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638900000002

第2章 天文学家——张衡

不安分的学生

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他出生于公元78年,字平子,父母都亲切地唤他平儿。

从他牙牙学语时起,他的大脑袋就装满了提不完的“问题”,常把老奶奶和父母问得直摇头。幼小的平儿还不可能把夜空中星辰的移动、月亮圆缺的变化和时间、季节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他对天空中东跑西跑的太阳,对夜空中满天的星斗和一会圆、一会缺的月亮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晚上,只要有月亮或星星,平儿总是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想啊,想啊;望着星星数啊,数啊。有时他会问奶奶:“月亮缺了一大半,嫦娥仙女住的月宫会不会缺一半?”“天上的星星为什么有的亮,有的暗,数不数得清这些星星?”

奶奶答不上,娘也答不上,问多了连爹也直摇头。不过平儿慢慢也看出一些道道来,那月亮总是慢慢地由缺变圆,然后又由圆慢慢地变缺;还有星星,北边那颗总是最亮,听爹说那叫“北斗星”,还说北斗星是由七颗星星组成的,形态像个“斗”。可他仰着脖子望了半天,什么也看不出。平儿总是想,我要像嫦娥仙女那样会飞该多好;要不,像天上的鸟,有了双翅膀,我就可以去数星星,看“北斗”了。

平儿越来越喜欢看星星,而且变得越来越入迷。奶奶常常夸他:“这娃像他爷爷,他爷爷那阵子迷上水,也是这样,一条河,他能俯在桌上描上半天;平儿一瞧见天上的星星,就忘了吃饭睡觉。这祖孙俩那个入迷劲,像是一个人。我孙娃会有出息的!”

张家家境不敢再和张太守在世时相比,然而张家的第三代,这个聪明伶俐的平儿却和他爷爷幼时不相上下。全家人喜在眉梢,乐在心里。张老夫人和儿子商议,无论如何,也要供平儿读书,张家穷了,但门风不能败。

冬去春来,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张家大院里依旧过着清贫拮据的日子,院外高大的围墙和门上朱红的油漆已斑驳陆离,唯有院内书房里传来的幼童的读书声,仍是朗朗不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平儿在父亲和奶奶的督促下,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后来又读了《诗经》和《四书》,对于《诗经》上那些涉及天上星星、月亮、太阳和历法有关的诗,平儿尤其喜欢。他把这类诗背得烂熟,还依照诗中描写的情景去观察天上星星、月亮的变化。晚上,只要有星星、月亮,他就会溜到院子里观察星星。

离夏村十来里远,有一家书馆。这几年,庄稼长得好,收成不错,日子好过了,附近人家都把孩子送到这座书馆来读书。平儿早就想到书馆里去读书,可近来奶奶年迈多病,爹的身子骨也不好,读书的事只好搁下。不久奶奶和父亲相继去世,家里又欠了债,可平儿快十岁了,再也不能耽误。在舅舅的主张下,娘把平儿送进这家书馆。这书馆周围的环境不错,很僻静。围墙里,一座整洁的大瓦房建在一个平台上,门前有几级台阶,进门一间就是宽敞明亮的教室。几组学生分别围着几张书桌,前边单独放着一张书桌,桌上放着几卷竹简(古代的一种书,字写在竹片上),那是老师用的。靠里边墙的书架上,还放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书”。房前有个不大不小的院坝,房后是一丛丛的竹子和一些树木。平儿东瞧瞧西看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在书馆里学习不像在家里读书那样自由。这里要读《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这“五经”中的一经,另外还要学赋。那时,皇帝很重视这些经书,规定书馆里的学生都要选读“五经”中的一经。当时政府办的“太学”(国家办的大学)里还设有“五经博士”,由他们担任老师。学生被称为“博士弟子”,毕业后可以补官,这是一条做官的道路。赋也是汉朝很流行的文体,像诗,又像文,内容是为朝廷歌功颂德,描写山川河流美景,如果写得好,还可以得到皇帝的嘉奖,委以官职,所以,学赋也是一条做官的门路。张衡在家读书时,爹和奶奶告诫他的是要像爷爷一样,多学本领,长大为老百姓多干好事。所以从小起,他就无心走仕途当高官,他最渴望的是要把《诗经》读完,特别是那些有关天文历法的,更要背熟,弄懂。所以,在选择经书时,他告诉先生他要读《诗经》。张衡在家读《诗经》是自由式,抛开注释,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而学馆里不同,常常要把《诗经》中那些枯燥繁琐甚至歪曲了的注释翻来覆去地讲,还要限定在注释的范围内来理解诗的内容,为此,张衡常常和同学争论,有时甚至把先生弄得下不了台。

不知不觉张衡到书馆学习已近一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但把《诗经》中有关天文、历法的诗背熟弄懂了,还阅读了一些其他的书籍。

一天先生正在讲《诗经·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就是落下的意思;‘火’,指‘大火星’,它就是天上的一颗星星;‘授衣’是添加衣服,意思是说,每年七月黄昏时候,‘大火星’要落下来,九月里,农事完了,要开始缝制新衣服。”

这时有同学提问:“‘大火星’究竟是天上哪一颗星星?”

