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因为长久囿于一方的困顿,还是因为一家三口在9平方米空间的窘困终于耗尽了我的耐性,当丈夫从单位带回来我们即将搬迁的喜讯,我兴奋得失眠了。
小妹挨在我身边,睡着了,憨态可掬。我小心翼翼地挪动一下身子,让自己睡得舒服些。我们总是挤在一张床上,好几年了。
有一回丈夫在她生日的时候买回一个长毛绒大狗,比两个枕头加起来还大,她要抱着睡觉,给它腾出足够的地方,拉过半床被子替它盖上,还轻轻地说:“大狗狗冷死了。”而丈夫却被挤到了床框上。搬到新家,要给小妹准备一个小床, 还要给她划出属于她的世界,大狗狗可以加入到它的动物王国里了。
我瞪眼望着其实什么也看不清的天花板。壁橱里传来万马奔腾似的老鼠搬家声。这是一幢几十年的老房子,住着十几户人家。
房子主要是木结构,每户之间都用木板隔着,每家交错着有个壁橱。因为年代久远,因为有壁橱,老鼠们便像集团军般强大地扎下根来。屋子里常会有不知从何处扯来的旧棉絮片,家具上、床上随处会有老鼠屎。最要命的是这些老鼠不怕人,深更半夜成群结队地厮打、交战不算,大白天或晚上看电视时,它们也会排着队地鱼贯而过,或者瞪着大无畏的小眼睛,冷不丁地停下看看你。有一回一家人正在荧屏前欣赏节目,突然一只形体颇优美的小老鼠窜上电视机,在正当中停下来,望着我们。我一时目瞪口呆,女儿却已高兴地拍着手叫起来:“妈妈,我看电视,老鼠看我。”
我们曾几次撒下天罗地网捉老鼠,费尽心机要赶尽杀绝,却收效甚微。老鼠们太机灵,大概也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抓得凶了,它便逃到某一角落安静两天,待到此处无战事了,立即再大摇大摆登堂入室。顽强的老鼠。时间长了,我竟也在无可奈何中听惯了鼠们的猖獗。我想唯有彻底推倒这样的房子,鼠患才能灭绝的。
房间太小了,而且在三楼,头上是平顶的晒台,可以顺着窄楼梯上去晒衣服。雨天总要漏水。冬天窗上常常会结起冰花,夏天则酷热难当,顶上烈日烘晒,门前四五个煤气灶热气腾腾地烧饭,房间里的热气便只有进去的没有出来的。我们常在桌上放盆凉水,浸上几块毛巾,不时地擦一擦汗流满面的头脸、手臂,高温的夜里,醒来常见身下草席被汗浸出了人形。小妹每年夏天都生痱子,脸上、脖子上、背上,一茬又一茬。我总觉得对不住她。
住在三楼,做饭在二楼,水龙头则在走过四段楼梯再拐三个弯的远处。我曾端着烧好的菜一脚踩空,尽数泼洒在梯级上。小妹也曾从三楼咕噜噜滚到二楼,幸好是冬天,穿着厚棉衣,除了头上破了点皮,没伤着哪里。至于因为空间局促,不小心碰翻了锅盆茶杯,烫着手脚之类,更是家常便饭了。
小屋一无是处,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离开,搬到一个大一点的、有阳光的地方去,哪怕略略改善一些也好。如今转机来了,我们就要搬到一间有20平方米的大房间里去了,我怎能不欣喜、不激动呢?
我仍在暗夜里瞪大了眼睛。我们就要走了,永远也不回来了。将来这里要拆掉重建,旧居便不复存在了。我会忘记这里吗?这是我成人以后自己当家作主,为人妻、为人母的第一个“窝巢”,人生三味,甜酸苦辣,我的希望,我的温情,已是小屋盛不下的了。门口的豆腐工厂里已有人在高声嚷叫,他们总在夜半上班,早晨便有热腾腾的豆腐花卖,我常常去吃的。以后,怕是不那么便当了。
我更不会忘记的是,住进小屋,正是我刚刚从复旦校园调到上海市妇联创业阶段的杂志社,担任领导工作的开始。常常是夜深方归,惊动了左邻右舍,也常常以床当桌,铺满稿子,坐在小凳上审着、改着,每月十几万字,一坐就是一天。等到工作完成,背上一片冰凉,两腿也早已麻木得不会动弹了。事业是成功的,付出了多少辛劳,小屋为证。
小妹啊,等你长大了,如果你愿意听,妈妈会在哪一个闲适的黄昏,讲给你这一切。只是,小屋一定不会存在了,没有特殊意外的情况,我们一定不会再蜷缩在这样窄小的空间,大约也永远不再会听到,那奔忙不息的鼠群的窸窣声。
新居在市区的顶西面,正好和老房子各踞市区的斜对角。新居在一幢有十二层楼的高房子里,三家合用的一套公寓,也是面北,但其房屋结构与原先住的衰败的老房子比却有天壤之别,有光滑的打蜡地板,结实漂亮的钢窗,电梯自如地提供着方便。
初见新居,不免惊喜,小妹盲目地在房子里、走廊上跑来跑去,兴奋至极。丈夫内行地考察了半天,作出结论:四壁刷一刷,其他都不用动了。这里设备都有,不用装修了。
三天以后,一辆搬场车把我们从老房子里连根拔了出来。
新家的安顿没有花费多少时间,新的家居环境的改变,却使我们在欣喜中夹杂了惆怅。
