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58]。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59];西丧地于秦七百里[60];南辱于楚[6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62],如之何则可?”[63]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64]。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65];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66],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67];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68]。彼夺其民时[69],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70],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71]!故曰:‘仁者无敌[72]。’王请勿疑!”
章解
此章阐明“仁者无敌”的意义。梁惠王困惑魏国本强大,为何遭到战争的失败,因而请问战胜强敌,报仇雪耻的办法。孟子对以小国行仁政尚且可以无敌于天下,胜败、强弱的关键不在于土地的广狭和兵甲的利钝,而在于民心的向背——仁者得民心,不仁者失民心——即在于“仁”与“不仁”。写仁者着重指出仁政的纲领,写不仁者着重指出人民的痛苦;这样来论证“仁”与“不仁”的不同后果,使听者得从积极方面努力,而从消极方面有所警惕。重复用“彼”字,再垫一句“彼陷溺其民”以加重上文的意义,则下句“夫谁与王敌”更为有力。孟子解释“征”的意义说,“征之为言正也”(见《尽心》下篇),就是说,以此方的“正”去纠正彼方的“不正”,彼方因不得民心而自然失败,所以说“夫谁与王敌”。从一个“征”字的意义,点明战争不是为国君报仇雪耻,而是为了救民。这是孟子针对惠王的思想情况,对“战争”作出正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