先生一愣,有些含含糊糊:“就是那一晃而过的流星。”

教室里立刻传来嘘吁声。“先生,该不是夜空中看到的那颗‘柄把’一直东指的最亮的北斗星吧?”有同学在那里起哄。

先生一时有些愠怒,把手中的戒尺“啪”地一声往桌上一拍,想镇镇这些捣蛋鬼。

这时只见张衡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说:“先生,那颗‘大火星’不是流星,而是28宿中的荧惑星;‘流’也不是落下来,而是‘大火星’开始偏西向下。”

张衡记得,他读过的一些关于天文历法的书,如《史记·天宫书》、《淮南子·天文训》,这些书里谈到,黄道(古人想象的太阳运行轨道)附近分为28个星宿,星球分为4像,荧惑就是火星,也是“东方苍龙”之像的星宿。这28宿正好从南天横过,东升西落。

同学们都听神了,接着张衡谈起北斗星和星宿的区别,还顺手在空中比画出那北斗星的形态。他也承认,小时候,父亲指给他看时,他总也找不到北斗的“斗柄”,他说:“‘北斗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7星组成,这7星连起来就像一个舀酒的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张衡起劲地讲着,“‘七月’正是夏天,那时的‘斗柄’应在上,‘斗身’在下,斗柄指向天顶,也就是指向南方。所以,北斗星的斗柄不是一直指向东的。春天到了,北斗横在高空,接近天顶,它的柄指向东方;秋天到了,夜晚北斗星是横在地平线上,斗柄在左,指向西方;冬天的傍晚,北斗星变成倒挂,斗柄指向地平线,也就是指向北方了……”

张衡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先生不由走近他桌旁,仔细瞅了瞅他,很有些惊讶。这个干瘦干瘦的学生,平时不大开口,可一说起来,口齿如此伶俐,读的东西还真不少,是个读书的料,可是就是有些不安分。

先生记得,这个叫张衡的学生,赋写得不错,在班上常拿第一。可有一次犯了傻,布置的是写一篇“颂君王”的赋,他虽是第一个交卷,内容却毫不相干,写的是一篇赞美南阳山川的辞赋。虽然描写形象生动,对仗工整,文笔华丽流畅,但却得了倒数第一。

想到这里,先生皱起了眉头:这个张衡,今天看来他好像是在给我解围,实际上是让我老夫出丑。真是不安分的小子。老先生心中极其不痛快,暗暗打定主意:“总有一天,要叫你这不安分的小子出出洋相。”

果然,张衡不久便当众出了一次丑。

本来张衡一向喜欢读赋,尤其是《楚辞》和班固、扬雄等大赋家写的赋。他常常为赋中奇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灿烂的文辞所吸引。这些辞赋丰富了他的想象力,特别是对天上的星星、月亮、天空、大地的想象力。读多了,他也时常写上几句,渐渐地,他写的赋受到了先生的赏识。可近几天,他正为“北斗转圈”入迷。这天,先生正在讲台上拖着长声讲枚乘的《七发》。这是一篇传世的好赋,写的是楚国太子生病了,吴国的一个游说之客前去看望。他用了七件事来启发太子,想以攻心的方式为太子治病,所以叫“七发”。

这时,张衡似听非听,正埋头在纸上画来画去。先生瞥了他一眼,不动声色,继续讲道:“那位吴国的说客先给太子讲了一些吃喝游玩的乐趣,可太子毫不感兴趣;吴国说客又说了一些游山玩水、打猎捕获的事,太子稍微有了些兴趣,病也有了一点起色;最后说客要向楚太子推荐一些道士的长生不老之术,太子一听,心里一高兴,这下子他的病立即好了。”

先生不时斜眼瞧瞧张衡,见他一直在专心致志地画他的图,不免心中起火,大声发问:“张衡,楚太子的病为什么突然痊愈?”

冷不防被先生提问,张衡站起来,直冲冲立在那里,有点发窘,想了想说:“因为春天到了。”“哄”地一声,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张衡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使劲用手挠了挠后脑勺。当时他正在画北斗转圈的图,北斗每天转一圈,每年又转一圈,它是绕着一个中心转的。他在书上看到,这个中心就是天上的北极。北极有颗小星叫北辰,也叫北极星。它距北斗星有天璇、天枢之间直线的五倍远,而且和它们同在一条直线上。北斗星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这颗北极星转,北极星的位置不动,它永远在正北方。他按此画出了北斗星绕极旋转图。当时张衡的北斗正围着北极星转到了春天。又一想,春天一到,天气变暖,阳光充足,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生病的人也会好转,所以答案冲口而出。

于是,这“北斗转圈”,使张衡领教了先生戒尺的厉害,还罚站许久。先生总算是“夫子报了仇,弟子出了丑”。

张衡不但有发呆的时候,还常常干傻事。有时干的傻事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干的傻事又让娘为他担心不已。

母亲为了供他在学馆念书,省吃俭用,生活清苦,饭桌上几乎见不到荤菜,家里值钱的唯有两只生蛋鸡,生的蛋,娘一个也舍不得吃,只是偶尔给平儿煮一两个,给他养身体,其余的全部拿去卖了换盐油或换点零花钱为平儿买笔买纸。这几天,张衡又不知道迷上了什么,老是围着装蛋的篮子转。娘以为他馋,说给他煮一个吧,他不答应,问他为什么,他又不说。

一天,张衡实在忍不住了,趁娘不在家,狠了狠心把篮子里的鸡蛋打了。打了一个,仔细瞧从蛋壳里流出来的蛋清和蛋黄,可什么也没弄明白,接着又打破第二个、第三个……一直打到盛鸡蛋的大碗都装不下了,他还愣在那里琢磨:书上说,天球是圆形的,像鸡蛋,里面装满了水,地球也是圆的浮在水面上,像蛋黄。可是,这蛋黄不明明是被围在蛋清中的吗?《史记·天宫书》上的“天圆地方”似乎有些道理,说天像一个斗笠,大地像一只覆盘,斗笠盖在倒扣的覆盘上。不过,也好像不对……他想入了迷。

娘回来看到平儿正望着一大碗打破了的鸡蛋发呆,先是生气,听儿子讲了缘由后,娘被弄得哭笑不得:“你这傻娃呀,也真是瞎琢磨,你管是天圆地方还是地圆天方,你管这天地像鸡蛋还是像石头?可不要瞎操心,要把心思放在正事上,误了功课就是废了前途。”

但张衡还是告诉娘,说天是由八根大柱撑着的,等他长大了,他要到天边去寻这八根擎天大柱。娘知道这孩儿的脾气,说干什么,就非干不行,不由得对平儿的将来隐隐感到不安,她害怕孩子以后果真干出什么傻事来。

