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第5版
抢救!抢救!——文物工作喜与忧
悠悠神州,平地卷起文物热。
这一“热”,“热”得那些为祖国文物命运“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文物工作者们亦喜亦忧。抢救!抢救!他们的口中笔下一再吐出这个焦灼的字眼。
梦里花落知多少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不久前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反复陈述:“经济上的暂时落后,还可以迎头赶上;文物,一旦破坏掉,就再也没有了,再也无法补救了!”
然而,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每时每刻,依然有珍贵文物奄奄一息地挣扎于生死线上。
河南、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等文物大省区几乎无一不泛滥着盗墓狂潮。内蒙古辖区内的辽墓逾千座,差不多都留下了盗墓贼罪恶的足迹,墓中金银器等贵重陪葬品被劫掠一空。无法盗走的壁画,倘不加保护,亦将在风雨剥蚀之中化为乌有。巴林左旗曾开展打击盗墓活动,一夜之中竟抓获2000余名不法分子。
陕西,从1986年到1991年,5年中古墓被盗近千座。“要致富,挖古墓,一夜成个万元户”的顺口溜不胫而走。有的村里,干部群众齐上阵,成了文物盗卖专业村。文物盗掘、走私集团横行,而且拥有现代化的“犯罪工具”,“奔驰”小汽车、“大哥大”、对讲机等,成了他们往来交通联络的常备之物。
河南洛阳市周围常有三五百个文物盗窃走私分子出没。在他们手中,稍有破损的古瓷已不入眼,挖到手当即摔碎……
各地馆藏文物也在犯罪分子的窥伺之中。1988年,馆藏文物失窃每5天发生一起,近年来有所好转。但在今年前4个月内,业已发生了11起失窃事件。厦门市文化局一位副局长竟然利用职权,偷窃文物。
无怪乎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李瑞环同志愤然说道:“要坚决打击这些明目张胆的文物犯罪活动,把这股嚣张气焰打下去!”
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有500处,而我们的南邻印度,国家级文保单位却是我们的10倍之多!国内很多省级文物,按其珍贵程度,完全可列入“国宝”级,但却不得不先委屈着。
说到根儿上,是没有钱。就是这500处,已经完成维修保护的仅有194处,还有306处亟须维修,有的损毁现象还较严重。在今明两年国家增拨文物经费之前,我国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钱,只相当于印度的1/5。增拨经费之后,我国今明两年文物经费总计2.5亿元,还赶不上大英博物馆一年的费用。
就是这么一种杯水车薪的状况,依然有专家担心钱用不到点儿上。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就生怕有些地方盲目花钱搞古建维修,会对文物造成“保护性破坏”。
经常有新闻报道喜气洋洋地宣称,某某古代建筑经过维修已经“焕然一新”,让文物专家们看得又焦心又伤心。这样“焕然一新”,古建筑原有风貌受到损坏,真古董变成了仿制品,存其形而失其神,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这钱花得岂不太冤!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长城,举世瞩目,“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激动了海内外无数炎黄子孙。留下旅游者足迹最多的八达岭长城,经过数年努力,修复一新。然而联合国遗产保护考察小组的官员们登上烽火台一看,满目崭新的青砖,不由心情沉重地在考察报告上写道:“不知道中国的同行们保护的究竟是什么?”直到他们走上刚刚修复竣工的司马台长城时,他们紧蹙的眉头才舒展开来,感到极为满意,认为看到了真正的长城。因为司马台长城遵守的是“修旧如旧”的遗址性修复原则。
沧州著名的铁狮子,本来遍体生光,虎虎有神。有关部门好心地搭起一个亭子,想为之遮风蔽雨,谁知这样一来,铁狮子反倒锈迹斑斑,神情萎顿。人们只好再把亭子拆掉。五台山的滴水檐本是一处著名景观,修复后却“滴水不漏”,大煞风景。
因而,在提到文物保护经费短缺的燃眉之急时,还不能不同时看到人才短缺、技术短缺这两大难题。国家文物局的一位官员叹道:现在搞古建维修的,要么只懂现代工程技术,没有文物意识;要么懂文物,却对现代工程技术不甚了了,没有能力对修复工程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兼通两者的人才确实太少太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
牵系着炎黄子孙之心的文物的命运,终于有了令人欣慰的转机。建国4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文物抢救维修在“八五”期间将有条不紊地进行。李瑞环同志今年5月份严肃指出,如果“祖先留下的这份遗产在我们手中糟蹋了,损坏了,那就不是一般的工作失职,而是上无以对祖先,下无以对子孙,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抢救!抢救!这一文物工作的主旋律正急切地回荡在关心文物命运的人们心头。国家文物局今年第一批安排的50个重点抢救项目中,山西悬空寺、北京故宫、西藏罗布林卡、四川乐山大佛和河南龙门石窟等珍贵文物均赫然在列。世人瞩目的拉萨布达拉宫的大规模修复的三期工程也即将在8月底竣工。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体系,各地主持抢救维修工作的专家和官员将于今年10月召开研讨会。
为保证抢救维修的质量,国家文物局将聘请中外闻名的文物保护专家作为技术顾问;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年初,我国将全面展开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筛选和评定工作。
严厉打击文物盗掘走私等犯罪活动,也已在全国各地铺开。
文物意识的强弱,往往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大小。今天,文物抢救正需要社会各方伸出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