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个无比长的夏天,秋天终于姗姗而至,就有点想收拾心情的感觉。
夏天热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杂志社组织过一个活动,到贵州去。说是开会,很多时间是在车上,穿行在云贵高原起起伏伏的公路上。比上海凉快得多的气候使大家放松下来,在车里晃荡的时候,就要求司机放音乐放卡拉OK。歌很多,大多是我不熟悉的。
听大家跟着哼唱,觉得好。
突然,屏幕上出现了狼和羊,伴随着轻快的节奏,一首歌颂羊和狼谈恋爱的歌飘了出来。白色的羊,头上戴着红花,表情有点娇羞的样子。灰色的狼,对着爱着的羊,脸上是诚恳而信誓旦旦的。
因为意外他们相遇相识相爱,互相表白,感觉幸福,别人怎么想怎么讲是不去考虑的。
这让人感觉惊讶。但这支颠覆传统观念的歌似乎并不搞笑,一曲终了,车内竟有不少呼声要求重放。
不久前,电视台播放了陕西某杂技团驯养小狼的情景。那些小狼自生下来就被饲养员精心照顾着,它们依然有凶狠的天性,却因为那些驯养员小伙子每天十几小时的照顾相伴而亲热友好,和平相处。后来,人们把羊放进了狼圈,山羊柔弱轻细地咩咩呼唤,小狼们竟也慢慢地习惯了与羊和睦共处。再后来,杂技团隆重推出了新节目:山羊以它们良好的平衡能力横站在窄窄的木板上,小狼们则准确并鱼贯地依次从羊肚子底下钻过,赢得阵阵喝彩。
这个节目使我目瞪口呆,半天回不过神来。
狼向来是遭鄙弃遭仇恨的东西,这个定义被推翻了吗?
小时候去动物园,走到狼舍总是加快脚步过去,一是气味难闻,二是狼们灰头土脸,尾巴拖地,实在难引起好的感觉。
长大一些了开始读书,关于狼的字眼,比如“狼心狗肺”,“豺狼虎豹”,“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都不是好话。前几年大家在讨论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容可能会遭遇的巨大变革时,也常常用“狼来了”比喻变化的凶猛。总之,狼吃羊是典型的恃强凌弱,是不会被肯定的。
或许因为流露了关于狼的困惑,有人向我推荐《狼图腾》,说是值得一读的。作者曾是知青,曾在内蒙草原生活过多年,如今是学者,研究学问的同时,完成了这样一部描写草原牧民和大自然、狼及其他各种动物之间故事的长篇小说。
小说很厚,只能抽空翻翻。渐渐地,放不下了。
主人公由对狼的好奇开始,冒着危险,从草原上的狼窝里掏出出生不久的小狼,抱回家,在家门口筑了狼圈,精心喂养,想搞明白狼,搞明白草原民族为什么会有虔诚的狼崇拜。
主人每天为它准备好吃食,高叫着“小狼小狼,开饭了!”小狼便嗖地窜出迎接。
小狼一天天长大,主人与小狼越来越难舍难分,但小狼与周围一切的冲突也越来越无法解决。它听命于与生俱来的内心召唤,拼着命地想要挣脱拴着他的铁链,拼着命地想要回到它几乎从没见过面的同类中,回到它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它的至亲至爱中去。为此,小狼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血流满地,直至付出生命。
主人最后一次紧紧搂着濒死的小狼,最后一次用额头亲了亲小狼的额头和鼻子。小狼挣扎着支起身子,哆嗦地端坐着,直直地看着抚育它的人,发不出一点声音。
泪如雨下的主人走到小狼背后,用一根铁棍结束了小狼的生命——他想让小狼保持它同类战死的尊严。
小狼的命运也使我泪如雨下。那几天,每天晚上都会抽时间看看这本书,想象着小狼死后按照当地习俗,整个褪下的狼皮筒子,像旗帜一样高高飘扬在蒙古包前的旗杆上的情景,没有铁链,没有委屈,只是一个在苍穹下自由飞翔的精灵。
很多年后,回到北京的主人公,依然怀念着他亲爱的小狼,他说小狼的眼神他在别处看不到,而小狼的爱意古老荒凉,温柔天真。
我无意评说人与狼的是非,只是这一番感受使人难忘。有些动物长得漂亮,生来被赋予某种吉祥意义而备受宠爱,另一些则相反。《狼图腾》使我了解了原先不了解的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