有了宽敞的卫生间,有了在一个平面上的煤气灶,小妹有了自己的床。两只单人沙发也在我们结婚六年后首次面世,倦了可以倚着打盹,朋友们因为有了妥帖的坐处,也比过去频繁得多地常来坐坐……哦,安居乐业,真是至理名言的千年古训,我该知足了。
然而,造化却常要给人难以理喻的迷乱。本来,这里的安定清静,正是我企盼了很久很久的,可一旦置身于这里晨昏的极度宁静,感觉不到一点别的声息,却会为这人世的隔膜而怅然。在老房子里,人们不分你我,不拘礼节,说话大声而坦直,那种音响组成的人间烟火交响曲,让你无时无刻不在体验,体验着生命的活泼和真实。昔日的同窗说,你是从伦敦的东区搬到西区来了,今日的同事说,你真是标准的从“下只角”爬到了“上只角”,额角头碰到天花板。想来,我的怅然是莫名的。
连着两个从幼儿园回家的星期天,小妹都是在电梯间度过的。她一早吃完饭就跑到电梯间,跟那里的阿姨说她要坐电梯,然后便爬到一角的木箱上坐好,不厌其烦地升上、降下,看着那活动的铁门哗啦啦关闭又开启。居然能整整呆上一天,怎么喊她都不愿回家。
后来,她不坐电梯了。星期天回来,常常到楼下大门口站着,看到有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走来,便极其主动地上去搭讪。丈夫曾说,女儿的社交能力比你要强得多了。但她很久也没能交上一个朋友,这里本来人口稀少,加上各家似乎都不习惯把孩子放在外面疯玩,总有大人领着,孩子的世界就不自在了。小妹很懊丧,回到家连连说着“没劲,没劲!”把自己的玩具全都倒到地上,一个人自言自语地玩,然后又一股脑儿弄乱,推到边上,自己则趴到窗台上朝着外面发呆。
她在想她的小朋友们。老房子曾给过她“七十二家房客”般的热闹,十四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孩子,小的刚刚出世,大的也就如她这般,他们叽叽喳喳地跑进跑出,一会儿便有了矛盾,然后或哭,或争先恐后地告状。大人们都深明大义,各家从不袒护自家的孩子。其实往往也等不到裁决停当,孩子们便又挨在一堆玩起来。
孩子要有自己的伙伴,这是任大人们怎样慈爱也难以替代的。
小妹的第二个痛苦,是她的那张小床。搬家以后,丈夫很迅速地自己动手,在假日里利用旧床板做成一张比大床略略短、窄一些的小床,四角只有几寸长的矮床脚,下面安上万向轮,白天套上床罩,推进大床底下,不占地面。晚上拉出来,揭去床罩,很是方便。床刚做好时,小妹高兴地舒开四肢躺倒上面,又兴奋地爬起来翻跟头,模仿体操运动员尽力把一条腿抬高,一会儿又从小床上跳到大床上,再从大床上跳到小床上。等到玩够了,真正铺被就寝时,她却变了神色。
“妈妈……妈妈……”她嗫嚅着,轻轻地。
我当然明白了她的意思,就是我自己,在为她摆上单独的枕头,放上一个她最最喜欢的长毛绒小熊时,竟也突然感到了分离的凉意。她会在半夜踢开了被子吗?她会因为这小床比大床矮了许多而觉得委屈吗?挤在一起的夜晚尽管局促,却实有一份相依为命的安全。由此,便想到她总有一天会离我而去,不禁自嘲,母爱的澎湃有时也很糊涂的。
那一晚,小妹终于抛开了她喜爱小床的初衷,爬到大床上,钻进被窝,紧紧抱住我的脖子说:“妈妈,我不要一个人睡。”那神情似乎我们已分离了很久,并且还有随时会被分离的危险一样。
直到第二天早晨,小妹临去幼儿园前,还频频地看她的小床,神色中竟流露出心事重重。看来,适应任何变故都要有承受能力,哪怕是由困顿走向顺畅呢。
又一个周末的傍晚,我去幼儿园的时候,小妹跟着我往外走,却不爽气。走到大门外,站住了,她说:“妈妈,我跟小朋友说过了,我搬家了。请他们到我们新房子去玩。”“好的。”我不假思索。于是她便耐心地等着,大约是按照她原先决定好的,先后招呼了几个小朋友,还神秘地趴在他们耳边说着什么。但是不行,待到这些小朋友去向爸爸妈妈请示时,都未得到允许。也真是的,一星期不见,有的还要赶很远的路回家呢,他们便都笑着歉意地来打招呼,说是下次吧。
小妹真是懊丧极了,哭丧着脸,坐在我自行车后面的书包架上想心事,然后咕哝一句“没劲”。见我没有作出反应,便提醒说:
“妈妈,没劲。”
一路无话。
到家了。走进空空的院落,我问:
“小妹,你想老房子了?”
她不回答,皱着眉。
“老房子好还是新房子好?”
话一出口,我便觉到了自己的可笑。可我又觉得这个问题大约自己早想对她说了。
“老房子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太小了。”小妹像大人一样严肃地回答我,她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小孩子不说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