游学三辅

张衡在书馆里已读了几年书,渐渐变成一个勤于思考、性情稳重的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的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对天上的星星、月亮不但没失去兴致,反而兴趣越来越浓。自然而然,他更加不安分了。他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还想把好多好多的梦想变成现实;他也不满足于书馆的学习方式,渴望走出学堂;他照样常常发呆、干傻事,但他并没有去寻天边那八根擎天柱,而是对南阳首城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这首城叫宛,距张衡家只有50里左右,当时称为三辅,是由京兆尹、左冯羽和右扶风组成(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它处在渭河南北两岸,泾河以东和洛河中下游一带,水源丰富,水上交通四通八达,为当时中国最富饶、繁华的地区。宛城里街道纵横交叉,商仃、店铺一个挨一个,各种手工作坊如打铁、制造船泊、酿酒、织丝等业遍布各处。这里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还有许多名胜古迹、秀丽山川……张衡和同学们在书馆里早就听况过三辅的繁华热闹,但同学中几乎还没有人到过三辅。

一天,张衡早早来到书馆,时间太早,先生未到,教室里,同学们正围着一个外号叫“闹鸡”的同学听他神吹:“宛城才不像我们这小地方,渭水和泾水在那里相汇,河上的船只来来往往,数也数不清;码头上更热闹,堆满了货,上货的,下货的,还有买货的穿梭来往;那里街道多极了,铺面一个挨一个,啥都能买到。我连眼睛都不够用了,先是揪着我爹的衣服,一步也不敢离,生怕挤丢了,可转悠了一阵,胆儿大了,干脆自个儿满街乱跑,哪里热闹往哪里钻,哪里稀奇往哪里瞧。我还看到了一些神气十足的太学生,有那么一天,哼,我也斗胆去读两天太学。你们哪个听说过汉高祖建立的未央宫?嗬,我去看了,那气派要多威风有多威风,周围20里95步5尺,街道周围70里……”

这“闹鸡”就是这么个性儿,爱玩、爱逛,还爱吹,只要有一茬半截的新鲜事,他就非底朝天全抖出来,而且很会“加工”,所以什么事一经他的嘴就会吹得个天花乱坠。“闹鸡”有时好搞点恶作剧,比如有时同学俯在桌上打盹,或正聚精会神读书,冷不防,他对准你的耳朵,拉开嗓子“咕、咕、咕”,学公鸡打鸣,常把同学吓一大跳,他却乐此不疲,久而久之,便得了个“闹鸡”雅号。

此时他比手画脚,唾沫四溅,正吹在兴头上,而听的人也个个入迷。这些学生大多是村野孩子,哪有不好奇的。张衡也在一旁听入了神。这席神吹又撩拨起了他内心隐藏已久的愿望。古人常说“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教导人们读书要涉猎广泛而不知满足,学了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认真实践而不知倦怠。张衡知道,这几年自己虽然读了不少的书,也涉猎了一些有关历史、天文、历法的书籍,但却缺乏书本以外的实践知识,他渴望外出游学,接触生活,接触社会,以充实和开阔自己的眼界。这愿望藏于心底已久,但一想到要把母亲一人丢在家,他就下不了决心,何况家境也不富裕,到哪里去弄一大笔旅费?

今日听到“闹鸡”的一番神侃,张衡真憋不住了,上完课,他就往家赶,一路上反复考虑怎样向娘开口,又怎样说服娘。

娘正在院坝里喂小鸡。那群小鸡刚孵出来十几天,全身毛茸茸的,像一个个小绒球,春天的阳光撒满院落,照在它们身上,细而柔软的绒毛闪着漂亮的光彩,逗人喜爱。小鸡正在院子里追逐撒欢,细细的“扑腾、扑腾”的声音,听起来格外入耳。忽然有了点什么动静,它们又争相跑到母鸡身边,母鸡立刻张开双翅把它们紧紧护住。娘一边喂,一边看得直乐。张衡从门外进来,放下手里的书包,接过娘手中的鸡食,一把一把往地上撒,小鸡一个个抖着翅膀“扑腾、扑腾”飞过来,可翅膀还未长硬,只好连跑带飞,摇摇摆摆,样子可爱极了。张衡一边撒食,一边跟娘说准备到三辅去游学的打算。娘听完后默默无语,隔了一阵,她抬起头把儿子打量了一番,静静地问:“平儿,你准备啥时候动身?”

张衡原以为娘会阻拦,没想到娘竟是这样通情达理,听了娘这句话,像有啥东西堵在心里。他看看娘饱经风霜的面孔,再看看那群围着母鸡转的小鸡,他反倒想劝娘几句,可是又找不到适当的话。远处一只跑远了的小鸡不知被什么吓着了,正向母鸡跑来。张衡觉得自己正像这只寻找母鸡的小鸡,翅膀还未长硬,怎么能一个人飞往那样广阔的天地里去呢?

但是,死守在家里,翅膀又如何能长硬呢?自己已经是个男子汉了。张衡觉得血管里张家那不安分的血液在涌动。他要飞,要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个风和日暖的春日,张衡毅然告别了母亲,背着简单的行装,迈着坚定的步伐登程了。

娘倚在门旁,望着初出茅庐的儿子那单薄的背影。他呀,在娘的眼里还是只小雏鸟,什么时候他才能变成一只凌空的鹰呢。

那时候游学成风,一些热衷功名利禄、急于仕进的读书人都直接到洛阳去广交豪门贵族、官僚士绅,以便得到推荐,走上仕宦之途;有的仕子呆在洛阳学习,心里只想通过太常官的考试,被任命为小官,因为要想进太学学习太难,必须先经过郡太守的推荐,成了博士弟子,才能进学受业。张衡此次外出游学,目的十分明确,他一不为功名,二不慕太学,所以连洛阳都未去,而直接奔向三辅。他在那里,前前后后游历了两三年,跑遍了三辅。他登山临水,往来游息于渭河平原。他访问当地民情风俗,调查市井制度和商业交通情况,特别是长安一带的历史古迹、宫廷建筑,他观察得非常仔细。

