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18]。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19];河东凶亦然[20]。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2],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23]:填然鼓之[2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6]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7]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9];数罟不入洿池[30],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31],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3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36],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37],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38],申之以孝悌之义[3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0];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41]:然而不王者[42],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4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7]
章解
本章记述孟子针对梁惠王自满于移民、移粟,“望民加多”的矜功思想,提出“无罪岁”而责己的道理和博得人民拥护的基本办法,希望惠王实行“王道”。矜功是实行王道的思想障碍,而“望民加多”可能成为实行王道的因素。孟子用消灭消极因素、发展积极因素的教育方法,先摧毁惠王的自满情绪,然后引导他“望民加多”的思想趋向于“王道”。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生动譬喻,引起对方自觉的思想斗争,使惠王不得不“爽然自失”;接着说王道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应先从人民生活着手,做到“养生丧死无憾”、“黎民不饥不寒”;这是人民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的要求,如果仅此都不给予他们而把饥寒的原因归罪于凶年,沾沾自喜于临时性的移民、移粟,而“望民之加多”,道理怎样说得过去呢?孟子于正面说教之后,用“狗彘食人食”数句精炼、生动的语言,对惠王“罪岁”而不责己的错误思想,给予尖锐的批评,归结到“无罪岁”而实行“王道”,那就不但人民“加多”,而且为“天下之民”所拥护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