓中国市场方面取得的成效要胜过欧美对手,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和习惯,不仅制定了较完善的战略,还积极奉行行之有效的政策。
首先,耗费巨资在中国大做广告,提高品牌知名度,从香港、沿海向内陆,从南向北层层推进,继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第一个广告是东芝的户外广告。竖立在上海最高建筑物国际饭店顶层时,许多人把这当作“鬼子进村了”的“消息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第一个外国广告是“日本西铁城技术誉满全球”。
1981年,北京进口商品广告费中,日本占70%。外国在华广告费前20名大企业中,日本超过半数。东芝公司每年投入100多万美元,位居榜首。
日本广告选用黄金时间、大篇幅,气势恢宏,文字上说“实力雄厚”,“技术先进”,“领导世界新潮流”,“对中国服务做贡献”。语言上用贴近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俗语来表现,如“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并赞助体育比赛、文艺活动,扶持社会公益事业,选用中国人熟知的明星,如成龙、巩俐等。
电器广告大都采用童声、儿歌形式。日本人认为20年后,日本产品虽会被中国追上,但由于日本品牌无形资产大,牌子亮,仍有优势。因此,“东芝吧东芝”、“松下电器”不绝于耳,中国儿童耳濡目染,2000年前后,正好成为消费者。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使中国人对日本历史罪行的仇恨弱化。
1980年,日本防卫厅专家岩岛久夫在访华观感中说:“日本产品充斥市场,并备受人们欢迎。不论到哪里去,都可以看到日本造的钟表和电子产品前挤满了人。青年的姿态引入瞩目,他们把日本造产品拿在手里,用赞叹的目光观看。”
中日两国贸易互补性强,垂直分工多,水平分工少,中国出口多是资源等初级产品,日本出口多是工业品。2000年,日本高技术产品出口占39%,中国仅15%。借用《游击队歌》歌词形容,日本是“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中国送上前”,中国是“没有枪,没有炮(工业品),只有那日本给我们造”。
中日正常化26年,中国逆差21年,近年顺差,但出口商品一般是在华投资的日本三资企业生产,附加值低。2000年,中日贸易额832亿美元,近年已经突破3000亿美元。
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远少于美国对日贸易逆差。但由于美国实力远强于中国,日本长期对美资本输出逆差,又用美元作为货币,美国经常性项目收支中的逆差用不着借债。中国人民币不是国际流通货币,逆差只有靠大量出口才能解决。台湾地区每出口一美元诱发从日本进口0.28美元,年人均对日逆差曾达80美元,为世界最高。1981年,台湾“经济部长”赵耀东说:“今天的台湾再不发奋图强的话,恐怕日本的经济侵略可以使我们再次沦亡。”
日本尽可能使中国经济与日本形成“垂直分工”关系,提出雁行发展模式,日本为“头雁”,亚洲四小龙是第二行“雁”,东盟是第三行“雁”,中国则是最后一行“雁”,把中国置于提供廉价劳动力、初级产品和市场的位置,适应日本资源匮乏和贸易立国的传统战略,担心在中国投资和转让技术扶持一个竞争者,将产生“飞去来去器”效应,威胁日本,因此口头支持多,实际支持少。
日本对外资敬而远之,防止垄断和控制,民族工业由此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到2000年6月日本对中国投资项目2万个,协议金额370多亿美元,实际使用260亿美元。从劳动密集型项目向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发展。但有些项目长远打算少,急功近利多,生产项目少。
上海距日本近,科技能力和配套能力强,内外可辐射,若迅速发展,将成为日本有利竞争对手。20世纪80年代,日本投资呈向北倾斜状战略,在上海投资少。而对于实力落后的大连偏重,以增加日本左右朝鲜半岛、苏联远东的砝码,提高资源、运输的利用能力。欧亚陆路与西欧贸易时间比海路缩短35天左右,运价可降低20%~30%。90年代,日本增大对上海等沿海地区的投资,并向内陆延伸。
外资被引狼入室,中国民族工业必然与狼共舞,或把狼吃掉、赶走,否则将被狼吃掉。当今世界纯而又纯的民族工业已不复存在,“混血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00%国产化无法做到,也得不偿失,但民族资本或控股占主导地位的工业仍是民族工业。一些饮料、洗衣粉、家电、汽车、服装行业等被外资控制,贴上外国品牌,中国只能跟在后面盲目合资。
日本在华雇佣100多万人。上海调谐器厂职工1700人,年产100万只,与其合资的日本公司50人,年产300万只,中国其他厂家年产能力100万只,刚好国内需求平衡。但北京、上海、天津引进同一家日本公司设备后,年产能力900多万只,把国内30多家企业逼上绝路。
三菱研究所评价投资环境,以100分为最高标准,中国得分80,排在亚洲四小龙和东盟之前,日本人在后者投资远高于中国。固然中国也有责任,但在同等条件下,欧美对华投资就高于日本,在汽车业上,日本已经错过良机,正在努力赶上来。
第三章 日本领先依靠“空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