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孝怀皇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
……勒谓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此辈人,当可存乎?”苌曰:“彼皆晋之王公,终不为吾用。”勒曰:“虽然,要不可加以锋刃。”夜,使人排墙杀之。济,宣帝弟子景王陵之子;禧,澹之子也。剖越柩,焚其尸,曰:“乱天下者此人也,吾为天下报之,故焚其骨以告天地。”
石勒兴致勃勃地和王衍谈话,“与语移日”,王衍战战兢兢地和石勒支吾,拿“我没有参与,不是我干的,我负不了责”来推搪。最后,王衍“反守为攻”,建议石勒自称尊号。石勒怒不可遏:“君少壮登朝,名盖四海,身居重任,何得言无宦情邪!破坏天下,非君而谁!”是石勒这么骂,还是写《晋书》的后人这么骂,反正王衍是百口难辩。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这是大士族圈子里浸泡出来的贵公子,神情风貌肯定和从科长熬上来的俗吏不同。
王衍出生于显赫的家族,这就是琅玡王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琅玡王氏。魏晋时期,牛王氏不止一家,除了琅玡王氏,还有太原王氏,东海王氏。
下面的《简要王氏族谱》是从天涯煮酒的一个帖子里抄来的。顺便说一下,有个叫回菊的网友观点很让人兴趣盎然:卧冰求鲤的王祥本是东海王家王朗的儿子(王祥和王详本是一人),而东海王家就像《货币战争》里描述的那个罗斯柴尔德家族一样,是一个影子王朝,“王与马,共天下”是王朗(在《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位)精心策划和构建的。
琅玡王氏
王雄\王浑\王戎\王方
王乂\王衍\王玄
王澄\王詹
王徽
王仁\王睿
王融\王祥
王览\王裁\王导
王基\王敦
太原王氏
王柔\王机\王默
王沈\王浚
王泽\王昶\王浑\王尚
王济
王澄
王汶
王深
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
王祎之
东海王氏
王朗\王详
王肃\王恽
王恂
王虔\王康
王隆\王景\王雅
王恺
王衍是贾谧的老丈人,也是愍怀太子司马遹的老丈人。如果有人把王氏和司马氏以及其他大家族的姻亲关系描绘出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像鸟巢体育场一样的利益集团网。在这样内向的结构里,对民间的、基层的力量肯定是团结起来共同排斥,同样,在这样的既得利益集团里,什么法纪纲纪党纪政纪全部是失效或者是效力严重打折的。这也是那些有远见的开国君主不惜冒着残忍的骂名大肆摧折功勋集团的原因,比如刘邦,比如朱元璋,比如……反正好多,他们来自民间,对此可能有天生的警觉;像司马炎这样的依赖既得利益集团坐享天下的君主,不愿意也不可能去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两种形态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后者可能糜烂得快一点。
专制集权国家只能建立在细碎社会之上,孤寒的帝王可能耗费的民脂民膏稍少一点,像司马炎这样厚道的、愿意分享的帝王,只是围拢了一个更为庞大的耗费集团。他身边的贵族只是依附性的,并不存在独立的政治地位,更不可能监督制约君权。太傅何曾得了便宜卖乖,对子弟抱怨说:“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如果司马炎真是要“经国远图”,他肯定想不到也做不到“王在议会”,能做的首先就是收拾你们这些奢靡乱政的大家族。
王衍从小就得到了权贵圈子里的夸赞,山涛称他是“宁馨儿”,他骂钱是“阿堵物”。魏晋风流,月旦人物,所谓的嘉言懿行,怪异独行,其实是一种舆论吹捧。当时对王衍这样的清贵子弟不吝谀词的评价,和贾府的清客对贾宝玉的恭维貌似相同,其实有不小的差别。贾宝玉诗文再好也得参加科举才有官做(专制体制有很强的进化能力哦),而当时的月旦人物,其实就是组织部门选拔干部的一种体系。为什么平民出身的张华对世家子弟每每青睐,因为鉴于他的出身,他的评价也每每能给人以公平的错觉(阮次山、成龙、李敖身上都有这种错觉效应)。体制内好像各方面都有代表,实际上那些来自基层的代表是以自身异化为条件被吸纳进来的。
王衍除了有“宁馨儿”、“阿堵物”这两个典故,他还是狡兔三窟的实践者。他向当权的司马越推荐自己的从弟王澄以及王敦出任地方军政首长,把从前的诸王(宗室王)典兵,换成另一种诸王(王氏子弟)典兵。司马越、王衍这一对“王与马共天下”组合,其实是早于司马睿和王导这对组合的。
我们不知道石勒和王衍有没有共同回忆上东门曾照过面的情景,王衍虽然对倚墙长啸的石勒有过警觉,但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个长啸的少年让部下推倒一面墙,把他活活压死在下面。
石勒围捕王衍的地方叫苦县(今河南鹿邑),这面墙不管是砖墙还是土墙,都不可能比洛阳的城墙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