但是,这包容万物的天地究竟是什么,是锅盖,还是鸡蛋?天地宇宙是气,还是神主宰?在三辅游学的短短时间里,张衡没找到答案,相反,他觉得疑问倒是越来越多。

洛阳求学

初出茅庐的张衡遍游了三辅,他觉得自己一天天在长大,不再像那毛茸茸的小鸡。但他又总感到自己头脑里的问题越来越多,不明白的事越来越多,读书学习对他更重要了。那翅膀是比先前更硬了,可总也飞不高,于是张衡下决心到京都洛阳去学习深造。

年迈的张母盼回了儿子,如今儿子将要走得更远,去得更久。她知道自己儿子的脾性,只要认准一个理,就是九条牛也拉不转的,况且张家祖上就不墨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就让平儿像他爷爷当年那样,出去闯荡一番吧。

张衡背着母亲为他整理的行装,再次来到长安。这次他是取道长安向东,到京城洛阳求学。张衡一连赶了好几天的路,经过灞桥,来到离长安70里远的骊山。骊山的形状像匹马,满山遍野郁郁葱葱,山上还残留有古时烽火台的遗迹,据说这就是周幽王举烽火戏诸侯的地方。北面的山麓有秦始皇的陵墓,西北山麓还有闻名天下的温泉。张衡哪里肯放过这种机会,他在这里停留了几天,饱览了这些名胜古迹。秀丽的山川美景令他激情满怀,文思喷涌,他提笔写下了“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反复赞美温泉一带迷人的景物,这就是他最早的流传至今的《温泉赋》。

张衡继续往东,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京城洛阳。洛阳位于黄河中游的南部,四面的山峦,组成一个天然屏障,把它围在中间,形成一个盆地。东汉光武帝刘秀打跑王莽后就定都洛阳,洛阳继周朝之后,第二次成为中原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

光武帝定都洛阳时把成周城加以扩建。原来周成王时,在洛阳城内建了两个城。西边的一座称王城,是周天子召见诸侯,处理政务的地方;距王城四十里远的东边有一座成周城,是专供大臣们居住的地方。东汉时的洛阳,市井繁荣、商贸兴旺、经济发达,学术文化空气非常活跃,据说东观、白虎观、平乐观、兰台、石室这些历史胜地,就是当时著名的藏书馆和研究机构,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生多达三万余人。全国的大学问家大都汇聚在这里,如张衡幼年时期就非常慕仰的经论大师贾逵就在这里的太学讲学。

京城里那纵横交错、热闹繁华的街道,对张衡并没有多少吸引力;街边、码头围着一群群的人在观看杂耍、白戏,张衡也很少去凑热闹。他除抓紧时间读书外,就是去游览京城巍峨的建筑,游历京城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感受其中的文明气氛,领略古代遗迹的雄伟气势。张衡早就渴望自己能写出像班固、扬雄这些大赋家那样气势不凡的作品来。

张衡在洛阳一住就是五六年。那时候,要经过县、郡推荐为博士弟子的读书人才能进太学。张衡离家时,母亲千叮嘱万叮嘱,要他到洛阳后去拜访一些曾与张家有往来的京城大族,要他去拜望曾在爷爷手下办过事的旧友,但张衡一个也没去找。就张衡祖父的功德和张衡本人的学问来说,他是有资格成为博士弟子的。如果按母亲之意,他随便去找找那些敬慕他爷爷的官僚绅士,进太学也是很有可能的。但张衡不热衷这些,他早有自己的打算。

他住进了简陋的客店,把自己关在客房,开始苦心攻读。碰到疑难问题,他便外出拜访,求见京师的名儒。那些名儒大师,有的心气高傲,不会见拜访者,登门请教的人常常碰钉子;有的深居简出,很难寻找。张衡当时正攻读《春秋》,书中描写的关于战争中的各种情况,有深刻透彻的说理,有雄辩地阐述立邦建国的各种策略,还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生动、形象的描写……张衡入了迷。他边读边作记号,也记下自己的疑问。他早听说经学大师贾逵对《春秋》有很深的研究,曾受皇帝之命,专门给太学的博士弟子讲经,但张衡曾多次造访不遇。现在,他看着自己记下的疑问越来越多,心里很是着急。

一天,他又埋头于经书之中,不知不觉天黑了。他点上蜡烛继续阅读。实在疲倦了,便俯在桌上打会盹再读。到了深夜,肚子咕咕直叫,他才记起还未吃晚饭,便打开门准备去弄点吃的。一看,启明星正高悬东方,天就要亮了。他干脆接着读,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读它个通宵。清晨,他推门一看,晴空万里,朝阳正冉冉升起,真是个好天气。张衡来了兴致。何不趁今日好时光到早就想去的白马寺游玩?听说离城20多里的白马寺有一闻名已久的奇景——“马寺钟声”。当寺内僧人增多(原来很少)时,在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上之际,寺内僧人的诵经之声会伴和着寺院檐角上的风铃声,扩散开去,远闻数十里,这就是有名的奇景——“马寺钟声”。

张衡去晚了,在半路上并没有听到远远飘来的“马寺钟声”。但这一天张衡却大有收获——他意想不到地结识了慕名已久的贾逵大师的高徒崔瑗。

那天,他只身一人游逛白马寺,寺内游人极多,但大多数都是到这里来焚香磕头,求佛保佑,他们手里拿着大把大把的香烛。也有看热闹的,三三两两,谈笑风生,专寻人多的地方去。张衡却是仔仔细细地观看每一处的遗迹,古朴神秘的建筑,殿内设置的各种姿势的佛像,还有那些龙飞凤舞的文字。他来到正殿,这里反而没多少人,两三个游客,还有一位青年正和殿内高僧窃窃交谈,非常投机。张衡仔细打量这年轻人,他年龄和自己相仿,手里拿着书卷,举止沉稳,仪态不凡,一看就知道此人不是一个凡俗之辈,张衡不由得多看了他几眼。转了几个殿,张衡来到殿外,略有倦意,便找了一个僻静点的地方坐下休息,然后习惯地把随身带的书卷打开。刚一会,不远处传来轻轻的吟诵声,寻声看去,正是刚才那位儒雅书生在一静处捧书吟诵,看他那神态,完全忘记了这白马寺和周围的世界。张衡好生好奇,他最喜欢结交那些勤奋读书、有知识学问的人。于是他走上去,主动和这位书生交谈。这书生也频频还礼,介绍自己的姓名。

