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恰恰只在未知的时刻突然降临……
1990年1月,一夜之间,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从此股市狂跌、楼市崩盘、大量失业……
20年后,日本以为可以凭借努力逐渐走出阴霾,结果,2011年3月,一场比关东大地震更为强烈的地震再次袭击日本。专家这样预言日本的经济前景:50年之内,中国和美国的游客会搭乘高科技飞机,飞越日本上空,观看曾一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废墟……
日本只剩下东京那样的都市圈,遍布繁华时期建造的、如今却杂草丛生的公路、桥梁和列车道……
这难道是真的吗?
1. 一夜之间,日本变成一片废墟
沿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北上,在浩瀚无际的太平洋西北角处,从东北至西南分布着一列弧形的岛屿,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这就是日本——“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
美国财经周刊《巴伦》曾刊登文章《日本的太阳是否落下》,一位对冲基金经理认为,日本的经济前景是一次大灾难,50年之内,中国和美国的游客会搭乘高科技飞机,飞越日本上空,观看曾一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废墟。到那时,日本只剩下东京那样的都市圈,遍布繁华时期建造的、如今却杂草丛生的公路、桥梁和列车道。眼前的一切都如幽灵般提醒人们,这里曾是繁荣的大都会,却在发展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至2011年6月,日本统计死亡及失踪人数已在2万人以上。这场大地震死亡失踪人数已经超过2.7万人,另外数十万人被迫过着避难生活。由仙台至东京,长达2000多公里的沿岸城镇陷入末日景象。地震之后,忽然海水迅速退落,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那些鱼虾蟹贝等海洋动物,在海滩上拼命挣扎。海水又骤然而涨,顿时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浪涛高10米以上,最高达40.5米。在数十秒间船只、房屋、汽车、轮船像玩具般迅速被汹涌的海水卷走,房屋、汽车被冲入内陆后,再随回流的浪潮漂回大海,整列火车被卷走失踪。
在几艘大船上,有数千人随着大船被巨浪击碎或击沉,无一人幸免。大地震使日本瓜果蔬菜的“鱼米之乡”福岛,变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鬼城”。福岛核电站周边20公里成为“无人区”。东日本地震也诱发日本的“迁都论”,众多学者专家力促日本迁都大阪等地,以分散风险,令日本首都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保存。据日本内阁府2011年6月公布的东日本大地震直接损失总额概算,高达16兆9000亿日元,约合1.36万亿人民币。此预算中还未包括因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核污染等方面的损失额。此次灾难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以目前日本GDP规模约5万亿美元计,5%等于日本过去七八年累积的经济增长。
日本人口不到1.3亿,奢侈品消费却在2006年一度占到全球的47%。日本92%的女性都有一件或一件以上的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产品,他们把LOUIS VUITTON手袋、Hermes(爱马仕)丝巾看作身份地位的“证件”。而在2011年,在核危机的打击下,法国香奈儿(Chanel)决定关闭受核污染区域的所有店铺,包括东京。奢侈品只是个缩影,核危机引发的人员、资金、贸易、消费和投资的变化将深远影响日本未来。
日本趋势预测专家大前研一在2011年初预测,日本经济将进入到冬眠状态,而至2050年时,日本经济规模仅为中国的10%;尽管日本人将难以接受,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平衡”。自从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在0~1%之间,而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使问题进一步恶化。面对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税收不断缩水,不得不选择欧美的做法透支财政来刺激经济。由于日本经济复苏缺乏内在动力,刺激性措施一旦到期立刻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使得政府进退两难。
日本财务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底,日本的国家债务余额总计92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截至4月1日,日本人口共计1.2797亿,按此计算,日本国民人均负债约为72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8万元),一个三口家负债约216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74万元)。日本国债已超过了英国、法国、德国GDP的总和,其占GDP的比重达到200%,仅仅偿还债券的利息就要用掉财政预算的1/5。这些债务数据还只是日本大地震之前的糟糕现状。
拆了东墙补西墙,东京都地方议员藤井在一次专访中指出,每个日本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已经负债累累,但是大家似乎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日本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这种慢性的“国债依赖症”似乎已经无可救药了。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熊野英生指出,2011年度日本债务超过了预算比例的50%,如果不继续发行债券的话,日本将在2011年后破产。著名的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早在2011年1月就指出,如果日本政府继续不顾一切地发售债券,标准普尔将调低日本长期主权债务评级,日本债务危机爆发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如果国债购买的主力军——日本国民开始怀疑政府的偿还能力,对市场失去信心时,债台高筑的日本就将彻底无路可走了。
2. 经济稗草,绝望蔓延20年
二战后,全球没有哪个主要经济体陷入这么深的泥潭中,除了日本。日本人说“日本是不一样的。”也许这是真的,因为每一个人都这么说。但是,到底有何不同呢?
