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世祖武皇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
春,正月,丙戌,贾充等上所刊修律令。帝亲自临讲,使尚书郎裴楷执读。楷,秀之从弟也。侍中卢珽、中书侍郎范阳张华请抄新律死罪条目,悬之亭传以示民,从之。
曹髦甘露三年,“天子以并州之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八郡,地方七百里,封帝(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焉”。
魏晋两朝,都是先为国中之国,然后让老板禅让的。司马昭被封为晋公,晋地(山西)就成了司马家的老解放区。昭、炎父子手下,山西干部很多,所以当时有“贾裴王,乱纪纲;王裴贾,济天下”的谚语。
贾是指贾充。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山西临汾)人也。父逵,魏豫州刺史、阳里亭侯。
裴是指河东裴家,代表人物裴秀。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山西闻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
王是指太原王家,代表是王沈。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王沈后来做魏帝曹髦的秘书,曹髦要上街造反,是王沈和王业率先报告给司马昭,以功封安平侯,邑二千户。
瞧出来没?他们这拨人都是爷爷在汉朝当官,爸爸在魏朝当官,自己在晋朝当官。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世上本没有士族,官做得久了就有了士族。
贾充是省部级领导的子弟,高干子弟都是踩着现成的事业平台从天上下凡的,比嘴巴里叼着金钥匙的富二代富三代更加前程远大。
贾充袭父侯爵,先做尚书郎,专门研究法律,司马昭在世的时候,就安排“荀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裴秀议官制,太保郑冲总而裁焉”。贾充可以说是大晋帝国法制事业的奠基人。后来他曾任过廷尉,也就是最高司法官,主修过《晋律》,史称“充雅长法理,有平反之称”。《晋律》在中国法制史上也相当有地位,为后世历代所宗。
贾充自己投入大将军府,跟随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和文钦。司马师死后,他和很多司马团队的人一样,继续跟随司马昭。平定“淮南三叛”,每一次都是贾充善后,干这活儿要懂政策,有手腕,还得有上司特别的信任,一般人真玩不了。
且说贾充追随司马昭,凭着才干更上层楼,做了司马大将军的大将军司马(有点绕,故意的),相当于丞相的丞相。
皇帝曹髦吟罢反诗意犹未尽,抄起家伙什要造大将军的反。贾充时任中护军,是专门“保护”皇上的,皇上要造反,贾充职责所在,必须得到现场办公。好在他急中生智,撺掇成济同学“抽戈犯跸”,这事贾充不好说有功,但替司马家分谤却是不假。
贾充的最大功绩是劝司马昭把权力交给儿子司马炎,而不是“侄子”司马攸。倘若司马昭真的要传位给“侄子”,贾充也没事,齐王司马攸是他的姑爷。
司马昭临终时,儿子司马炎“请问后事”,这后事不是百姓家老人死了以后的后事,是司马家的将来的军国大事。司马昭回答:“知汝者贾公闾也。”
贾充字公闾(lǘ),注意是公闾,不是公驴。司马昭的这个回答还是有点可玩味的地方。吕后问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这是闭合式的问题,刘邦没得发挥空间;孙策临死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只见于《三国演义》)这个是两分法,而且是有条件的,不决再问,能决不问也可;至于刘备的临终嘱托,好像是选择题,其实是必答题;最扎实的我以为就是司马昭的这句:“知汝者贾公闾也。”这个政治遗嘱理解成“知遇你的人是贾公闾”,也能说得通;理解成“了解你一切需要的人也是贾公闾”,你的需求不论精神还是物质他都能满足。
贾充对司马晋来说,既是“济天下”的功臣,又是“乱纪纲”的佞臣,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谚语都是深谙辩证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