“小生姓崔,名瑗,字子玉,眼下正在太学里研究《五经》。”张衡听得介绍,心里惊喜,这不正是贾逵的那位名誉京师的高徒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张衡哪里肯放过这机会,立刻和他攀谈起来,并谦逊地向他请教读书中碰到的疑难。他们越谈越投机,越谈话题越广,从读书谈到各自的兴趣爱好,谈到天文、历算、佛经、辞赋。真是巧得很,这书香之家的崔瑗,不仅文章写得好,赋作得好,连对天文、历算的爱好也和张衡一样入迷。刚才他和老僧交谈的就是有关天文的知识。原来这白马寺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66年左右),皇帝据梦中天象预兆,派使者去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用大白马驮回《四十二章经》和大批佛教经典和佛像,并邀请印度高僧来汉译经讲经的地方。崔瑗今日正是专门造访白马寺高僧,请教印度和大月氏的天文、历算学问,还和高僧讨论了中国的天文、历算和印度、大月氏的联系、区别。

这两个读书人,越谈越舍不得分手,真是相见恨晚。不觉夕阳渐西,两人漫步来到离白马寺不远的齐云塔下,这是一座著名古塔,是密檐式方形木塔,有13层,24米高。张衡围着塔绕了一圈,问道:“这塔为何叫‘齐云’,恐怕是有说法的吧?”

崔瑗来过几次了,知道关于这塔的传说,于是答道:“传说这塔也是汉明帝时建造的。白马寺落成后,汉明帝常去寺里朝拜,他每次经过齐云塔址那个地方,都看见那里的土向上鼓动,慢慢变成一个土堆。汉明帝让人铲平,但没过几天,又隆起一个土堆。汉明帝便去问高僧,他说,这是舍利子(即佛骨)显灵,应该在上面建造一座宝塔。于是,汉明帝派人立即兴建。完工那天,塔顶上突然出现一个五彩的光环,光环内显现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像,照耀得满天通红,红光几个月后才渐渐散去,所以又叫‘舍利塔’。”余晖下,崔瑷侃侃而谈,显得英俊、文雅而又带几分豪侠之气。

“这白马寺和齐云塔的传说倒很有趣,不过那汉明帝的神仙气怕是有点过头了吧?”张衡说。

崔瑷一听,心里略微吃惊,暗想,自己也常和太学中的同学论及此类传说、预兆。同学皆赞不绝口,惊叹其神妙,还没有人敢置疑半点,这张衡却直言不讳,敢疑敢说,难得见到如此坦然而有主见者。崔瑗心中不免生出几分佩服。他们由此话题又转到当时盛行已极的图谶之说,不由愤愤地评论起当朝皇帝宣扬的那些迷信的宗教神学思想。

白马寺之行后,张衡的精神生活更为充实,读书的范围更为广博,他常常和崔瑗讨论,学问提高很快。这时他结交的人也多起来了,通过崔瑗的介绍和引进,他开始认识京城的许多名师大儒,结交了一些很有学问的青年朋友。其中有爱好辞赋、擅长音乐,后来成为东汉有名的经学大师的马融;有口才雄辩,喜好议论政事,后来果真成为政治家的王符;还有学问渊博,以谦虚俭朴出名的窦章……

这帮年轻有为、刻苦勤奋的朋友常常聚在一起,如饥似渴地讨论问题,交换心得,针砭时弊,写辞作赋。张衡如鱼得水,更加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渴望早日丰满自己的羽毛,实现自己的理想。读书之余,张衡把全部心思用在写作上。不久他那些文笔优美、行文流畅、风格各异的辞赋就在朋友中流传起来,后来竟传到社会上,引起京城那些颇有名气的文人墨客的注意。张衡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

人怕出名猪怕壮。张衡名声大了,烦恼的事也多起来了。一日,他正在房里用心读书,只听门外人欢马叫,喧哗声大起,还夹杂锣鼓鞭炮声,接着听到门外官差大声传呼张衡接令。原来张衡在京城的名声已传到南阳郡,立刻被南阳郡守推荐,那时叫“察举”,这喧天的锣鼓声正是传令官差到了。

“察举”是当时的一种举贤方式,就是州、郡和各级地方长官经过考察,推荐最有才学的人给中央政府选用,这些被推荐的人经过试用和考核,便被任命官职。这对被推荐(察举)的人来说,面前无疑铺设了一条当官升职的坦荡大道。可是张衡却拒绝受命。他自有自己的主张。他不慕高官厚禄。他要继续攻读,宁愿过清贫的日子,也要圆那个“天上的梦”。

清静的日子过了不久,张衡再一次被官府“举孝廉”。这也是当时朝廷推荐人才的一种方式:各地方长官每年可以推荐一至两名“孝廉”或“茂才”,送到京师,由皇帝录用,先做小官,以后慢慢升迁。“举孝廉”的读书人必须孝敬父母,办事廉正。传说有的想做官的读书人,为了“举孝廉”,几十年守候父母身边,清心寡欲,深居简出。张衡很孝敬自己的母亲,但他却鄙弃这种做法。他喜欢读书,研究学问,但他不愿走这样的仕途。所以,他再次拒绝“举孝廉”,仍然专心致志攻读、研究学问。已是公元100年了,张衡在洛阳求学不觉已五六年了。他虽然没做官,但他的人品、才学已蜚声京都。一些更年轻而有志的游学青年纷纷登门求教,张衡对他们有问必答,有惑必解,决不推辞。他学识渊博而待人亲切随和,满腹经纶却谦逊矜持。人们纷纷赞誉他“通五经”、“贯六艺”,即有关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的书读得多,通晓关于礼、乐、射、御(驭)、书、数这六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当时在太学里的太学生学了几年,毕业时也不过只通一经一艺罢了。而且按当时的规定,那些由名师指点,精通儒家某一经典,又能说训诂和章句的“五经”博士的法定年龄必须在50岁以上,但张衡年纪轻轻竟能和他们一比高下了。

