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何足道哉﹖
一九九○年六月一日
(一)
世界上的天才多的是,值得我们羡慕的却少得很。
少年时读宋代王安石《伤仲永》一文,大致是说,一个名为方仲永的五岁农家孩子,没有上学读过书就可以即席挥毫地写诗,而且文理通顺﹔秀才们发现,大加赞赏,方仲永的父亲因而获得同县人的款待与金钱。于是,为父者认为有利可图,就带儿子到处表演,没有好好地教他。这样过了若干年,孩子长大后变得平平无奇,与一般农家子弟没有什么分别了。
这个有名的《伤仲永》故事,使我想起﹕二十年前,韩国某儿童天才毕露,他的父亲也就四处宣扬,唯恐天下不知似的,举世的新闻传媒加油添酱地报道了。这位天才神童,如今安在哉﹖不久前,香港某报章报道一名中国内地的神童,去年十一岁有足够的资格进入医学院,但——报道说——黑暗的内地政制却诸
多留难,使这天才无表演之所云云。对内地的政权我一向少有好评,但这件事我认为他们是做对了。十一岁进医学院,对儿童,对社会,半点好处也没有。
算得上是读书神童的实例,我遇见过一个。一九六一年,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洛杉几的加州大学,举校瞩目。我当时认识他,很替他难过。可不是吗﹖知名度那么高,同学们特别注意他。例如,他选修了某一科后,一进课室举座哗然﹔好事的同学大声问神童﹕“要是考试我胜了你,我的智商怎样算﹖”神童的心理负担,重矣哉﹗考试成绩公布,神童通常只获丙级。其实这足以证明他是神童了﹔十一岁的年纪在加大有丙级的成绩,不是神童是什么﹖但同学们不放过他,问﹕“我以为你是天才,而我一向被人视为蠢材的,也有丙级的成绩,跟你一样,你怎样解释﹖”后来这位神童愈读愈差,不知所终。这是悲剧。
人类历史的记录,最高的天才是经济学家密尔(John Stuart Mill)。据后人的估计,他是历史上唯一智商高达二百分(是满分)的人。密尔的天才,简直匪夷所思。芝加哥大学的施蒂格勒(G· J· Stigler) ,二十年前印制过一本日历,送给朋友。每个月份他选历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的人像,在像旁引用那名家写过的几句精彩的话,很有意思。
到了以密尔为主(亦即他的诞辰)的那个月,施蒂格勒引用他的那几句话,使人摸不头脑。那是引自密尔给边沁(J· Bentham)的一封短信 ﹕“边沁先生﹕你借给我的《罗马帝国史》的第一册,我已经读完了,觉得很有兴趣,现在托人交还给你。希望你能续将第二册借给我,我会很细心阅读的。”我们都知道《罗马帝国史》是一部经典之作,与中国的《资治通鉴》异曲同工,也同样卷帙浩繁﹔但密尔那段平平无奇的话,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是施蒂格勒的老友,知道此君聪明绝顶,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么为何日历到了密尔那个月份,却如此淡然处之﹖想了很久,不得要领﹔再看日历,突然发觉密尔那封短信后面所注的日期,屈指一算,那时他只有三岁﹗
是的,密尔的天才,前无古人。他七岁时写了一本历史书,十一岁精通当时的所有数学。然而,我对他不羡慕。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学者,也是当时英国名重一时的教育家。这位老密尔发现了李嘉图(D·Ricardo)的天才,不遗余力地策励李氏,使他后来在经济学上雄视百代。老密尔也不断督促自己的儿子,日夕用功学习。小密尔童年时没有一般孩子所享有的快乐——没有玩耍,也没有小朋友。这是悲剧。到了二十岁左右,小密尔几乎患了精神分裂症。
但密尔的天才高人一等。他自知精神有问题,知所适从地把自己的生活调整了。到了中年,他写下《论自由》(On Liberty),为“人权”这个概念打下了基础,也写了《政治经济原理》,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本好书。后者洋洋数十万言,是经典之作,据说密尔只花了六星期就完成了。我曾经把此巨着读之再三,认为六个星期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花六年时间写出这样的书,也算是天才了。
