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后,郑景仁果然看到了一只温柔的等着自己归巢的小燕子罗雪菲,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带回了荆州的鱼和虾,只不过,对于这些鱼虾为什么不是鲜的,而是腌制的,罗雪菲还是有些非议的。
归来后,由恒王主笔,将事情的整个经过草拟奏章,并在朝堂上奏与皇帝。对于恒王奏章中描述的事情,满朝大臣全体哗然,就连皇帝也非常震惊,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富庶的荆州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情,一直等恒王说到现在荆州人心安定之后,皇帝才放下心来。恒王奏章的最后,提议由现任荆州长史杨晔接任荆州太守一职,皇帝同意了。
太子本要反对恒王的提议的,但考虑到恒王的意见,肯定是征得翼王同意的,现如今宣王不在,自己的反对基本无效,因此就选择了噤声。
紧接着,恒王看皇帝心情不错,就整理了下思路,将这数日来的思考,也就是对当今大宋国的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父皇,依儿臣所见,此次荆州大乱,实是因为朝廷对地方州郡县考核不实引起。如我朝对州府官员的考核实行上计制度,即在吏部设置考功郎一职,由其负责对州郡一级的官员进行考核,可以说考功郎或者吏部尚书直接决定了地方官员的升迁和罢黜,州郡对县的考核也以此而定。故各地方官员皆悦上而欺下,慢主罔时,实为乱源。那武进县令之所以敢如此妄为,不过是因为他用重金贿赂了冯思勰,而无论他做的再差,也会在考评时评定为上品。而这么多年来,冯思勰鱼肉百姓,贪赃枉法,但却每次都被评定位上品,实在是吏部考察之失。”
听到恒王的一番言论,翼王偏头看了那王道蕴一眼,面上闪现了一丝轻蔑之色。他心里清楚的很,那吏部尚书,终究是要听尚书令这个顶头上司的。
皇帝对此事毫不知情,因此在恒王陈述完毕后,颇为怀疑,当即指着吏部尚书问道:“葛宝旭,那冯思勰这几年的考评如何?”
那葛宝旭就是吏部尚书,太子的嫡系,听恒王陈述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些胆战心惊了,此刻皇帝问话,立即出班,带着一丝忐忑的语气说道:“启禀陛下,此事,臣并不知情,臣下朝之后,立即询问考功郎,并将详细情况向陛下禀报。”
看到葛宝旭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样子,翼王心中微呻:这个葛宝旭,倒是个滑头,知道这个时候是不能说实话的,采取拖延的策略。可是万一父皇较真呢?
可是,皇帝终究不是一个较真的人,始终认为这些不过是小事,当即摆摆手,让葛宝旭回去了:“算了,你告诉太子就行了,让他告诉我。”
得到这样的指示,那葛宝旭乖乖的回到了原位。
太子也有些炫耀的看了一眼恒王,用目光告诉他,你终究奈何不了我的。
恒王没有迎接太子的目光,也没有为难葛宝旭,继续说道:“父皇,儿臣认为,现今考核之法,需要改进,方能实现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皇帝还是有心要做个好皇帝的,虽然做的不多,但想法还是不少的,因此恒王既然提到了富国的建议,当即引起了他的兴致,他当即问道:“如何改进?”
恒王得到父皇首肯,侃侃而谈:“莫若在上计制度的基础上再增加巡行制度,由朝廷单独遣使四方,与吏部考功郎的考评结果比对,并可纠弹、考课、黜陟地方官,只有如此,方能避免吏部一人独断天下地方官员考评之弊端。”
对于这个建议,满朝官员议论纷纷,认为新奇者有之,更多的是表达了赞同。当然除了尚书令王道蕴和吏部尚书葛宝旭。
太子有心反对,但看到皇帝的表情似乎十分欣赏恒王的提议,再看了一眼面无表情的翼王,感觉势单力孤。同时在心中迅速的拨打了一下小算盘,就算增加什么巡行的人,只要这些人都是自己的人,那么对自己也是有利无害的,故此依然没有做声。
此种情势下,皇帝是非常容易做决定的,他最终表态,认为恒王之法可行。
翼王对于恒王提出的官员考核之法并不感兴趣,他是个十分感性之人,他更关心的是对于恶人的处置,看到皇帝有意要散朝,他出列奏道:“既然这个冯思勰如此之人,那吏部是如何考评冯思勰为上品的呢?请父皇下旨明察吏部!”
翼王的话,犹如平地起了一声炸雷,瞬间震动了整个朝堂。不但礼部尚书葛宝旭吓了一跳,满朝文武也都吃了一惊。
太子本来都已经准备安心的下朝了,听到翼王这这句话,当即被吓了一跳,随即对翼王怒目而视,眼神中充满着警告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