张衡没侮祖训,京师的几载苦读,几经风雨,已使他变成了一只羽毛丰满的鹰,他随时都会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激扬文字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初春的一个清晨,京都郊外的山峦、村寨、原野还笼罩在浓浓的晨雾之中,几辆马车驰出繁华的京城,顺着驿道向南阳方向疾驰而去。前面一辆车里,坐着正值壮年的南阳郡太守鲍德。车跑得快,他的心也飞得快,他是接到任南阳太守之命而赴任的。他希望立即上任,大展宏图,好好报答皇帝的恩宠。他不时回转头去看看紧跟他们后面的马车,心里喜滋滋的。

这次到南阳赴任,最让他得意的是,他在京城带回一名得力的助手,那就是名满京师,而且“通五经”、“贯六艺”的张衡,邀请他到南阳任主簿(协助郡太守办理政务的秘书)。说来这张衡也是块硬骨头,脾气倔得很,虽已是满腹经纶,才学出众,品行端正,可他就是不出山。鲍德是几顾茅庐才大功告成。有这样的贤士相携,治理南阳,建立卓越政绩还怕不成,鲍德怎么不乐在心里,喜上眉梢呢?他觉得这马车的轱辘转得太慢了。

另一辆马车里,张衡却在静静沉思,偶尔也撩开帘子望一眼晨雾中的山峦、原野。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恨不得马上飞到长久未见面的母亲面前。前不久,他接到家信,说母亲身体渐弱多病,望张衡早日返家。这几年,张衡在京都苦读数载,他虽是名声在外,却是囊中羞涩,生活拮据,捎带给母亲的钱银又很少,他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接到家信,返家之情尤为迫切。望着帘外渐渐看不见的京城,张衡心中又升起缕缕的思念,离开了生活五六年的地方,告别了相交甚深的朋友,自己又要独自去闯荡前程,那坎坷之途上还会遇见如此的知己吗?

他不由得又想起了和崔瑗告别的情景。崔瑗送了他一程又一程,临到张衡上马车的片刻,他拉着张衡的手,使劲摇了摇,说道:“平子兄,此次离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相信兄胸怀大志,定有《七辩》中无为先生之举,此行一定会成功!”

想到这里,张衡心里又充满了激奋,暗自庆幸自己多少也有些荣幸,能到鲍太守手下做事。他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鲍德的人品他早有所闻,他虽为官僚,但为官正直,气节高尚,特别是鲍德保护尚书陈宠之事,早已传遍朝廷内外。那年(永元元年,公元89年),汉章帝驾崩,外戚窦宪要陷害章帝信任的尚书陈宠,因为陈宠不畏邪恶,正直敢言,得罪过这帮阴险小人。窦宪就让陈宠主持章帝丧事,企图从中找岔子除掉陈宠。鲍德那年刚升为黄门侍郎,他看破窦宪的险恶用心,设法让陈宠出任太山太守,使之避免了杀身之祸。跟着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郡太守做事,自然是件荣幸的事了。这次回南阳任主簿,虽然为谋生、念母,但更是一个干点事业的好机会。崔瑗兄如此理解自己,离别之时用《出辩》中的无为先生激励自己,“知我者,莫如崔瑗兄啊”,张衡越想心里越不能平静。当年,他刚进京求学不久,看见一些读书人为了仕途,或不顾廉耻,或玩弄伎俩,心里非常鄙视这帮小人,于是写了一篇赋《七辩》,文中借托一个叫“无为先生”的人表达了自己进京求学的抱负,非常明白地告诉世人,他不会像某些人那样,通读一两卷经书或通过一些特别手段,捞个孝廉、贤良、方正的美名,然后去做官,追求丰厚的物质享受。他有宏伟的抱负,希望自己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所以,张衡在京几年中,几次坦然放弃入仕的机会。马车载着张衡,而张衡心中又怀着远大的抱负,向南阳郡疾驰而去。

这队人马一路兼程,星夜不停地往前赶。路两旁的那些庄稼地,有的长势看好,有的麦苗稀稀拉拉;那些散布在田野中的茅舍,有些已经东倒西歪,有的连房顶上的茅草都被大风刮掉。春耕已到,农夫们都在田间忙着农活,他们有的身体瘦弱,脸色蜡黄,穿得破破烂烂;有的年老体衰,举步艰难,可仍然扛着锄,扶着犁,连五六岁的小孩也背上了筐……看到这些,张衡不由得想到那繁华的京都闹市。此刻那些皇亲贵族、公子哥儿,一个个身穿绫罗锦袍,佩戴珠玉金银,正逍遥放荡,吃喝玩乐。张衡的心不由紧缩了一下。这个世道太不公平了,洛阳城里的那些富豪显贵,他们凭什么不耕不织反而还锦衣美食,大吃大喝,游手好闲?!这些终年辛苦劳作的农夫,却衣不遮体,忍饥挨饿?!再如此下去,会官逼民反。张衡决定写一篇酝酿已久的《二京赋》,向皇帝表示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辞赋的语言比较委婉,或许皇帝能听进一些。

其实,张衡的这种想法,早在洛阳求学时就萌发了。那时,年仅20岁的他在洛阳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还反复研读了班固的《两都赋》,对作品中班固赞西京(长安)贬东京(洛阳)感到不满,也认为班固对两京的铺陈叙述不够宏伟,没有把两京宫廷建筑的巍峨之势表现出来。他决心对两京作更为生动、真实的描写。到了南阳,张衡把这长久孕育的激情凝聚笔端,在任南阳主簿的七八年中,精心写成了他的传世佳作《二京赋》。这篇近万言的作品,他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字字琢磨,句句提炼,长达十年之久才完成。