(二)
从密尔这个例子看,天才毕竟是天才,父亲对他小时候的强教不能压制他后来(中年)的成就。不过,密尔的成就始于四十岁后,不免使人觉得他儿童时的超凡本领,起不了什么作用。事实上,从童年到中年,其间密尔有二十多年的日子一事无成,而这一段时期的失败显然是由于童年时他父亲管得太严,迫得太紧。当然,一个人倘无教育,天才再高也难在学术上有大成,但我总觉得,如果老密尔不是那么急不及待地对儿子苛求而让他过一些普通孩子的生活,那么小密尔的日后成就会是更大的。
是的,儿童应该多些游玩,多交些小朋友,过一段轻松愉快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在童年时不珍惜,长大后机会难再。我们为了他们童年的快乐,即使会荒废了孩子们学业的某方面,也是值得的。无论怎样说,天真的年龄却要被迫“严肃﹑认真”起来,对儿童长大后的发展有害无益。前文提及,本来天分极高的儿童,被长者视为有什么了不起,强而迫之,唯恐天下不知孩子之能,孩子长大了就变得平凡之极。
数学与下棋的天才,通常来得早。但对这两项本领的神童,我不羡慕。这种天才往往偏于一个方向,发展得很不平均,若在童年或少年时急于“推”展,长大后对其他事情一无所知,令人惋惜。有些天才到成年之后才“爆发”出来。印度的一位数学家与英国的牛顿,都是在二十多岁时才突然光芒四射。后发的天才比早发的天才幸运。可惜的是,这两位传奇人物在如日中天的两三年间用功太尽,以致往后的生活过得不大愉快。
我认为愉快的生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然而,天才创作与愉快的生活往往格格不入。从科学那方面看,有大成的天才,生活又过得算是写意的,只有爱因斯坦﹑弗里德曼等寥寥数人而已。这些人小时候都并非神童,而他们成年后的发展也不急速。按部就班地创新的天才,历时数十年,而其间的生活多面化,懂得享受一下,是足以令人羡慕的。历史上这样的人不及两掌之数。
艺术上的天才比较幸运。主要原因,艺术是表达感情的事,在年幼时不容易被父母发现天才,所以很少被迫而赶在生活前头。莫扎特一早被发现了,其生命之短令人惋惜,但王羲之可作东床快婿,苏东坡幽默洒脱,毕加索有七十年的创作生涯,就是狂放如李白,后人为他所作的﹑在江上捉月而死的故事,也如诗如画。这样写意的天才,在科学上不多见。
是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偏爱,也有偏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的父母比比皆是。他们之中有不少真的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过人之能,于是强迫孩子日读夜读,学校成绩可观时,就奔走相告。这样的教育,能有大成的例子极少。童年应该做的事,应该有的快乐,被父母认为孩子了不起就给压制了,长大后没有什么童年的温馨回忆,岂不是把生命辜负了﹖
我自己的女儿,小时未学“行”先说话,到了三岁,幼儿班的几位老师认为她是个天才。我花了不少时间和老师们争论,力指女儿绝非天才,千万不可把她安排在些什么特别的课程班上。女儿今年十七岁了,我对昔日的坚持认为做得对。
后来我才知道,女儿的听觉很敏锐,对语言确有过人之处。她的中﹑英﹑法语都说得流利,而在英语中几个不同地区的口音,她可以仿效得以假乱真。凡是耳朵能将音调分辨很清楚的人,都有这样的本领。这怎可算是天才呢﹖女儿对音乐毫无兴趣﹔有分辨音调的耳朵,但没有音乐感,不过如此而已。女儿的眼睛之于颜色,也有过人之处。她自小图画画得很不错,但也没有兴趣画下去,我就乐得由她自由发展。如今女儿快乐可人,算是有点“成就”了。
我的儿子较为伤脑筋。他的记忆力很强,而个性又是屡败屡战的那一种。但他显然“搏得太尽”。今年十八岁,快进大学了。十多年来,我对儿子主要的教 导是﹕千万不要那样用功﹔也对他细说学校成绩的好坏毫不重要。他于是忙在乒乓球﹑网球﹑足球﹑国际象棋等方面下工夫,倒也没有辜负他的童年。然而,我认为,有朝一日,在学术上我这个儿子是可以的。
你可能是天才
一九九四年三月四日