美国智库 “新美国基金会”专家乔尔·科特金认为,近代崛起之后,日本民族仍然坚信,他们能将传统(日本本土神道教与儒家、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和西方科技结合,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更辉煌的社会方式。日本人仍然继承了日本古代“乡村文化”的许多基本特征,保留着传统上的狭隘偏见。日本真正的问题在于,它已不再是一个乡村国家,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部族,其传统的思想观念无论在国内多么有效,都会造成其在世界舞台上的自我毁灭。
从1971年到1985年,日本股市上涨了500%。1985年,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此后5年内上涨了3倍。1990年,日本经济从顶峰开始下滑。8个月后,下跌了30%左右。之后,日本经济江河日下。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是如何升空一发而不可收的呢?所谓美式资本主义是日本人最不想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独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形式。它跟自由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生产资料不是由富人或自由资本家掌握,而是由大商业集团控制。大商业集团从大银行贷款,而大银行则从普通日本民众的储蓄中得到大量资金。在日本,资本主义的风险和回报以特有的日本模式被集体化了。
日本的经济被称为封建资本主义,17世纪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种植园时,他们采用的是主人的姓;日本的情况也近乎如此,日本工人被冠上所供职企业的名称。工人们必须长时间工作,普通工人最长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得到的报酬却少得可怜。工人们聚会或喝醉时会唱企业之歌。对于企业来说,工人并不是成本,而是农奴或家仆,企业可以在销售额下降时随时踢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工人以生命作担保。“像水稻一样依偎在一起”是日本人的口号,的确如此,即使被焚烧,水稻也彼此依靠。
日本人认为,大企业将永远存在。日本以大企业为重。这些大企业之间互相持股、互相协作,很少能有小企业跳出来挑战它们,这些大企业之间也很少有重大竞争。大企业创造或引进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经过不知疲倦的工人推敲改进,然后应用于生产,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能达到出口要求,通常是出口到美国。
日本资本主义模式相当怪异,大企业根本不关心利润!它们认为追求利润是缺乏远见的,是“短期思维”。它们想要的是市场份额和增长率,因为它们的目标是走出去,占领整个世界!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国内充满怪僻和杂乱无章。日本人用一个词来形容:Nihonjinron,意思是“日本人论”。他们总认为自己是特殊的、高等的。移民日本受到严格限制,日本人不太信任外人,有时甚至鄙视外人。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外出旅游,但是当他们外出旅游时,他们也倾向于集体出动……为的不过是看外国人。
日本人不仅认为自己优于别人,还经常通过与外国人的直接竞争来证明这一点。20世纪初,这种竞争采用了一种灾难性的方式。日本人试图以武力统治整个太平洋地区。这个计划开始时进展非常顺利。
日本人论的核心就是法国人所谓的“团结”,日本人称之为“和谐”。意思是所有公民都必须朝着同一个目标团结协作、携手共进。但是法国人会直言不讳地批评本国的制度和历史,而日本人只会保持缄默。
如果说有哪一个国家的民众特别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那么这个国家首推日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团结一致地站在日本军队后面;七八十年代,他们又像骡子似的为大工业合并而勤奋工作。即使在今天,只要某个潮流在日本流行起来,似乎每一个人都应当义不容辞地加入这股潮流中。
据说,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西方社会中产生批判性分析的“干性”逻辑,到了日本就变成“湿性”的了——“湿性”逻辑带来的是更强的社会凝聚力。至于个人对权力、对错、罪恶和羞耻的理解,这些本是西方社会中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共同启发而产生的;而在日本,这些都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如果辜负了集体或者没有尽责,按照日本文化的理解,人就应该为此感到耻辱。即使集体误入歧途,个人也应当不离不弃。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一》这部畅销书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日本逐渐锋芒毕露。日本式的有组织、集中化的资本主义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在此背景下,1985年9月,美国召开了世界几大国家的财政部长会议,以贸易壁垒和经济制裁为要挟,美国财政部长得到了一份协议:他们将美元对主要货币特别是对日元的汇率有秩序地下调。美国财政部长似乎相信,既然日本产品的质量比美国产品要好,那么,日元汇率越高,日本产品就会越贵。
如果说日本对美国经济利益的冲击是“珍珠港事件”,那么《广场协议》就是中途岛战役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突然变得难以售出。在美国财政部长离开会场之后的几个月内,日元就升值了足足40%,日本的出口产品比同期贵了一倍。第二年年初,日本GDP增长减半。日本的银行必须作出反击了,它能做什么呢?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日本家喻户晓。中央银行的业务相当简单: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中央银行就想办法让货币变得更便宜、更多。事实上,日本银行就是这么做的:降息。贴现率在1986年一年中下调了4次,降至3%。同时,企业利润已经开始下降,同样的情景在10年后的美国也发生了。尽管如此,投资者对日本经济依然持乐观态度。货币仍在流通,受到降息的利好消息的刺激,股票突然间变得炙手可热,成为每家餐馆中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