《二京赋》的上篇是《西京赋》。张衡假托一位“凭虚公子”对另一位“安处先生”说了一大篇赞美西京长安的话,用许多美丽、华藻的词句描述长安形势的险要,宫廷的华丽,街道规划的井然有序,有钱人家生活的富裕、无忧无虑……还夸耀说:“地沃野丰,百物殷阜,岩险周固,襟带易守,得之者强,据之者久,流长则难竭,柢深则难朽,故奢泰肆情,馨烈弥茂。”

在这里,张衡赞扬长安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势险要,要害地方(襟带)容易防守,认为夺取了长安的人力量就强,占领了长安就可以持久,而汉朝正好比长长的河流,水是不会枯竭的;好比根深的树,树是不会腐烂的。所以汉朝的人奢侈安乐可以尽情,而芳香功业更盛。

《二京赋》的下篇《东京赋》描写的是东京洛阳。安处先生听了凭虚公子一番话,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积极建议。他旁征博引,列举历史上秦始皇的灭亡为例,说这是因为秦始皇穷奢极欲,修建阿房宫、甘泉宫,耗尽天下人力,“百姓不能忍”,纷纷起来造反而致。“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岩险与襟带?秦负阻于二关,卒开项而受沛。”

在这里,张衡认为,保持皇位要靠关心人民(仁),不靠关隘要害。假如民心不原谅你,你占有险要的地方又有什么用呢?秦朝可以依仗两个险固的关口,但终于为项羽开了函谷关,接受刘邦(当时称刘沛公)进了武关,秦也就亡了。

赋中,安处先生还对洛阳的形势、风景、物产作了华丽的叙述,也违心地讲了汉朝皇帝的功德,什么“洪恩素蓄,民心团结”,这只是表面话。最后针对凭虚公子的议论,安处先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张衡几乎是在借安处先生之口大声疾呼了:现在你公子如果喜欢欺压人民以图自己的快乐,忘记人民怨恨会成为仇敌;喜欢挥霍财物以求极端的享受,忽然下面反叛起来就会产生忧患。水既能使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打翻;坚厚的冰是从薄薄的霜开始的,八尺高的树木是由嫩芽开始的(比喻人民的大反叛是从小的不满开始的)。这不仅向凭虚公子,也是向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严重警告!凭虚公子听了安处先生的话,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表示自己本来的想法鄙陋,而安处先生的见解正确,令人信服。

当时,赋家作赋都是竞相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而张衡却能以表面委婉的形式批判残害人民、追求享受、以奢侈为荣的思想,这是很不容易的。

任南阳主簿这几年,张衡并不是只用笔抒发自己的抱负、理想,更多的是跟随鲍太守走遍南阳,为人民做了不少实事。

那还是刚到南阳的头几年,张衡沉溺在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之中,他渴望早日写完他的《二京赋》。但是,当鲍德的主簿并非容易的事,每天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拟草文稿、修订计划、批阅来函、审理提案,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来信。

一次,张衡从公署办完公事刚回到家中,正要继续写《二京赋》,鲍德便派听差来叫他了。当时正是隆冬季节,门外寒风呼啸,雪花纷纷,这种时候鲍德叫他去干什么呢?

原来鲍德一到南阳就组织人马,把全郡的水利工程勘测了一遍,每到冬季农闲时期,全郡都要大规模整治水利工程。年年这个时候,张衡都要跟随鲍德四处视察。

但是,今年天气不好,修建水利的民工基本上都在歇工,此刻鲍太守叫他去又有什么事呢?

来到鲍太守府上,张衡礼毕坐下,等着鲍太守开口,但太守没提修水利的事,却说道:“几年来,南阳郡水利沟渠如网,粮食年年丰收,百姓丰衣足食,可还有一件大事没办,你看何时去办?”

张衡一听,立即明白了鲍太守的意思,鲍太守初上任时,旱、涝、风灾连年不断,民以食为天,鲍太守把全部精力用于农业上,兴修水利,推广良种,鼓励农桑,减轻徭役,而后南阳郡粮食连年丰收,无人背乡逃荒,南阳郡百姓把鲍德称为“神父”。但郡里官办的学舍办得不好,已废弃多年,这几年,鲍德又忙于抓农业,一时还顾不到,此事一直是鲍太守的一块心病,也是张衡心中一虑。而今听得鲍太守提及,张衡立即领悟。

接下,整整一个冬天,张衡都在忙着组织人马重建校舍。他亲自指挥匠人盖房子、建校舍、做桌椅板凳。那时节,张母年迈多病,家中仅有媳妇和刚出世不久的孙儿守在老母身边,张衡心中自然惦念,常常托人给母亲媳妇捎信带物,可就脱不出身亲自回去看看。

冬末,南阳郡一座崭新的官办学舍修建起来了,这在民生安定、百姓乐道的南阳可算一件大事。当地很多研习学问的青年和名儒贤士前来恭贺,趁此,鲍太守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典礼,邀请这些年轻的读书人和名儒经师参加。为此,张衡特地写了一篇《南阳文学儒林书赞》,盛赞鲍太守重建学舍的功绩,文中说:“南阳太守,上党鲍君,愍文学之弛废,怀儒林之陵迟;乃命匠修面新之,崇肃肃之仪,扬济济之文化……”

鲍德在南阳郡任太守九年,这九年中,他的政绩显著,深得皇上信任。永初二年(公元108年)他被朝廷调到京都洛阳去做大司农掌管农业。鲍德赏识张衡的才干,再三邀请张衡一同前往。然而乐于淡泊的张衡却婉言谢绝了鲍德的邀请。他有自己的打算:已过而立之年,自己在学问上却无大的建树,特别是对执著爱好的天文,他觉得自己还有好多谜没解开,还必须潜心读书,以获得更多知识。再说,年迈的母亲风烛残年,需要照顾。于是,张衡留下了,回到故乡西鄂县石桥镇专心读书去了。