莫扎特二十一岁那年,一位法国女音乐家从老远的巴黎来到了他的家乡——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请他作一首钢琴协奏曲。这位女士是一位钢琴高手。受到她的感染,莫扎特作了第九(降 E大调)钢琴协奏曲(K二七一),石破天惊﹗从这一曲起,莫氏进入他的创作黄金时期,历久不衰达十四年(那是说,直到他逝世为止)。
莫氏在幼年时的天分表现,史无先例,但他真正成为一代宗师,还是得力于他二十一岁的“K二七一”及其后创作生涯中的大量作品。如果莫氏没有这些后期作品,充其量,我们只会记得他是一个神童,而天下的神童何其多也﹗
我为这昙花突然盛放的现象想了好一阵,所得的结论有三点。一﹑莫氏自小受到严格的训练,到了十七岁,对各种乐器及作曲的法门融会贯通。二﹑到了二十岁,神童不再的日子,他的音乐思维进入了自己的广大原野,自己的世界,四顾无人,可以独行独断地思想。三﹑某些事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创意如潮,一发不收。
得到了以上“三个步骤”的关于天才的结论,我不由得要引证其他天才的经验来比较一下。从经济学的斯密﹑马歇尔,到物理学的牛顿﹑爱因斯坦,到绘画的梵高﹑怀斯细想他们的创作历程,都不谋而合地有同样的“三步”曲。我自己曾经有过两次类似的经验,值得一谈。
第一次的经验,是在摄影那方面的。六十年代初期,我对黑白的黑房工作控制自如,而拍摄时只用一部相机,一个镜头,熟能生巧。这做到了第一步。一九六五年,在写博士论文期间,我自觉不称意,决定以摄影散散心,于是一连三个月,每天跑到不见游人的园林中,从早到晚,静坐遐思,进入了一个四顾无人的广大原野。这是第二步。在园林中坐了十多天后,突然思如泉涌,如痴如醉之间,佳作信手拈来。这是第三步。
在经济学上,我也有过类似的经验。一九六一年起我深研价格理论,到一九六六年觉得融会贯通。六七﹑六八年间,我住在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学生宿舍,自觉年龄比一般学生大上好几年,喜欢独坐于自己的狭窄房间里,独自遐思,进入了自己的思想天地。跟是创意层出不穷,不能自已。
假若以上所说的三个步骤是可靠的话,那么数之不尽的人都可能是天才。但天下的“蠢材”多的是,究其原因,他们没有真正尝试过发掘自己的长处,没有按如上所述的三步行事,甘于以“蠢材”了结一生。
你想不想过一下天才之瘾﹖如果想的话,第一步是要把有关的技术及知识搞得融会贯通。这一步不容易,但只要痛下苦功,再蠢的也有机会办到。第二步是在思想上能够走进四顾无人的原野。这一步说易甚易,说难极难。我自己就觉得易如反掌,因为我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变得听而不闻,好像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但在另一秒钟内却可从自己的世界跑到朋友之间,高谈阔论起来了。
创作可以受到朋友的感染﹑影响,但创作时是要在自己的原野上思想的。
来无影﹑去无踪的创意层出不穷的第三步,是“天”意了,不可强求。我认为做到了第一﹑二步,第三步是总会发生的。可能有些人得其一﹑二而不得其三,但这样的例子似乎不多见。要像莫扎特那样当然不可能,但昙花大可半现,过一下半个天才的瘾也不错吧。
世上天才凤毛麟角。我认为这个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人没有尝试过——或没有机会尝试过——走上述的第一步与第二步,而这两步即使非天才也可以办到的。
是的,你可能是天才。不信的话,你不妨试在某学问或玩意上痛下数年苦功,然后在思想上走进一个四顾无人的原野,把手指交错,等待上帝的赐予。
回答几位天真少女
一九九四年四月八日
几位唸中学的少女,天真活泼,她们通过其中一位父亲的朋友介绍,到港大来找我作了个多小时的访问。其实她们不用通过任何人事关系﹕凡是学生——包括小学生——要约见我,我是有求必应的。这是为人师表“义不容辞”之举。
少女们事前读过我的文章,有备而来,但还是问得很天真可爱,使我一时间喜上心头,像对自己女儿般地回应。下述记录是当时的问与答的一部分,在这里发表,对一般的少年可能有点用处。
问﹕我们认为你是个天才,你自己是否这样想﹖天才的感受是怎样的﹖