同类推荐
  • 简·爱

    简·爱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 白驹夜话:教育与人生问题对话

    白驹夜话:教育与人生问题对话

    《白驹夜话:教育与人生问题对话》是“教育对话三部曲”之第三部。自2000年和2006年分别推出《衡山夜话》和《东海夜话》的教育对话集后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衡山夜话》加印三次已售罄,并被2001年度《上海年鉴》公布为2000年上海社会科学重要成果之一;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科研等重要专业媒体都曾发表相关评论。《白驹夜话:教育与人生问题对话》,精选50个以教育为主旁及人生各个面相的话题展开对话,既是一份精彩的原创教学实录,又是弥散着智慧的课堂教学空间,更是彰显学校生活理想的实践,本书秉持三人对话的犀利风格,追寻教育的真生命、真精神。
  • 中外地理故事

    中外地理故事

    本书呈现在你眼前,会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它不仅生动而翔实地讲述了上面提到的地理奇观,同时还能让你了解一些你从未听过的地理奇闻或找到长久以来困惑你的答案。相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你会对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有更深的认识,并且对基于地理基础上的人类历史和文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汽车驾驶速成与禁忌

    汽车驾驶速成与禁忌

    《汽车驾驶速成与禁忌(新装畅销版)》是在全面透彻研究新《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基础上,针对汽车驾驶操作技能和驾驶证考试实际需要,以全新的思路、科学的理念,向广大爱车族全面介绍了汽车驾驶基础动作的练习方法和有关道路交通管理常识;并以丰富的汽车驾驶教学经验,重点阐述了汽车驾驶的操作技巧,从而使初学者能迅速掌握汽车驾驶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编写过程中,尽量以图解形式,力求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掌握。《汽车驾驶速成与禁忌(新装畅销版)》适用于准备学车、正在学车或新驾驶员自学,并可以作为汽车驾驶学校的教材,是爱车族学习开车的良师,是独立驾驶、保证安全的助手,是提高技能、步人高手的阶梯。
  • 政治学(第二版)

    政治学(第二版)

    书在系统总结已有政治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和评述了现当代许多国内外学者在政治学方面的一些重要学术观点,对国家形态、政治权力、政党政治、政治参与、政治发展、政治民主、政治文化等政治学核心范畴作了较为深入并富有新意的分析和阐述,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政治学科发展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和规律,使抽象的理论更贴近中外政治发展的现实。本书作为复旦版MPA(公共管理硕士)系列教材之一,既可作为MPA课程的基本教材,又可作为大专院校政治学专业和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本科和专科的专业教材。
热门推荐
  • 星灵天命

    星灵天命

    易:作为一名普通人活到十七岁的他却突然发现自己本是作为战金灵而降生的绝世强者,挫折的感情之路的尽头,等待他的居然是……繇:她出生在罕见的豪门家庭,她有着倾世的美貌,近乎无所不能的天赋。然而,作为沧曜灵的她又该如何面对她体内超越一切的力量……
  • 征途霸路

    征途霸路

    他决定为这一世,他再次穿上战袍,不为苍生和民族,只为父亲那伟大的父爱!他接过父亲遗志,打造一支强军,夺回属于父亲的皇位,稳定国内后,他毫不犹豫的突袭了草原,打败了强大的两支草原民族,强袭森林国家南越,彻底了统一了北洲的三分之二的土地。大夏帝国的铁蹄不会因为敌人的减少而停下,他只会向着更强大的敌人前进,带着强大舰队开进了殖民时代。
  • 名灵天下

    名灵天下

    爱情也许是故事的开始,但仇恨不一定是故事的结局。在林白的世界中有着快意恩仇,也有儿女情长。位数的故事将所有的生命串联在一起,演绎出一段又一段的精彩。看林白带领着自己的伙伴,冲破命运的枷锁,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
  • 海贼与荣耀

    海贼与荣耀

    这是一个野蛮与粗鲁,文明与优雅共存的世界,手中的草帽在不停的旋转,枪火的味道在弥漫,他们向着未知的道路前进寻找着心中的梦想加油!伟大的冒险家们!那里有着属于你们的宝藏!
  • 女官

    女官

    从出生起,左钧直便头顶炫目的光环——父亲是左相之子,母亲是乌斯藏公主、高昌王后。但光环之下,她却从小漂泊无定,四海为家,甚至沦落到茶馆说书为生。因说书时肆意评论国事得罪了朝中之人,父亲为救她受刑残废,她更卷入一起涉及两国政治的奇诡案件,并获得皇帝赏识。皇帝为借助其语言之长打探右相勾结他国的证据,忽略她女儿身份,授予她翻译官职。而生死边缘,她意外发现自己喜欢的人竟是背负着血海深仇的前朝小国舅……朝政倾轧、四夷纷争,身为小小译字生的她能否协助皇帝清明政治,并一展才能,实现辅佐一代明君的抱负?而隔着血与火、国仇与家恨的他与她又将走向什么结局?
  • 我们都在赶路

    我们都在赶路

    或许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在这世俗的世界里,我们都是修行者。
  • 魔校之星辉圣使

    魔校之星辉圣使

    沐绝尘变成人类后回到地球,在一次意外中发现一颗陨星坠落,遇见了一个和思梦瑶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自称“星辉圣使”,沐绝尘再次回归魔神,开启不可思议的热血练功传奇......在未知世界里,一幅“圣使”与“使徒”之间的恩怨情仇的瑰丽画卷在他面前展开......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书友群:597535589新书出炉,多多支持!!!《天行归》
  • 玄灵救世

    玄灵救世

    火,水,木,土,钢,冰,光,暗。拥有元素之力的圣者们统治着这一片大陆,当六星聚齐,人魔大战在所难免,在这风起云涌的神王大陆之上,耸立着一座座神迹,当神降临之日,就是你拜月毁灭之时。......“你是凌宇族的人,我恨你。以后请不要在我面前出现,包括你的名字!”“也许这就是命运!命注定我在这天亡,我不能不亡!”六星聚齐终究是个梦
  • 同学相对论

    同学相对论

    故事主要讲的就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斗智斗勇。苏长安vs谈初阳
  •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景泰蓝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景泰蓝

    景泰蓝变化多姿,遗型淳厚,纹饰典雅,技巧精湛,色泽悦目,是我国数千年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珍晶,在当今依然绽放出炫目的光彩。《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景泰蓝》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